東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開墾以來,由于長期高強度利用,加之土壤侵蝕,導致土地退化,嚴重影響東北地區農業持續發展。為掌握“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實施情況,調研組圍繞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實施情況開展調研。
東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蒙、遼、吉、黑四省(區)黑土區耕地面積2.78億畝,自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開墾以來,由于長期高強度利用,加之土壤侵蝕,導致土地退化,嚴重影響東北地區農業持續發展。“經過長期發展,我國耕地開發利用強度過大,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是東北黑土地利用現狀的真實寫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革命。要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政策支持體系,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對東北黑土地實行戰略性保護”“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為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指明方向。為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2015年,原農業部啟動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為掌握項目實施情況,我們深入到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遼源市東豐縣,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遼陽市燈塔市,圍繞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實施情況開展調研。
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成效初顯
2015-2017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5億元,在東北4省(區)的17個縣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每縣實施面積10萬畝,按照同一地塊連續實施3年原則,累計實施510萬畝(實際保護利用面積170萬畝)。試點結束后,區域內土壤監測數據顯示,各項指標均達到預期目標,實現了耕地用養結合。項目區旱田平均耕層厚度達到30厘米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3%以上,耕地地力綜合指數比實施前提高0.5個等級。第三方評價報告顯示,2015-2017年,吉林省4個縣每年完成試點任務40萬畝,全部為旱田,形成了4個旱作區黑土地保護集成技術模式,建成耕地質量監測點20個。遼寧省2個縣每年完成試點任務20萬畝,其中旱田16萬畝,水田4萬畝,形成了3個旱作區、2個水田區黑土地保護集成技術模式,建成耕地質量監測點20個。
2018年,中央財政加大對黑土地保護工作支持力度,擴大保護利用實施范圍。4省(區)從17個試點縣中遴選出8個縣開展整建制推進工作(其他9個縣退出項目),新增加24個縣開展保護工作,實施項目縣增至32個。2019年,中央繼續安排財政資金8億元,支持這32個縣實施項目。此次調研的4個縣中,吉林省寧江區、遼寧省鐵嶺縣為整建制推進項目縣,每縣安排中央財政資金4000萬元、示范面積50萬畝;遼寧省燈塔市、吉林省東豐縣為新增項目縣,每縣安排中央財政資金2000萬元、示范面積20萬畝。各項目縣按照同一地塊連續實施3年原則執行。
促進各級政府重視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2015年起,連續5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提出要求,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資金31億元給予支持。2017年,經國務院同意,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規劃到2030年,實施黑土地保護面積2.5億畝。2016年,黑龍江省發布《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將全省耕地納入保護。2018年,吉林省發布《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使全省黑土地保護有了法律依據;黑龍江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落實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面積420萬畝。實施項目的32個縣,政府部門有力有序組織推動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實施。
探索了多種保護利用的實用模式。利用三年試點,各級農業部門會同科研、教學單位指導17個項目縣,堅持以解決不同地形地貌、氣候特點、土壤類型、種植制度條件下的黑土地突出問題為導向,依托已有科研成果,將田間工程、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深松耕、合理輪作和化肥、農藥兩減等工程、農藝、農機、生物多項技術措施優化組裝,集成創新,形成了3個旱田、1個水田主推技術模式。一是第三積溫帶以北質地黏重黑土,米-豆-豆輪作培肥模式。第一年種植玉米秋季秸稈全量機械粉碎深翻還田,第二年種植大豆秋季畝施堆肥1.5噸,第三年種植大豆免耕。二是西部干旱半干旱丘陵漫崗區薄層黑土,米-豆輪作培肥模式。第一年種植玉米秋季秸稈粉碎覆蓋還田,第二年種雜豆畝施堆肥1.5噸,秋季秸稈還田。三是平原區,玉米連作黑土保護培肥模式。第一年秋季玉米秸稈粉碎深翻還田。第二、三年秋季玉米秸稈與畜禽糞便堆漚,來年秋季畝施有機肥1噸以上。四是稻田黑土培肥模式,第一年秋季水稻秸稈翻壓還田。第二、三年秋季水稻秸稈與畜禽糞便堆漚還田。調研組所到寧江區大洼鎮民樂村采用玉米連作模式輔以水肥一體化集成,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升耕地地力和水資源利用率,萬畝連片玉米畝產800公斤,增產300多公斤,提升了地力,增加了收益。
促進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還田和施用堆漚肥是黑土地保護利用的兩大主要技術措施。三年試點,四省(區)共完成秸稈還田238萬畝,施用堆漚肥269萬畝, 2018年,寧江區推廣應用畜禽糞便堆漚有機肥2000余畝,利用畜禽糞便資源2025立方米。東豐縣推廣應用秸稈與畜禽糞便堆漚腐熟技術7萬余畝,利用畜禽糞便資源3.55萬立方米。既解決了大量秸稈和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難問題,又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戶對這兩項措施實施效果非常滿意。秸稈深翻還田和施堆漚肥示范實施一年后,就有一些農戶主動找上門來,要求參加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項目區改變了農民焚燒秸稈的習慣,使用農家肥比例顯著增加。
帶動種植大戶保護利用行動。項目縣圍繞技術模式實施內容,遴選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作為實施主體承擔秸稈還田、施有機肥等任務。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培養實施主體黑土地保護意識,看清技術措施的實施效果,利用實施主體影響、帶動周邊農戶。吉林、遼寧兩省分別有112家、81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項目實施。調研組所到燈塔市佟二堡鎮東荒農場,總經理徐正輝2018年主動加入到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中,把流轉的2500畝水稻全部留高茬粉碎后翻壓還田,今年種稻每畝氮肥用量比普通農戶減少1/4。增施有機肥實施綠色定制生產水稻400畝,定制價格4800元/畝,畝純收入比常規生產翻番。老徐表示,這個技術一旦用了就不會回頭,以后沒補貼了也得這么干。鐵嶺縣鎮西堡鎮房身村鐵實合作社董事長曹鐵實,參加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培訓后自動在流轉的2300畝耕地上采用“米-豆輪作”模式,實施三年后改土增產效果明顯。調研組在他種植大豆的地塊看到,與相鄰地塊大豆相比,植株高出10多厘米。曹鐵實介紹,持續實施三年后,土變肥變厚了,大豆單產可增25公斤左右,增產10%以上。
探索了保護利用運行機制。初步構建起政府部門牽頭、技術服務保障、各類主體參與、示范帶動的工作機制。縣為主責,調研4縣都成立由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推進落實小組,政府牽頭,協調落實人財物等,把任務和工作分解到鄉鎮、細化到田塊、落實到主體,并監督實施。科技支撐,在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組織下,兩省都組織國家和省、市科研教學單位知名行業專家組成指導小組,每省一位專家牽頭,每縣一個專家駐點。主體帶動,遴選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實施相關模式。燈塔市嘗試引入工程項目監理做法,按1.18%項目資金付費,招標采購第三方工程監理公司,對實施主體田間作業等進行現場監理,全面實行過程監控,確保實施質量和效果。座談時,縣農技中心主任王雙介紹,監理效果非常好,這筆錢用的效率高,表示將進一步認真監督跟進,為構建項目實施監督方式提供可復制的經驗。
黑土地保護利用面臨的問題
黑土地保護利用宣傳不到位。黑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東北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石。調研組在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發現,耕地黑土層不到10厘米厚,之下就是黃土。與基層干部群眾座談發現,大家都認同黑土地退化嚴重,但對形成原因、危害程度、防治對策、各方責任等卻認識不清。種地養地、綠色發展理念大家都認同,但對在實際中怎樣既保生產又保生態認識不一。因此,沒有形成廣泛的保護利用宣傳氛圍,特別是怎么調動農民積極性等宣傳不夠。對試點成功模式及效果宣傳也不到位,除在示范地塊有公示牌外,沒有其他宣傳。
相關政策統籌實施不夠。現有的耕地地力補貼、深松深耕、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輪作休耕、有機肥替代化肥、黑土地保護利用等政策都與黑土地保護利用相關,但在實施上都是單兵作戰多,統籌協調安排很少。《農業農村部 財政部關于做好2019年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要求:“探索將耕地地力補貼發放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掛鉤的機制,引導農民自覺提升耕地地力。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結合黑土地保護利用,多措并舉提升耕地質量”。但是,調研各縣執行中仍沿用原“一卡通”發放補貼做法,與黑土地保護利用不掛鉤。其他支持政策在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實施過程中,也是相互銜接少或無銜接,技術不互通,補助標準不統一,各自為政。
區域間相同措施補助標準差別大。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秸稈粉碎深翻壓還田每畝補貼,寧江區和東豐縣100元、鐵嶺縣60元、燈塔市55元,高低相差近1倍。有機肥堆漚每畝補貼,燈塔市最高230元、東豐縣最低80元,相差近3倍。不同區域因地形地貌不同、土壤質地差異,以及使用機械不同、施用菌劑等不同,補貼標準會有差異,但最高與最低差距如此大,需要深入分析原因,防止因補貼標準過高、合作社、企業等主體實施時出現利益交換,產生腐敗風險。也防止補貼標準過低群眾無積極性,達不到實施質量。
地方財政無投入且中央資金存在挪用風險。調研了解到,省、市、縣三級都沒有安排財政資金。第三方評價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遼寧省試點項目2015-2017年資金累計執行率只有60%,鐵嶺縣2017年項目資金執行進度還為0。調研組實地詢問,鐵嶺市承認資金不到位確實存在。中央財政資金存在被挪用風險。
群策群力全面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功能區,糧食產量和商品量都占全國1/4,調出量占全國1/3。因此,保護利用好黑土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意義非凡。以《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為指導,以目前已有多項相關政策為抓手,加強輿論宣傳、模式總結、政策協同、過程管控、法制建設,扎實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
加強輿論宣傳,促綠色發展深入人心。種養循環、種地養地是我國傳統農業精髓,綠色發展理念深深根植于傳統農業中。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把中央對綠色發展的要求、傳統農業的經驗積累、黑土地退化的危害,向基層干部群眾講清楚、講透徹,把近年來推進綠色發展實施的政策及取得的成效講全面、講明白,把黑土地保護利用相關技術措施及組合模式培訓到人、落實到位,引導基層干部群眾把黑土地保護利用變為自覺行動。基層農業農村部門可以借鑒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發放施肥建議卡,提高技術覆蓋率的做法,結合東北地區正在實施的秸稈禁燒,在秋收季節到來前,面向廣大農戶發放明白紙,在村委會公告欄上張貼,宣傳綠色發展和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理念、技術模式。與農戶算好生態賬和經濟賬,秸稈還田既能實現秸稈禁燒保護生態,又能節本增效培肥地力,一舉多得,引導農戶從思想上自愿實施保護利用技術模式,實現相關措施的可持續。
加強模式總結,推廣高效易學技術模式。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技術模式著重以多項措施組裝集成,切實做到改土增效綠色發展。但相關模式要持續推廣,關鍵是群眾是否接受并自愿應用,核心是技術是否高效易學和可增收。按照“可復制、易推廣、升地力、增收益”原則,深入梳理總結各種技術模式五年來在41個縣實施情況,以現有4種主推模式為重點,其他模式為補充,分析各種模式與農藝結合、與農時配合、與農機配套等優劣,改土增肥、節本增效的成效與做法,篩選出不同區域主推模式,加快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
加強政策協同,形成黑土地保護利用合力。以《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為指導,依據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主推模式,按照“各炒一盤菜,共做一桌席”的原則,加強耕地地力補貼、深松深耕、秸稈還田、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輪作休耕、黑土地保護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已有項目的統籌,集中連片統籌制定實施方案,明確不同政策實施的重點內容,協同實施,形成黑土地保護利用合力。在補貼資金發放上,除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工程建設資金管理外,其他補貼到農戶資金,可以學習歐盟國家做法,充分利用遙感等技術手段核查核實,與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任務掛鉤,采取完成相關任務驗收合格后再發放補貼。同時,加強黑土地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經營政策的引導,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生態環境及黑土地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提高土地收益,促進保護利用。
加強過程管控,防范項目實施風險。一是農、財兩部按照“大專項加項目清單”方式下達年度任務和資金時,明確要求黑土地保護利用任務和補貼資金發放掛鉤落實。二是強化實施項目過程監督(信息化),市縣農業農村部門也可以借鑒燈塔市嘗試引入工程項目監理做法,加強項目實施全過程監控,防止弄虛作假、偷工減料,保質保量完成治理任務。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應組織開發黑土地保護利用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實現項目實施全程監控,治理一片上圖入庫一片。三是統籌制定單項措施補貼標準,確保相鄰相似地區補貼標準相對一致,防止人為抬高補助標準,防范利益交換等腐敗風險。同時,加強審計監督,防止資金跑冒滴漏。加強項目資金使用審計,農、財兩部門定期組織資金使用調度與督查,防止資金挪用、亂用風險。
加強法制建設,提升黑土地保護利用法制化水平。借鑒黑龍江和吉林做法,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法制建設。以法規方式針對不同區域的自然生態特點,提出保護重點;對黑土地保護規劃、技術標準、監測和評價等內容作出明確規定;明確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主體責任和考核評價制度;明確土地承包者、經營者的保護責任,對違法行為作出處罰規定。
(作者單位:陳章全、盧靜,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楊帆、崔勇、胡炎,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