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戶經營著嘉興全市33%的耕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嘉興市在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小農戶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強化小農戶與市場的對接,引導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
發展社會化服務,推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集聚和提升農技推廣、生產性服務、農資供應、農產品質量檢測、動植物疫病防控、倉儲加工包裝、農產品市場營銷物流、農村資金保險互助、涉農融資擔保貸款等各類為農服務資源和功能,加快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小農戶提供全方位服務,助推農業產業發展。2018年改造提升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5個、新建2個,現代農業服務中心數量達到20個,其中省級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達到11個,位列地級市前茅,服務惠及農戶25萬多戶。
創新建立為農綜合服務平臺。針對小農戶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獲取信息滯后的特點,加強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和莊稼醫院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將12316為農服務熱線整合進入12345政務熱線,借助全市統一的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提高熱線服務的覆蓋面和服務效率。通過發揮平臺信息、人才資源集聚的優勢,接受咨詢和求助,為全市農業提供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務。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線上線下莊稼醫院服務體系,建成莊稼醫院119個,海寧、桐鄉實現鎮級莊稼醫院全覆蓋,全市共有持證莊稼醫生573名。海寧、桐鄉、平湖還建成網上莊稼醫院,135名莊稼醫生在線注冊,年服務農戶5萬余戶次、服務合作社600余個次。
開展生產作業社會化服務。組建服務型合作社、專業化服務公司,滿足小農戶的社會化作業服務需求,小農生產日益向專業化生產、連片化作業方向轉變。全市基本形成了公共服務、合作服務、市場服務相協調,涵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服務方式機動靈活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讓專業的作業人員、現代的機械裝備、先進的生產技術服務小農戶,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日趨緊密。目前全市有農機作業服務組織535個,輻射服務專業戶1.15萬戶;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9.9%,農機作業動力水平達到90%,居全省領先水平;擁有植保無人機49架,年飛防面積12萬畝次;機械烘干糧食批次能力達到15089噸,糧食烘干保障率達到92%。
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組織體系
增強合作社的組織帶動作用。貫徹實施新《農業專業合作社法》,舉辦普法宣傳培訓班,促進合作社規范提質發展,切實增強合作社對普通農戶的帶動能力。合作社在開展生產服務的同時積極拓展服務內容,開展倉儲服務、運銷服務、加工服務等,幫助小農戶闖入大市場。還有的合作社因地制宜開展資金互助、扶殘幫困等探索創新,進一步增強了服務能力和服務實效。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1302家,合作社成員84879個,帶動非成員農戶40.39萬戶,占總農戶數的63.3%,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收入達27.9億元,盈余2.48億元。
創新特色產業農合聯建設。深化“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全面提升農合聯基層組織,增強為農服務功能。按照“有規模、有場所、有載體、有人員、有機制、有特色”的六有建設標準,以市、縣為單位,針對同一區域同一農業產業,充分整合資源,組建產業農合聯,形成“產業+農合聯+載體”的全新運作模式,為特色產業提供引領性、特需性、精準性服務,實現小農戶與現代市場的有效對接。如市葡萄產業農合聯牽頭制定了全市葡萄產業五年規劃和主要葡萄產品生產標準,申請“嘉興葡萄”地理商標,并謀劃建立專業技術和生產專家服務隊,引領59個會員開展專業化、組織化和標準化生產,引導全市葡萄產業走高端精品路線。目前全市已建立特色產業農合聯9個,覆蓋稻米、葡萄、水產、蔬菜、南方梨五大產業。
創新小農戶抱團發展模式。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創新組織方式,革新技術等措施,組織小農戶抱團發展,破解小農戶生產面積小、種植技術落后、很難生產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農產品的難題。如,桐鄉市以“大米抱團”的組織形式,讓機械化水平高、種植理念先進的糧食種植大戶與生產面積小、地域分散的小農戶和種植普通稻米的一般農戶抱團合作,打造萬畝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統一銷售“石門灣”品牌大米,改變了小農戶零散發展的弱勢局面,形成了區域特色農產品,增加了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提高了小農戶的種糧積極性,保障了糧食安全。
堅持市場化導向,推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營銷體系
建立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吸納小農戶。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兩手抓,全市基本建成以嘉興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龍頭的農產品市場交易網絡,各市場主體還采取開設地產專區、對接合作社、直聯基地和組團參加展示展銷會等多種形式,為小農戶走進市場提供了方便。建成中央廚房、天天農展會、善綠匯等農產品骨干配送企業,大力推行產銷直配,一些配送企業還積極攜手農民合作社,發展小農戶“訂單”“精品”農業。完善農村電商服務站,搭建“網貨下鄉”“農副產品進城”現代雙向流通體系,全力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吸納小農戶開展產品網上銷售。全市已建立電商專業村113個,電商鎮17個,數量和銷售額均居全國前十,擁有電商服務站點901個,2018年全市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0.2億元。
打響農產品公用品牌提升小農戶。制定出臺了《推廣使用“嘉田四季”品牌獎勵(補助)辦法》《標識包裝管理辦法》《許可程序實施細則》《特許加盟制度》《產品抽檢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抽調骨干人員組建了“嘉田四季”品牌運營管理中心,強化“嘉田四季”農產品公用品牌的運營和管理,已對21家主體、105種產品進行了授權和發牌。在上海浦東舉辦品牌發布推介會,在公交車線路、公益廣告牌、電視網絡等媒體開展宣傳,提升品牌知名度。支持各縣(市、區)建設“銀加善”“金平湖”“綠秀洲”“海寧農珍”等地方特色農產品公用品牌,提升小農戶農產品品牌化水平,適應現代農產品市場化流通需要。
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帶動小農戶。大力發展“企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生產組織形式,全面推進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APP建設試點,延長農業產業鏈,推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體系。目前全市已成功創建省級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5條,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農產品交易額73.2億元。嘉興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公司+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業大戶”的帶動模式,建設糯米種植基地13200畝、箬葉基地500余畝、畜禽養殖基地2個,目前已累計簽訂產銷合同600余份,帶動農戶5500余戶,帶動當地農民年增收超2000萬元。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鄉村振興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