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煙臺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要求和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始終把抓黨建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來抓,立足農村實際,強化政治引領,大力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模式,把黨支部工作融入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和集體增收之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為什么要推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經濟結構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給鄉村振興帶來許多問題和挑戰。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煙臺市整體經濟發展態勢較好,但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比較突出。2018年,全市6430個村(居)中,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還有1458個,占22.7%。同時,集體經濟收入大多依賴物業租賃、資源發包等途徑,增收渠道單一、發展后勁不足,成為鄉村振興的短板。
村黨支部影響力較低。部分村黨支部戰斗力不強,存有“守攤子”“等靠要”思想,干事創業勁頭不足,在發展經濟上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有的雖有發展積極性,但缺思路、少辦法、沒平臺;有的農村經濟組織與黨組織“爭影響”,通過經濟手段把群眾聯結起來,群眾“跟著協會跑、不聽支部話”的現象時有發生。
群眾的集體意識淡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但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分散經營弱化了群眾對集體的依賴,淡化了群眾的集體意識。一些群眾想問題、辦事情,只關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對集體建設、公家事務不聞不問,甚至只要權益不要義務,不愿為集體發展獻計出力。
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不規范。煙臺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8萬多家,能夠規范運轉的僅占1/3。有的合作社僅由幾個發起人組成而少有群眾參與,上級的優惠扶持政策被少數人獨享;有的合作社組織松散、運行不穩,甚至空殼空轉,群眾經濟利益得不到保障。
資本下鄉風險防控不夠。資本下鄉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一些問題和弊端也隨之顯現:有的“跑馬圈地”,壟斷農村資源,一些耕地出現“非農化”傾向;有的“與民爭利”,挖空心思獲取各種涉農補助和項目扶持資金。許多事實證明,資本下鄉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富裕和集體增收問題,農民只能獲得土地流轉基本金和務工收入,而不能參與項目發展“分紅”,不能得到最大實惠,村集體收入更是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為破解上述問題,我們充分利用合作社聯結群眾、發展產業的優勢,強化黨支部政治引領功能,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組織發動黨員,帶領群眾一起闖、一起干,努力實現“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集體增收入”。
“五個堅持”促進合作社蓬勃發展
堅持基層實踐與頂層設計相統一,確保發展路徑可復制可推廣。指導基層實踐探路,認真調研分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確定145個村開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試點,指導各村黨支部立足區位、資源、產業實際和發展基礎,探索出勞動力入股、土地入股等多種方式,組建起多種形式的合作社,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帶著群眾一起整梯田、建塘壩、上項目、闖市場,群眾的積極性、能動性被充分激發。萊州市夏邱鎮東草村黨支部在試點過程中首先想方設法統一黨員思想,成立了福澤專業種植合作社,帶動全村222名村民全部入社,流轉150畝土地發展現代農業,2018年村集體增加收入13萬元,村民人均增收700元。加強頂層設計引路,在基層生動實踐的基礎上,旗幟鮮明地在全市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模式,并篩選確定試點成效明顯的100個村開展示范行動,在全市樹起標桿和樣板。整合財政、農業等部門力量全方位支持,市級財政向示范村專項列支1000萬元,縣級財政再配套2000萬元,連續扶持3年;分2期組織100名示范村黨支部書記赴浙江大學舉辦專題研修班,開闊視野、學趕先進。目前,100個示范村入社社員達到2.8萬人,新增集體收入8200萬元,示范帶動560個村黨支部領辦了合作社,呈現蓬勃發展、星火燎原之勢。
堅持支部引領與群眾主體相統一,把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組織周圍。堅持以支部為核心,由村黨支部成員代表村集體注冊成立合作社,村集體以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入股,組織群眾以土地、基礎設施、勞動力等入股,有效把群眾組織起來、資源利用起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供集約化服務,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縣鄉兩級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情況,作為檢驗黨支部戰斗力的試金石,采取定期調度、現場觀摩、外出學習等多種方式,引導更多村莊走好這條路。對合作社承接的惠農政策,要求從黨支部的渠道惠及群眾,真正讓群眾知道“惠從何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組織鎮村干部走家入戶,幫助群眾細算入社前后收入對比賬,以組織的名義引導群眾打消顧慮,堅定入社發展信心;最大程度保證群眾在合作社的話語權,把尊重群眾意愿貫穿合作社建章立制、理事選舉、管理運營全過程,強化群眾的主人翁意識。長島縣北長山鄉北城村黨支部每年年初和年底,向全村黨員、村民代表報告合作社預決算,鄉財政經管站定期對合作社資金往來明細進行審計檢查,對日常資金往來憑證監督把關,贏得群眾信任和支持。
堅持群眾致富與集體增收相統一,建立起經濟利益共同體。對群眾來說,既有土地流轉保底收入、合作社收益分紅,又可以到合作社務工獲酬,或是擺脫土地束縛進行再就業、再創業,不僅有了穩定可觀的收入保障,而且實現了多渠道、多門路增收致富。同時,黨支部還充分吸收殘疾人、貧困戶、老齡人口等入社,做到“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棲霞市松山街道漢橋村組織全村30戶貧困戶將23畝土地入股合作社,接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入社務工,合作社取得收益后貧困戶享受20%分紅,每戶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從根本上解決了脫貧問題。對集體來說,一方面,通過盤活現有集體資源,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形成長期收益、持續發展的穩步增收模式;另一方面,將通過成方連片改造多出的土地變作村集體產權,折算成集體股份入股合作社,按股分紅。福山區門樓鎮南莊村黨支部帶領黨員上山開辟60畝荒地,栽種2000多棵大櫻桃,邁出集體經濟發展的第一步,又流轉群眾土地300多畝,種植櫻桃、蘋果、桑葚等經濟作物,2018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00余萬元。棲霞市楊礎鎮丁家寨村通過平整流轉土地增加村集體耕地50畝,按照豐產期畝產8000斤蘋果計算,僅此一項就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逾百萬元。
堅持產業升級和家庭經濟相統一,多措并舉帶活農村經濟。著眼推動產業提檔升級,把分散在農民手中的土地整合起來,由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或農業龍頭企業統一開發、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彌補一家一戶規模小、升級難的弊端,著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被譽為“蘋果之都”的棲霞市,近年來面臨著蘋果樹齡老化、品種落后、土地資源利用率低的危機,自2017年開始,緊緊抓住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機遇,采取股份合作方式,農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村集體以集體資產入股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合作社再入股農業龍頭企業,在179個村建立起農戶、村集體、龍頭企業互惠共贏的利益合作共同體,有效解決了資金投入、品種改良、技術管理、產品銷售、品牌營銷等“一攬子”問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蘋果革命”。目前,已改造托管老殘蘋果園3.1萬畝,三年后將改造提升果園30萬畝。保守估計,這179個村在新改造果園進入盛果期后,村均集體收入每年至少可達50萬元。圍繞帶動家庭經濟增收,積極引導合作社在提供精細化管理、專業化服務上下功夫,幫助群眾改良種植品種、掌握現代技術,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鏈條服務,提高產品質量和價格。龍口市石良鎮尹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果蔬專業合作社,吸引全村葡萄種植戶加入合作社,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新品種,實行提供良種、種植技術、管理模式、生產標準、收購成品、對外銷售“六統一”標準化管理,帶動果價大幅提升,村民戶均增收2萬元。
堅持規范發展與風險控制相統一,著力促進合作社良性發展。精心指導選項目,從農業、科技等部門抽調專業人才組成“顧問團”,幫助合作社篩選確定潛力大、附加值高、示范效應好的集體增收項目。安排包村部門、第一書記、縣鄉領導包幫聯系合作社,合力指導項目發展。福山區高疃鎮上疋山夼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在“顧問團”的精心指導下,依托包村部門扶持資金建設了11個櫻桃大棚,2018年村集體收入達到24萬元。建章立制促規范,整合市縣農業部門力量,參照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辦法,幫助合作社建立健全民主議事、財務管理、利益分配、社務公開等制度,明確村集體與合作社利潤收益分配辦法,建立起科學規范的內部治理機制。從嚴把關降風險,鄉鎮黨委負責村級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對確定的增收項目進行風險評估,對合作社簽訂經濟合同以及1萬元以上的重大支出等,進行嚴格審核。同時,市委組織部與青島農業大學深度合作,建立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煙臺分院,邀請專家教授經常到村現場教學指導,為合作社健康規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合作社激活村莊發展動力
村黨支部通過領辦合作社有效將黨支部的政治引領、合作社的抱團發展、群眾的能動性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優勢疊加互補,形成聚合裂變效應,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村黨支部在領辦合作社具體實踐中贏得群眾威信。村黨支部把領辦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作為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過程,在帶領群眾苦干實干中展示作為,找到了干事創業的價值所在,成為產業發展的領導者、脫貧攻堅的推動者、致富增收的引領者。通過領辦合作社,黨支部與群眾建立起利益聯結紐帶,雙方利益緊緊扭在一起,黨支部開展工作有了抓手、群眾對村集體有了依賴。許多村黨支部書記說,自從領辦了合作社真正找到了“當家人”“領頭羊”的感覺,這是他們自家庭聯產承包以來沒有體驗到的一種榮譽感和成就感,在群眾中也有了威信和話語權。
探索出一條既強村又富民的共贏之路。這一模式改變了村集體將資源、資產簡單發包租賃的低層次、低效益發展模式,改變了群眾單打獨斗、個體營銷的分割型致富模式,把分散的土地規模經營,推廣先進技術、節約生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有效將村集體資產激活增值,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群眾收入。同時,通過股份合作,有效將社會資本、農戶、村集體的利益緊緊聯結在一起,既給下鄉資本足夠的發展空間,也最大程度地規避了資本下鄉帶來的風險。棲霞市蛇窩泊鎮東院頭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后,吸收140戶果農以土地入股,建設了260畝有機蘋果示范園和50畝苗木基地,2018年社員每畝分紅6000元,村集體收入92萬元,社員長期務工年均收入4萬元。
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群眾力量。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使集體收益、發展前景與群眾分紅收入直接相關。過去“各掃門前雪”的群眾開始關注集體、關心集體,為集體著想出力,從“一盤散沙”握成了“一個拳頭”。棲霞市亭口鎮衣家村是一個缺人、缺錢、缺資源的偏遠山村,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后,創新實行“工票”制度,對參加合作社集體勞動的,按照男勞力120元/天、女勞力80元/天的標準發給工票,滿2000元可折合一股“創業股”,工票可用于在合作社購買灌溉用水、果樹苗和水利管線,群眾的積極性、能動性被充分激發,不到7個月的時間,僅靠留在村里的30多個勞動力,硬是在荒山中開辟出一條長5.5公里、寬5.5米的山路,在山頂上建起2座大型蓄水池,村莊落后面貌徹底改變。村黨支部書記衣元良感嘆:“老百姓還是那些老百姓,但組織起來后就大不一樣了,把群眾組織起來的力量真是難以想象!”
搭建起鄉土人才的用武平臺。合作社的遍地開花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提供了平臺、創造了機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后繼乏人等問題。棲霞市將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作為吸引青年人才回流農村的平臺,在全國招募從事果園管理工作的優秀青年,為產業園內的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招募的39名項目經理5年內每人月工資不低于3000元,5年后年薪不低于10萬元、8~10年內年薪將達到30萬元。萊州市郭家店鎮小草溝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后,發展苗木培育種植,打造“多彩郭家店、康樂小草溝”旅游品牌,培養出農民高級技師15名、技師26名、助理技師及技術人員41名,90%的農民成為有一技之長的“土專家”,120余人在合作社就業,村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活力。
工作啟示
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不僅是增收致富的問題,也是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背景下,在農村加強黨的領導、提升組織力的重要途徑。
建強班子是根本。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關鍵要有一個好班子,特別是要有一個好書記,要懂經濟、懂政策、會經營、會管理。長期以來,我們堅持從好人中選能人,始終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結合村“兩委”換屆,確定了政治素質、發展能力、服務水平、品行作風“四個過硬”的“兩委”成員候選人正面清單和黨組織成員“十五個不得”、村委會成員候選人“十五個不宜”的負面清單,全面推行自薦參選辦法,通過縣鄉村“三級聯動審查”,切實把那些講政治、敢擔當、能帶富、會服務的優秀人才選進村級班子。把村黨支部書記培訓納入整個干部培訓規劃,市里每年舉辦村黨支部書記示范培訓班,組織示范村黨支部書記赴浙江大學等高校舉辦發展集體經濟專題研修班,開闊視野、學趕先進,村書記普遍表示受到震撼、鼓舞干勁。
尊重群眾主體地位是基礎。鄉村振興的主體是群眾,強村富民的主體也是群眾。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要把做好群眾工作、調動群眾入社積極性放在首要位置,通過召開會議、組織培訓、觀摩學習、走訪動員、資金保底等形式,幫助群眾細算對比賬、長遠賬,堅定入社信心。萊陽市沐浴店鎮西石河頭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之初,群眾擔心土地交給集體后收益沒保障,入社積極性不高,村黨支部利用千方百計流轉來的60畝土地,與龍大公司合作種植土豆,當年就收益了10萬元,群眾看到希望,主動找黨支部入股合作社,目前已流轉土地270多畝,全村92%的群眾從“村民”變“股民”。
因地制宜是關鍵。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合作社發展之勢勢不可擋,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抓住了因地制宜這個重點。各村黨支部從本村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產業基礎出發,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普遍找到了適合本村特點、發揮自身優勢的路子。目前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涉及種植、養殖、產品深加工、服務指導、鄉村旅游等多個領域,探索出了獨立經營、村企合作、對外承包、統購包銷等多種形式,既豐富了合作社發展形式,也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政策扶持是保障。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自身經營,更離不開良好的政策環境。從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開始,煙臺市就把財政、農業、供銷、商務等部門的政策打包出臺、精準投向基層。市供銷社制定專門方案,要求縣級供銷社依托為農服務中心為合作社提供測土配方、智能配肥、水肥一體化服務等8項“定制”服務,依托社屬企業與合作社確定“聯姻”發展項目;市商務局從流通環節入手,探索搭建全方位農產品電商服務體系,構建農超無縫對接營銷網絡,為合作社產品銷售提供支持等。通過部門聯動、資源整合,充分釋放了政策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引領帶動了更多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