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瑞安市林川鎮溪坦村地處瑞安西北部,之前是瑞安市最邊遠、人口最多,也是基礎設施薄弱、社會管理滯后的村。近年來,溪坦村以美麗鄉村、農村污水治理、民主法治村和“三治融合”示范村創建為契機,扎實開展依法治理工作,以自治聚人心,以法治定正道,以德治樹新風,積極破解村莊發展和村莊治理“兩張皮”問題,實現了村貌煥然一新、社會安全穩定、村集體和村民收入持續增收,形成了“黨群一心、村莊一新”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2018年全村共有工藝禮品企業40家,手工作坊200多家,出口產值5.6億元,先后獲得了“浙江省平安示范村”“浙江省級工藝禮品文化創意街區”“浙江省3A級景區村”等榮譽稱號。
堅持黨建領航
以“自治”聚人心
突出抓好村“兩委”班子建設,在選舉中通過民主推薦、競職演說等程序,選好配強村四套班子。堅持每周一召開“村兩委聯席會議”,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村民代表會議。將“五議兩公開”制度與村民議事廳相結合,邀請老干部、老黨員、鄉賢、村民代表參與一事一議,凡事關村集體發展的大事要事一律陽光操作,對黨務、村務、財務一律定期公開。設置村綜治工作服務站、矛盾糾紛調解室、視頻監控室、心理咨詢室、禁毒工作站等功能空間,提供一站式代理代辦服務。建立黨員志愿服務中心,每名黨員與相鄰居住群眾結對聯系10~15戶,促成鄰里“一家親”。成立村級慈善基金會,讓村民互幫互助,為村莊建設出資出智出力。如在外鄉賢姚松鶴每年捐資10萬元用于公益活動,多家工藝品企業帶頭出資解決全村垃圾清運費用,促進形成“我為人人”的大愛格局,提升村民群眾歸屬感和幸福感。
堅持普法宣教
以“法治”定正道
以全面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全方位普及為引導,打造法治宣傳教育的“溪坦品牌”。建成溪坦村法治廣場和法治公園,設置文化禮堂法律圖書角,將文化禮堂建成為集法治元素、法治文藝演出、法治展覽為一體的綜合性普法教育基地。建立“訂單式”普法推廣,制定“一周一主題,每月一特色”法治宣教活動,結合環保、安全生產、信訪、食品安全、婦女權益保護、未成年人保護等熱點問題和群眾學法需求,開展各類主題法治宣傳活動。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聘請律師擔任農村法律顧問,面對面為村民傳授法律知識、解答法律咨詢,引導村民依法表達訴求,力爭把基層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近年來,溪坦村因企業用工、工程建設、非正常死亡引發的10多起矛盾糾紛都能第一時間得到化解,法律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維護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作用,未出現一起信訪事件。
堅持鄉風培育
以“德治”樹新風
通過尋找“最美家庭”、征集“家訓家規”等形式,廣泛開展“家家懸掛家規家訓”,要求每家每戶提煉家規家訓,張貼于戶外門前,督促村民互比互學互促進。在文化禮堂設置“家訓館”,匯集陳列好家風祖訓,結合每年春節、清明節等邀請德高望重的鄉賢給村民尤其是青少年講述王氏歷史和先輩的奮斗歷史,讓良好家風家訓、族規族訓注入每一個家庭、每一位成員,引導村民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講道德、重家風,使之成為立身處世、持家置業和道德教育的傳家法寶。組織鄉村新人新事新風尚評比,每年舉辦“美·在溪坦”鄉風評議活動,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信守業、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道德模范和鄉賢典范。
開展道德“紅黑榜”季度評議,聘請老干部、老教師、老黨員和各類道德模范員擔任道德評議員,使紅榜揚善舉,黑榜亮陋習,并在村道德“紅黑榜”和全村微信公眾號公布,強化對村民的道德約束和“德治”引領。自推出以來,對改善村莊環境、改變生活不良習俗、促進孝老愛親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借鑒溪坦經驗
推動三治融合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腳點在鄉村,村民既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又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治理好鄉村,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尤為關鍵,對解決好“三農”問題具有時代性、前瞻性、整體性的重大意義。推進鄉村治理“三治融合”,還應把握好三個方面。
強化自治是基礎,提升鄉村治理多元性。推進鄉村治理體系,要立足于培育鄉村社會組織和完善新鄉賢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國鄉村社會,存在一些包括宗族組織、宗教組織、農村社會中介組織等非正式組織,而溫州市宗族組織尤為特色,是宗族組織的沃土。據統計,溫州市已從宗祠向村文化禮堂轉化了833個,占全省首位。同時要進一步推進黨政關系和政社關系分開,促進鄉村治理向現代化轉變,加強鄉鎮黨委對村黨支部的指導和引導,發揮村黨支部在鄉村自治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做到矛盾不出村、民情不過夜。比如,溫州市文成縣的新聯村書記、民情調解室金牌調解員張仁建調解120余件糾紛,調解成功率100%,新聯村也實現連續10年零信訪、零投訴。
強化法治是保障,推動鄉村治理法治化。以法治保障推進鄉村社會治理,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應有之義,也是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之舉,加強鄉村法治文化建設,要堅決摒棄人治觀念,積極運用新媒體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樹立先進法治人物,尊重法律權威,孕育良好的法治環境。培育鄉村社會法治思維,健全鄉村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將法制宣傳教育通過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甌海區麗岙街道楊宅村是典型的僑鄉,村民40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長年旅居歐洲。以前,由于很多村民長期在海外生活,對國內的情況不了解,經常一次性辦不了事。為了解決村民這一困擾,2017年在法院、司法局等單位指導下,建成“僑村法驛”工作平臺,組建專業法律服務團隊,將法制宣傳、法治教育、法律援助、法律咨詢等法律服務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加深村民政策理解和學法守法用法意識。2018年5月2日,長期旅居法國的村民張先生和楊先生通過“僑村法驛”平臺,連接互聯網系統進行視頻對接確認,成功辦理D級危舊房改造置換的委托手續。據悉,“僑村法驛”還設立了專業調解室,選聘熱心華僑擔任調解員,在駐點調處僑鄉矛盾糾紛的基礎上,還購置配備語音視頻通訊辦公設備連通海外僑務工作站,幫助海外糾紛當事人以遠程視頻方式,通過第三方介入開展在線人民調解。自2017年底推行以來,已在線調處矛盾糾紛18件。
強化德治是根本,完善鄉村治理軟約束。要辯證分析我國傳統德治思想,弘揚優秀傳統,拋棄守舊觀念。在當今社會,以德治國必須與依法治國相結合,使法治思想建立在道德自覺的基礎上,才能有利于國家綜合治理。在我國鄉村社會,存在著大量的村規民約,反映了我國鄉村轉型時期德治的必然需求,也反映了鄉村社會國家立法不足的客觀問題。村規民約的治理功能,主要體現在自覺遵守的信念和自我管理的功能,同時也存在著弊端,即村規民約的合法性問題,有的村規民約甚至成了少數村官腐敗的“護身符”。正確認識村規民約的德治思想,使傳統習慣與現代法治和諧統一,對鄉村治理體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梢哉f,村規民約在優化鄉村治理維持公共秩序方面,具有國家制度不能完全替代的功能。在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進程中,要充分吸收村規民約這種本土資源的合理德治內核,發揮德治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要認識到村規民約的正向功能,尊重村規民約的自治功能,確立村規民約的國家法源地位,真正發揮德治和法治在鄉村治理中的協同作用。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