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一個貧困村怎樣念好產業經——河北省懷安縣葉家辛窯村產業扶貧調研報告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竣 何安華 孫昊 陳潔 字號:【

  沒有特殊礦產資源,沒有優越的區位條件,自然資源尤其是水資源匱乏,村莊空心化和老齡化日益凸顯,這是眾多貧困村的臉譜化特征。但正是這樣的村莊,通過發展特色產業,逐漸走出貧困泥沼,展現出隱藏在“貧困村”中欣欣向榮的一面。

  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而產業扶貧的主旨就是增強貧困農戶的發展能力,實現穩定脫貧、長效脫貧。為了解地方產業扶貧的情況、做法和效果,農研中心調研組深入環京津28個貧困縣之一的懷安縣葉家辛窯村進行專題調研。

  基本情況

  葉家辛窯村地處國家級貧困縣河北省懷安縣左衛鎮西南部,距離縣城35公里。全村土地面積3200畝,耕地1454畝(其中可灌溉耕地208畝),林地1746畝,現已流轉耕地265畝,主要傳統產業為大田玉米和甜核杏仁。截至2017年底,全村有205戶595人,常年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勞動力298人,常年外出務工64人。村民受教育程度總體偏低,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含中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為2.0%、55.5%、38.7%和3.9%。

  201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00余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8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8萬元,其中農家樂承包收入5萬元,集體農林業收入(主要為部分農村集體資產的租金收入,如機井等)2萬元,集體承包收入1萬元。村民的農業收入主要來自種植大田玉米和傳統特色農產品——甜核杏仁。葉家辛窯村共有甜核杏1700余畝,人均3畝。甜核杏單產不高,畝產杏仁20~50斤,畝均收入200元左右。此外杏肉可作為果丹皮原料,每斤收購價約0.3元,賣杏肉可每畝增加收入幾十元。2000年以后,甜核杏仁的市場價格持續低迷,種植甜核杏的比較收益越來越低,村民的生產積極性逐漸下降,對甜核杏的種植管理越來越粗放,該產業逐漸成為村民創收的“雞肋”副業。可以說,土地貧瘠、干旱缺水、勞動力不足、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等制約了葉家辛窯村的產業發展。

  但是,隨著產業扶貧的春風吹進葉家辛窯村,在村領導的努力帶領下,葉家辛窯村有針對性地強化產業和就業扶持,做好產業發展和勞務對接,激發當地農戶的內生發展動力。經過數年努力,葉家辛窯村已經從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變為果蔬產業扶貧的樣板村。

  主要做法

  念好產業經,打好特色牌是葉家辛窯村扶貧脫貧的主要方式。葉家辛窯村以發展特色產業為核心,創新產業扶貧、脫貧模式,賦予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自我造血功能,同時還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以入股形式實現兜底,從而保證脫貧的穩定性和長效性。

  厚植產業基礎,發展特色種養業。為改變貧困現狀,實現村莊經濟的健康發展,2012年葉家辛窯村由村干部帶頭成立懷安縣農香蔬菜種植合作社和眾鑫淼養殖專業合作社。種植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主要種植錯季水蜜桃、杏、李、葡萄等,以觀光旅游采摘、訂單銷售為主,2017年又引進火龍果、櫻桃等新品種。養殖合作社主要是組織社員養殖肉羊和蛋雞并統一銷售畜產品,其中蛋雞養殖戶社員171戶,共養殖蛋雞2500只。同時,該村還積極發展林下種植,在退耕還林地種植林下菊花。目前全村菊花種植達到500多畝,平均畝產1000斤左右,廠家的訂單收購價為每斤3.5元,畝均收入可達3500多元。農香合作社共流轉土地265畝,涉及全村貧困戶41戶96人,每畝租金1200元。合作社常年雇傭貧困戶9戶10人打工,每人年工資收入1.8萬元;臨時雇工70人,每人年收入不低于9000元。從2015年至今,農香合作社共吸納社員資金171.8萬元,有效促進了經營發展。通過“租金+薪金+股金”的模式,合作社建立了穩定脫貧的機制。目前該村的種養園區已經成為左衛鎮最大的采摘、觀光旅游基地。特色種養殖合作社的穩定脫貧機制還集中體現在合作社的股權結構上。2012年農香合作社組建時,本村貧困人口以戶為單位,戶主代表農戶家庭加入合作社,每戶只能占1股。當年戶主年齡超過60歲的,每戶入股1000元為1股,共72戶;戶主年齡低于60歲的,每戶入股2000元為1股,共有69戶。此外,還有以3000元、4000元、5萬元、10萬元、150萬元入股的股東,分別為3個、10個、2個、16個和1個。為保證合作社扶貧的瞄準精度和合作社資金的有效管理,合作社對2012年的股本進行封閉式管理,只減不增,當某個社員去世時,其股份由擁有本村戶籍且未在合作社入股的子女繼承,否則就只能退股。從年終分紅來看,非核心社員每股分紅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別為450元、660元和700元,核心社員2017年每10萬元股金的分紅額是2.2萬元,有效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

  匯聚社會力量,多方參與帶動扶貧。21世紀初,當地政府為葉家辛窯村72戶貧困戶提供每戶5萬元特惠貸用于建設蔬菜大棚,由于經營不善,貧困戶無力還貸,在此背景下鎮政府動員當地能人回村認貸認棚,組建農香合作社重新發展蔬菜產業。農香合作社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生產銷售有機農產品和開展休閑農業業務。2017年該合作社凈利潤約90萬元,其中訂單銷售盈利較多,主要來自兩個企業客戶,其中領克汽車張家口分公司是張家口市和懷安縣政府重點引進的地方產業扶貧企業,該企業每月出資1.7萬元左右,定點采購合作社的蔬菜。具有企業家精神的能人是產業扶貧的靈魂。葉家辛窯村現任的3名村委會成員中有2人曾擔任過企業負責人,現任村委書記兼主任的趙建根是該村發展合作社的關鍵人物。趙建根今年44歲,年輕時頭腦靈活,但不愿從事農業生產,被鄉里親朋視為“賴小兒”(小混混)。16歲外出務工闖蕩社會,先后從事煤炭經銷和建材裝修生意,聚集了財富的同時也積累了經商經驗。2006年,在鄉鎮領導干部的動員和支持下,他決定返回葉家辛窯村競選村支部書記,自掏腰包承包貧困戶的蔬菜大棚并統一經營,帶動村民致富。農香合作社的150萬元大股東正是趙建根認貸認棚后“債轉股”的結果。調研期間,他正打算放棄經營了三年的觀光采摘業務,原因在于他認為“現在觀光采摘園越來越多,周邊村莊競相發展,預感未來空間不大”。在市場考察之后,他決定從明年開始采用體驗式觀光農業經營模式去種植香料用玫瑰花,以此作為合作社未來經營的新業務。有人認為刨了老果樹發展玫瑰產業,相當于自斷退路,但他胸有成竹:“二十年前,別人在種地,我在販賣煤炭;十五年前別人開始販煤炭,我開始搞建材;十年前,別人開始搞建材,我開始返鄉做農業。我的成功經驗就是在充分考察的基礎上,爭取時刻走在別人的前面。”

  創新扶貧手段和模式,提高扶貧質量。扶貧的基本目標是保障貧困人口生活有兜底,在這基礎上的更高目標是致富奔小康以及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葉家辛窯村的大多數高素質勞動力已經通過外出務工方式在張家口市甚至北京市實現就業,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可以通過村內17個公益性崗位和參與扶貧產業,獲得相應收入和實現自身價值。而留守村莊的主要成員——“老弱病殘”群體,是否只能依靠每月低保和基本養老金度日?葉家辛窯村創新扶貧手段和模式,提供特殊股東身份和特殊崗位,使他們低成本參與產業發展和實現“再就業”。特殊股東身份,正如前文所述,合作社規定貧困戶戶主年齡超過60歲的,每股股金1000元,與其他非貧困戶同股同權。貧困戶股東的分紅在合作社正常運營的情況下,每年只增不減。為平衡合作社發展和扶貧任務,合作社創造性地提出了特殊股東“現金分紅+實物分紅”的分紅模式。例如2017年非核心社員每股分紅700元就是由現金分紅500元和實物分紅200元組成的。實物分紅是蔬菜水果采摘銷售后,分配給社員的剩余果蔬的折價。特殊崗位則是專門為高齡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設立。葉家辛窯村遴選了3名無勞動能力但村內口碑較好的老人擔任村委會的值班人員,主要負責村委成員離村期間來訪人員的登記和接待工作,每人每月60元。如調研當日值班的村民趙村武,今年已經70歲。他表示村委的這項制度給這些老人創造了工作崗位,為他們提供了額外收入,他非常珍惜這份工作,由于任務量較少,他認為每月60元的補貼已經足夠。

  思考與啟示

  葉家辛窯村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貧困村,但又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貧困村。它的典型就在于它本身的普通——沒有特殊礦產資源,沒有優越的區位條件,自然資源尤其是水資源匱乏,村莊空心化和老齡化日益凸顯,這是眾多貧困村的臉譜化特征。但正是這樣的村莊,通過發展特色產業,逐漸走出貧困泥沼,展現出隱藏在“貧困村”中欣欣向榮的一面。這對廣大普通而又典型的貧困村脫貧致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賦資產、扶產業”正成為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新特征。基層扶貧工作中將致貧原因按照無勞動能力、無技術、無技能、無資金等角度進行人口構成分類,表面上看,缺乏必要的生產資料與勞動能力(少數是無勞動意愿)是多數貧困群眾難以脫貧致富的重要原因。實際上,缺乏生產資料也恰是貧困帶來的結果,“因貧致貧”是造成有勞動意愿卻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難以從事產業經營并獲取收入的重要因素。在探索產業扶貧的模式中,懷安縣摸索出一套通過先賦予貧困戶資產,再利用資產作為資本參與當地產業發展,將產業發展獲得的效益通過財產性收入的形式轉移到貧困戶手中,間接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模式。“先賦值,再升值,再分配”的模式,使貧困戶不用參與產業生產經營活動,特別適用于因老因病因殘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分享產業發展收益。這樣的模式提高了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發展了當地產業,形成了專業化分工,帶來了細水長流的長期收入。“賦權+產權安排+產業發展”,也使產業扶貧跳出了單純經營致富的傳統框架,進入資產權益配置的新運行模式。通過盤活扶貧資金的資產屬性,將農村農業之外的社會經濟部門卷入農村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的工作中,這是一種借助產權配置將政府行政推動與市場經濟自發行為密切結合的扶貧新模式。

  第二,農村產業發展需要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本地能人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需建立起一支能干事、想干事、有知識、懂市場的本地人才隊伍。一方面,農村產業發展要靠本地人。相比外來人才,本地的能人比較了解本地情況,較容易取信于當地農戶。由于宗族血緣關系聯結,本地能人的現實利益往往與貧困群眾趨同,存在利益相關性,在推動產業發展過程中委托-代理矛盾發生的可能性相對外鄉人要小。另一方面,本地能人要具有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意味著了解市場情況,具有商業遠見,善于捕捉市場機遇;勇于承擔經營風險、敢于進行商業決策;具有企業組織管理經營的知識技能,能夠帶領周邊農戶經營致富。這樣才能做到破解本地發展瓶頸,在市場競爭中實現農村產業的長期發展。調研發現,本地能人擔任村干部后,其待遇在完成鄉鎮政府指派的發展目標并獲得年終績效后,每月工資約為1300元,若完不成則降到1100元上下。相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本地能人在帶動村莊發展中所做的工作,這樣的薪酬待遇意味著本地能人必須具有濃厚的鄉土情懷和奉獻精神,否則,這種“雙培雙帶”的產業扶貧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就會大為削弱。

  第三,客觀看待貧困地區合作社初始階段的不規范運作。看待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應注重其在產業扶貧中的貢獻,而不應拘泥于合作社是否管理規范、是否嚴格按合作社法或章程規定的一人一票制,只要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確實能從合作社中受益,入社比不入社要好,那么合作社在產業扶貧中就是能夠發揮作用的。當合作社發展壯大到一定規模后,才是對合作社進行規范化引導的適宜時機,否則初創合作社尚未穩定生存基礎就已舉步維艱,無法可持續發展和長遠惠及貧困戶。同樣,封閉管理和開放運行也都是合作社的自適反應。農香合作社對本村的非核心貧困戶社員進行股權封閉管理,只減不增,確保這部分社員的權益不會被稀釋。這主要是為了對接扶貧政策,因為合作社沒有為社員設立公積金賬戶,它獲取的各類扶貧項目資金無法計入社員的公積金賬戶,為了避免政策公共資源外溢而專門設置了非核心社員股權封閉管理的機制。由于非核心社員多為貧困戶,自身資金有限,也不愿向合作社投入更多資金,合作社拓展新業務面臨資金短缺時,需要引入外部資金,此時的合作社邊界就是開放的,但開放邊界的合作社業務應分開核算,這是對封閉管理的非核心社員和開放管理的新資本社員的權益保障。何時封閉管理、何時開放管理,實質上是合作社應對政策、市場、社員情緒和多種分配方式的自適行為。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