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鎮的氣候環境特別適宜種白茶,種出來的品質好,比江浙一帶產地還提前15天上市,茶葉供不應求。” 日前,我們在四川省屏山縣調研時,中都鎮永清白茶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鐘永清這樣感慨。然而眼下令他苦惱的是,自己花了數百萬元建起廠房購置了加工設備,鮮葉的數量和質量卻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的需求。
2012年,鐘永清和665戶茶葉種植戶共同組建永清白茶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入社建卡貧困戶165戶。幾年下來,通過“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核心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合作社發展有了明顯效果,輻射帶動了11個行政村1000多戶農民,種植面積達到了4000畝,投產茶園畝平均收入5000元以上,許多農戶因此脫貧致富。
“目前,我們合作社實行統一購買農資、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包裝,解決農戶銷售的后顧之憂。如果管理規范的話,茶園的畝產值完全可以達到1萬元以上。”鐘永清說,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一些茶園因為勞動力不足和技術跟不上,產量質量始終上不去,最低的畝產值只有1500元。
在調研過程中,一位老茶農告訴我們,由于家里缺人手,去年她種植的2畝白茶甚至有大半沒來得及采摘。受限于資金和農民的意愿,合作社無法通過土地流轉形成規模效應,即使推出了給予高畝產茶農進行售后二次返利的激勵措施,但離合作社期望的目標依然很遠。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永清合作社的情況并不是特例。在屏山縣和雷波縣的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都遇到了技術推廣不利、產業擴大困難的問題。這些問題從表面上看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遇到了瓶頸,但在深層次上反映的卻是小農戶經營與現代農業未能有效銜接的大問題。
如何讓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接軌、與大市場有效對接,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必須重點解決的課題。為此,我們調研組也向當地的有關部門提出自己的建議:一方面,要不斷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規范運行,使農戶通過合作、聯合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更強的競爭能力,吸引更多農民接受新技術、新理念。另一方面,要扶持發展農業專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一定的政府補貼,鼓勵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通過“生產托管”等方式實現服務型規模經營,把千萬小農戶引到現代農業的軌道上來,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
(百鄉萬戶四川調研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