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們調研組來到了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城郊鄉東莊村,隨機走訪了一家貧困戶。
戶主叫宋學強。他告訴我們,原來家里很窮,妻子腿腳不便,上不了班,掙不著錢。而他自己也沒文化,每年只能靠進城打小工掙點錢,日子過了今天沒明天,很不穩定。家里還有兩個娃上學,花銷也不少。“這幾年趕上了好政策,政府大力幫助貧困戶,把俺從偏遠的地方易地搬遷到這兒。現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感覺越來越得勁。”宋學強說。
“能說說家里有啥變化?”調研組問。
“最大的變化就是住房了。”宋學強對我們說,“以前俺家兄弟四個一家十幾口都擠在老房子里,房子又老又舊還小,生活不方便。去年,俺家4口搬到了新房,總共100多平方米,三室一廳,房子大了,條件好了,日子可舒心了。”
一旁的宋大嫂補充道:“另一個變化就是收入多了。俺的左腿不得勁,干不了重活。村里蓋了個服裝車間,俺有空就到廠里去縫衣服,一天能掙個60多塊錢,加上俺當家的掙的錢,一年總共能存兩三萬元錢。”
如今,宋學強買了一輛三輪摩托車,平時靠運送苗木一個月平均掙到2000多元,再加上自己種的3畝多菜地,每年大約收入三五千元錢,脫貧致富能力明顯增強了。
東莊村黨支部書記張金先向我們介紹,東莊村共552戶村民,2016年確定貧困戶79戶,近年來東莊村通過創辦專業合作社,培育柞蠶養殖、苗木花卉等村支柱產業,制定貧困戶積分考核措施、落實扶貧政策等各種方式,共脫貧53戶,有25家通過易地搬遷住上了新房,宋學強就是其中的一家。
“現在貧困戶各種保險也很健全,有新農合補貼、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醫療救助等,生病住院幾乎全能報銷。” 張金先說:“宋學強家兩個孩子上學一年還各有1000多元的教育補貼,家里還享受低保、殘疾補貼等,生活有了保障,日子過得踏實。”
宋學強一家的變化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扶貧一定要首先解決貧困戶的基本生存條件,只有創造適合他們的產業模式和就業途徑,才能改變貧困戶生產生活狀態,掌握賺錢技能,實現穩定脫貧。再加上一系列扶貧政策的落地落實,才能鞏固扶貧成效。
(百鄉萬戶河南調研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