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拓展,20個農場基地、96.64萬畝土地分布在沿江、沿淮和江南地區。種子產業、高效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等快速發展,現代農業航母“安徽號”蓄勢待發。
“我們的名字,我們的事業,一半是水、一半是山,遍布江淮、如日中天……”這首出自安徽農墾皖河農場職工陳松泉的《皖墾贊歌》,傳唱出了皖墾人艱苦奮斗和勇于開拓的作風。
“艱苦奮斗、勇于開拓”是獨特而厚重的農墾文化。近七十年的歷史中,一代代皖墾人用青春和汗水,用勤勞與智慧,將一道道荒山野嶺和一片片不毛之地打造成百萬畝肥沃良田。這是皖墾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今天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的重要來源。
作為我國農業戰線的“國家隊”,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皖墾人擔負著助力國家糧食安全、示范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任。安徽農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拓展,20個農場基地、96.64萬畝土地分布在沿江、沿淮和江南地區。
致力綠色有機,服務美好生活,這是時代賦予皖墾人的歷史使命。這里不僅富產綠色有機大米,還有茶葉、酒、梨等系列農產品,有的出口海外,有的作為茅臺、五糧液直供基地,產品品質獲得認可。
走進農場,可以看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標準化稻田,智慧農業、無人機植保提高了作業效率,農業實現節本增效;這里是歷史文化名茶“敬亭綠雪”的產區,還是亞洲最大的連片標準化茶場,良種示范園升級改造提升了茶葉的產量和品質,消費者通過手機可以在線認領種植,還能體驗采摘、加工等農耕文化,茶業與旅游業實現融合發展。
安徽地處國家級三大戰略交匯地帶,是長江經濟帶和淮河生態經濟帶的核心成員,區域間產業轉移和協同發展的力度加大,不僅為安徽農墾的農產品提供了市場,也為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三產融合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
“長三角地區有3億多人口,圍繞‘建設長三角區域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新的戰略定位,我們要進一步做優、做強、做大皖墾‘綠色、有機’優質農產品的基地規模、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以更多更好的優質綠色有機產品,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安徽農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詹先豪告訴記者。
打造綠色基地 把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強勢
安徽農墾有優良的種植基地,小麥、水稻、大豆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產能32萬噸以上。種子產業、高效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等快速發展,現代農業航母“安徽號”正蓄勢待發。
近年來,安徽農墾著力構建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和質量可追溯體系。以“五統一”抓好基地綠色標準化生產,以“兩化”實現有機農產品生產全程可追溯,將物聯網大田數據采集器和遠程視頻監控系統整合到微信公眾號平臺,讓有機農產品生產全程呈現在公眾面前,使消費者看得見、更放心。
“在種植、養殖中我們遵循‘非生態綠色有機不種養’的生產理念,發揮農墾集團的專業化、組織化優勢,做大稻麥糧食的標準化種植,因地制宜補充發展特色高效經濟作物,快速壯大養殖業尤其是生豬養殖業,進一步發展科技型綠色優良種業。”安徽農墾集團種植業部負責人侯宜澤介紹。
據了解,截至目前,安徽農墾已有37個農產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生產總面積達6.4萬畝,年產量6.5萬噸;其中無公害農產品4個,綠色農產品28個,如倮倮富硒米及香粳米、青草湖黃酒、碭山油桃等;有機農產品5個,如有機大米、敬亭綠雪綠茶。
龍亢農場地處懷遠縣西部,1959年建場,因緊靠有2000多年歷史的懷遠縣古龍亢鎮得名。
農場的3.5萬畝耕地主要種植小麥和水稻,已全部實現“噸良田”,其中萬余畝實現“噸半良田”,小麥平均單產650公斤,秋季水稻平均單產800公斤。
日前,在龍亢農場公司200畝“開心稻田”里,一群麻鴨在稻田里開心地嬉戲,在田溝里快樂地穿梭。被當地人稱為“會飛的鴨子”,按每畝稻田15只標準放養,麻鴨自幼稻田采食天然的草、蟲、魚蝦等,輔以谷物喂養,品質、營養、口感極佳,每年中秋節前都被搶購一空。
“更令人期待的是開心稻田種植的有機稻,選用的是優質品種‘南粳46’,加工的大米開鍋香、口感好,嚼勁足,被稱為開心大米!”龍亢農場公司黨委書記、場長馬振輝介紹。龍亢農場公司“開心稻田”生產的有機“鴨稻米”成為皖墾大米的后起之秀。
安徽農墾除了“開心稻田”有機米,還有產自天長市大壙圩農場的倮倮牌有機稻、有機米。
北有五常,南有天長,這是倮倮米業的發展目標。公司常年發展綠色優質品牌糧食訂單6萬畝,年加工各類產品近2萬噸,產品主要銷往長三角地區城市。公司以“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為愿景,打造糧食產業和稻米全產業鏈兩個重點,創建過得硬、叫得響的優質農產品品牌。
倮倮米業追溯中心負責人趙家平告訴記者:“農場的每個生產隊只種植一個品種,農資、化肥、農藥統一采購,掃碼通過追溯系統可以查看整個生產過程,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皖墾茶業集團為安徽農墾六大產業集團之一,轄十字鋪、敬亭山、九連山、祠山崗4個茶場公司。茶業集團以墾地合作經濟效益為支撐,打造茶、林為核心的高效特色產業。2018年,生產大宗毛茶10972噸,敬亭綠雪名優茶178噸,出口精制茶2300噸。
在祠山崗茶場,有一片300畝的黃金芽生產基地,放眼望去,滿地金黃。“這種從浙江引進的珍稀白化茶樹品種,最大的特點是‘三黃’:干茶亮黃、湯色明黃、葉底純黃。全年可以采摘三季,即使在夏、秋季節品質也不遜于其他春茶,氨基酸含量高達9%,高出普通茶葉一倍。”祠山崗茶場公司黨委書記楊澤軍介紹。
今年是采摘的第四年,鮮葉質量和數量逐年提升,從實際的采摘面積來看,春茶畝均利潤已達到1萬元左右。
與黃金芽基地相鄰的,是抹茶原料生產基地。通過低產茶園改造、茶樹遮陰增加葉綠素含量、病蟲害綜合防治、科學施肥修剪、科學管理,原本只能生產普通茶葉的茶園,被打造成了抹茶原料的生產基地,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從今年春季的生產銷售情況來看,抹茶茶園與大宗茶茶園相比較,畝產量高150公斤,鮮茶市場價格高3.6元/公斤,畝產值高2370元。相比之下,抹茶的效益比大宗茶要高得多。
“三三一”模式 技術服務到田間
旱澇減收,資金不夠,病蟲害,賣糧難……這些難題統統不用愁,安徽農服來分憂。作為農業服務的“國家隊”,專門服務新型農場主。
安徽省農業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一家以農墾為主導,以農業服務為主營的專業公司。成立之初主要是為解決農場及周邊農戶農業服務成本高、農技服務不到位、烘干和倉儲設施不完善等難題,目前已打造線下服務為基礎、線上服務為紐帶的農業一體化服務平臺。
“我們逐步摸索首創了覆蓋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要素的‘三三一’模式,通過規避自然、經營責任、農業市場三個風險,搞好技術、資金、烘干倉儲三項農業生產關鍵性服務,最終建立一支誠實守信、群眾信任、懂技術、善管理、接地氣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經紀人隊伍。”安徽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詹先豪介紹。
安徽農墾午季小麥播種面積31萬畝,沿淮12個農場公司是小麥主產區和良種繁育基地。今年4月,江淮、黃淮冬麥區降水顯著多于常年,赤霉病防控工作形勢嚴峻。為全力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農墾集團抓好小麥生產“一噴三防”工作,整合墾區技術資源,成立小麥專家組,跨區域督查指導,保證小麥赤霉病防治在三遍以上,防治成效顯著。
“產量豐收的同時,小麥品質也比往年有較大提升。以華陽河農場和皖河農場為例,抽樣檢查顯示,絕大多數為二等麥以上標準,一等麥容重達到802,赤霉病指數較低,僅在1.0~1.5之間,嘔吐毒素在121~333之間,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小麥食品衛生嘔吐毒素最低控制指標1000的指數。” 詹先豪高興地告訴記者。
在安徽農墾大壙圩農場,高標準農田里的水稻漲勢喜人,10套“極飛P20”無人機同時開展植保作業,場面十分壯觀。這種無人機具有“仿地飛行,精準避障,一控多機,夜間作業”四大優勢,不僅覆蓋農場全部糧田,還為周邊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每年作業面積15萬畝以上。
無人機植保作業具有高度低、飄移少、可空中懸停等特點,旋翼產生的向下氣流有助于增加霧流對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好,遠距離遙控操作讓作業人員避免了農藥中毒的危險,提高了作業安全性。
在無人機植保作業現場,大壙圩農場產業發展部副部長姚鵬告訴記者:“農場2017年購入無人機12臺,可實現1分鐘噴藥1畝田,是傳統人工的60~80倍,還能24小時全天候作業,大大節省了人工成本。”
54歲的種糧大戶崔海軍是個“墾二代”,除了在農機合作社工作外,還承包了150畝田種植粳糯稻,嘗到甜頭的他今年又承包了180畝田搞稻蝦共作。
“農場里像我這樣的種植大戶還有很多,這里的基礎設施都很完善,還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農場的‘五統一’模式(統一供種、統一機械、統一安排茬口、統一品種布局、統一銷售)讓我們種植大戶從來沒有賠本過。”崔建軍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隨著越來越多“墾二代”退休,為了有效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龍亢農場聯合周邊2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了農業社會化服務聯合體,成立了龍亢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向周邊農村提供覆蓋全過程、全產業鏈、全要素的保姆式社會化服務。
通過專業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戶每畝可節約生產成本67元,增產100斤,合計每畝可為農戶增收200元以上。目前,龍亢農業服務聯合體每年開展社會化服務面積約60萬畝,帶動農民直接增收1.2億元。
“依托龍亢農服,農場及周邊農村成立專業合作社超過400家,規模在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超過800家,累計流轉土地達14萬畝。”龍亢農場公司黨委書記、場長馬振輝告訴記者。
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我國35個墾區分布在31個省份,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安徽墾區一直處在排頭兵、領頭羊的位置。
據介紹,安徽農墾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7.1%,配方測土施肥面積達95%以上,機插秧率到70%,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4.7%,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5%,優質良種全覆蓋。
依托農墾集團組織化能力,安徽農墾走上了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一體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種業是現代農業的“芯片”。皖墾種業是安徽農墾現代農業的核心產業、優勢產業之一,是打造農墾現代農業企業集團航母、示范帶動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安徽農墾有23萬畝自有標準化種子育繁基地,獲得21個自有審定品種,39個品種生產經營權。年銷售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良種2億斤以上,主要銷往安徽、江蘇、河南及湖北等黃淮海區域和長江中下游區域。
龍亢農場與中科院、中國農大等多所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共建,目前,已有20多家科研單位在農場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建立了農作物科研基地,建成了水(旱)稻、小麥、大豆、玉米等多個育種基地。
“農場已有7個農作物新品種進入國家及省區域試驗,17個農作物新品種進入國家及省級預試,6個農作物品種獲植物新品種保護權,每年引進、試種的新品種達230余個。” 龍亢農場公司黨委書記、場長馬振輝介紹。
傳統農業澆水、施肥、打藥,農民全憑經驗、靠感覺,如今有物聯網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保護了農業環境。
龍亢農場與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等單位進行合作,開展農業物聯網實踐探索和示范應用,建成了遠程監控、大田數據采集、農機作業監管、“我的農場”、“網上供銷社”、“莊稼醫院”、質量追溯等7大部分組成的物聯網系統,配套建設了500平方米的物聯網演示與控制大廳和5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
“農場采用物聯網技術,發展高效稻田綜合種養模式,項目作為‘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實踐,成功入選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百佳實踐案例。”馬振輝說。
2018年,大壙圩農場投資200萬元建設農業物聯網工程,構建了大壙圩農場智慧農業系統。通過高清攝像監控設備、太陽能殺蟲燈、遠程全自動蟲情測報燈、全自動智能遠程孢子捕捉儀等高新技術設備,實現智能病蟲情監測預警、苗情災情監測、智慧農機調度、植保無人機監控、農產品質量可視化追溯。
“稻田的蟲情檢測,通過田間地頭的智能蟲情測報燈,實時傳遞數據。二化螟和大螟數量超過一定數量時會自動上傳數據,及時發送短信提醒管理人員。像遠程智能孢子捕捉系統,會自動捕捉到水稻的病害,像稻曲病、紋枯病的數量個數,同時也支持短信預警功能。”大壙圩農場產業發展部副部長姚鵬介紹。
土地作價入股 激活發展動能
土地是農墾最寶貴的資源,是農墾的立業之本。
農墾土地是國有劃撥土地,按照現行法律法規是權能不完整的土地。劃撥土地不易流轉,其市場流通功能和融資功能難以充分體現,這就導致了農墾企業資產負債率偏高。
據了解,2014年底,安徽農墾集團資產總額78.93億元,凈資產14.57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1.5%。同時由于人員多,社會負擔重,融資渠道有限,制約了墾區社會經濟發展。
“安徽農墾探索土地作價出資走在了農墾改革的前列,2013年,集團公司成立了作價出資領導小組,向安徽省國資委提交了《關于安徽農墾集團土地作價出資有關事項的請示》,并按要求進一步論證和完善土地作價出資方案。”詹先豪介紹。
為加速推動土地作價出資進度,2014年,農墾集團選定兩家土地評估中介機構對各農場土地進行估價。在完成東風湖農場和華陽河農場農用地估價報告后,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并完善評估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帶動20個農(茶、果)場304宗土地的估計報告。
“土地作價出資,根本目的是壯大安徽農墾資本規模,提升經濟總量,降低資產負債率,增強融資和抗風險能力。同時,將土地資源集中到集團公司,有利于保護省政府可動用的國有土地儲備資源,增強對國有土地的集中統一管理和全局調度能力,堅守耕地紅線。”詹先豪說。
將林地、耕地、建設用地等各種資產進行確權登記,才能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作價入股等改革。農墾土地早日確權登記發證,才能使農墾土地資源清楚、資產明晰。為此,安徽農墾很早就啟動了這項工作,截至2018年8月,累計發證面積94.2132萬畝,確權發證率100%。
在不改變土地性質和用途前提下,安徽農墾將已經確權發證的304宗、面積63.99萬畝,涉及20個農(茶、果)場的土地進行估價,評估價值240.95億元,作為國有資本金全部注入農墾集團公司。
2015年,安徽農墾10億元中期票據發行獲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審核通過,首期5億元中期票據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年利率4%,實現了土地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
通過土地作價入股,安徽農墾集團總體實力得以全面提升,降低了資產負債率、增強了融資能力,為更好地利用好國家信貸政策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全面拓展發展空間、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