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蘇州吳江區 以示范區為載體 發展高效現代農業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詹慧龍 穆蘭芳 字號:【

  通過提升農業裝備水平,強化能力建設與政策扶持,圍繞建設“園區化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走出一條高效現代農業的吳江實踐之路。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地處江浙滬兩省一市交匯的長三角中心腹地,是江蘇省的“南大門”,轄7個鎮(開發區)及4個街道、320個村(社區),耕地面積34.85萬畝,常住人口130.39萬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中間是吳江”,吳江自古就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多年來,吳江區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區)前十名,現代農業建設也取得驕人成績,發展水平全省領先,呈現出稻香魚肥、村美民富的喜人景象。2018年,全區糧食總產量16.86萬噸,水產品總產量6.87萬噸,農業總產值77.41億元。

  近年來,吳江區面對農業農村發展新變化新需求,圍繞建設“園區化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這一主題,立足實際,在發展空間、產業體系、經營主體、裝備水平、生態環境和農民增收等方面挖掘新潛力、開辟新途徑、尋求新突破,推動現代農業邁上新臺階。2017年底,原農業部發布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結果,蘇州市吳江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綜合得分86.87分,在全國281個示范區中位居第二。

  主要做法與進展

  著力提升物質裝備水平。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全區完成農田水利工程總投資2.96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投資3579.76萬元,進一步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條件;投入資金1322萬元,開展“菜籃子”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蔬菜設施基地面積214畝;持續投入資金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累計達29.06萬畝,占耕地面積83.39%。二是進一步強化農業機械裝備。強化政策引導,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意見》(吳政辦﹝2018﹞106號)。2018年全區新增各類農機具149臺(套),農機保有量進一步提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7.60%,農機專業化服務率達86.5%,名列全省前茅,是全省首批率先基本實現水稻生產機械化縣(市)。示范無人機械作業,在同里園區召開無人插秧機、飛防植保無人機作業等現場演示會,全區生產大戶、農機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主等50多人到現場觀摩。

  持續強化能力建設。一是增強農業科技服務能力。建立健全區鎮村三級農業服務隊伍,通過公開招聘吸納優秀農業高等院校畢業生充實農技推廣隊伍,大專以上學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人員463人,占95.46%。二是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積極開展各類農業技術培訓,2018年舉辦區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8期,培訓1061人次,新認定職業農民211名。三是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建立區鎮村三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實現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信息覆蓋率100%;建成益農信息社中心站1家、村級站110家,實現涉農面積較大行政村全覆蓋;農戶計算機擁有率106臺/百戶;積極發揮“12316”農業一線通和“農情萬家”等咨詢服務平臺作用,年推送農業政策和技術服務類信息超萬條,實現了農業信息服務熱線100%覆蓋。

  努力提高農業發展質量。一是促進管理規范化。健全管理機構,區政府組建正科職的吳江現代農業園區管理辦公室,負責園區建設發展的規劃、管理和日常事務。實行公司化運作,園區管理辦公室下設蘇州同里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園區的開發建設。建立協商制度,由區政府牽頭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開協商會議,確保形成合力,協調推進。強化職責分工,區鎮村多方協調,推進園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園區管理部門設置、人員配置和職責分工,同時制定相應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不斷增強園區的內生發展動力。二是推動經營規模化。政府出臺扶持政策,將水稻田生態補償標準提高到570元/畝,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全區累計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64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31.4萬畝,比重達90.1%。積極推進畜禽污染專項整治,控制禁限養區畜禽養殖規模,大力發展生態化規模化健康養殖,規模化養殖比重達81.34%。大力開展“三網”整治拆除和太湖圍網拆除工作,實施生態養殖補償政策,推廣水產健康養殖技術,全區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面積達24.54萬畝,比重達78.2%。2018年在省內率先成立11家產業聯合體,帶動農戶10萬余戶。三是強化生產標準化。建立健全以區為中心、鎮為骨干、村為基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不斷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大力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實現園藝作物生產全程質量安全管理;積極開展綠色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產品認證,省級認定綠色食品產量1.05萬噸、無公害農產品2.25萬噸,“三品”認證農產品產量比重達6.97%。四是推進產業園區化。以園區建設引領農業產業化發展,積極實施“一鎮一園”工程,建成“一核七片”八大農業園區。2018年,根據省級示范園創建工作要求,全區農業園區建設投入近1.83億元,新增農業園區面積1.3萬畝,各級各類農業園區總面積達16.95萬畝,農業園區化率達30.3%。全區擁有規模以上農業企業228家,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和質量列蘇州各市區之首。農產品加工總產值達243.3億元,農產品出口達7213萬美元,產業化水平蘇州領先,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為3.08:1。五是鼓勵生產組織化。現有從事水稻種植、水產養殖、果蔬種植和畜禽養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專業大戶4225戶,其中專業大戶3841個,家庭農場65家,專業合作社319個,參加合作社的農戶達15.36萬戶,比重達99.76%。六是引導服務社會化。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努力實現經營的集約化、生產的專業化和服務的社會化,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97%。

  進一步強化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制定并完善全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產業基金扶持政策,同時,認真落實各級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大財政支農扶農力度,全年農林水務支出達15.96億元,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4.61%。二是擴大金融支持。大力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積極推進農業保險提標擴面。近兩年新增大閘蟹氣溫指數、蓮藕、露地葡萄、露地梨、露地西瓜、生豬保險、池塘養殖氣象指數和農事無憂,全區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達到29個,基本實現生產政策性農業保險全覆蓋,農業保險深度達0.40%,保費收入1848.61萬元;金融及信貸農業投入基本穩定,單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信貸資金投入達0.76元。

  穩定生產促增收。一是抓好生產保供應。優化提升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保護現代農業發展空間,糧食種植面積基本保持穩定,2018全區糧食種植面積30.80萬畝,總產量16.86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二是強化監管保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常抓不懈,強化生產基地建設,建立監督抽查、檢打聯動機制,全年抽檢農產品1500余批次、蔬菜農殘快速檢測數量29638批次,合格率達99.9%。三是完善政策保增收。大力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倍增計劃,因地制宜落實一村二樓宇政策,通過增加農民政策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2018年達32194元,同比增長8.2%。

  有效推進可持續發展。一是保護耕地。堅守基本農田紅線“五不準”,加快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保護工作。實施耕地占補平衡補充耕地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土地復墾項目,實行“三優三保”(通過優化農用地結構保護耕地、優化建設用地空間布局保障發展、優化鎮村居住用地布局保障權益)拆舊復墾等,耕地保有率達100%。二是節約用水。積極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田間基礎工程,提高農業灌溉水利用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66。三是節能減排。推廣應用新技術和現代物質裝備,推進農業轉型升級,轉變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機電排灌面積23235.54公頃,農用柴油0.51萬噸,化肥施用量(折純量)0.75萬噸,單位能耗創造的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為8.93萬元/噸標準煤。四是提高效率。2018年,吳江區勞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127406.63元。

  吳江的實踐表明,在人多地少、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相對較高的東部沿海地區,同樣可以立足于穩定“米袋子”和“菜籃子”有效供給,以農業園區為載體和抓手,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同時,實現農村社會和居民生活現代化。

  下一步發展方向

  著力保護農業發展空間。嚴格執行“用途管制、占補平衡”“先補后占”等耕地保護制度,守住耕地面積底線,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質量有提升。特別是要有效落實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與保護工作。對于必須轉作他用的耕地,要提高轉用門檻和補償標準,完善增值分享、入股分紅、合作開發等多種土地利用與開發政策,形成對農民利益補償的長效機制。

  有效提升農業發展水平。按照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要求,進一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圍繞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經營效益。改善農業物質技術條件,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設施農業提檔升級和農機現代化工程,依靠科技裝備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質量效益。積極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體制機制、創新運營模式、激活內生動力,不斷提高產業融合水平與融合效率。加強農業標準制定與實施,強化品質品牌建設,有效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服務隊伍專業化、服務質量標準化、服務模式多樣化,服務手段現代化。

  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強化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健全產業鏈條,讓農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環節的增值收益。引導農業企業實施科技、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企業戰略重組、做精做強。發揮家庭農場促進作用,通過加大貸款融資、職業培訓、信息化服務、農業保險等支持力度,切實解決家庭農場融資難以及倉儲、機庫等配套設施用地難,著力培育一批糧油種植型、生態高效農業型家庭農場。發揮職業農民主體作用,鼓勵和支持青壯年農民在現代農業領域創新創業,通過開展各類職業培訓,不斷壯大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生產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

  努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積極設立現代農業發展基金,拓寬扶持范圍、提高補貼標準、完善生態補償,引導現代農業園區加快結構調整、培養新型經營主體、更新機械裝備、發展數字農業、推行生態種養。同時,按照“三個高于”的要求,建立財政支持“三農”發展的長效工作機制。探索建立符合地方實際的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布局,探索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和區級農業園區結構合理、有機互動的園區梯隊體系,充分發揮農業園區對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江蘇蘇州市吳江區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