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位于歐洲中部,屬于聯邦制國家,由16個州組成,面積35.7萬平方公里,現有人口8200萬人,與法國、瑞士、奧地利、捷克、波蘭、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9國毗鄰。
據統計(截至2015年數字),德國現有農業從業人員約60萬人,農業生產總值5200億歐元,約占德國GDP的0.6%;若涵蓋農業服務業和加工業,農業生產總產值可達德國GDP的6.3%。
德國鄉村發展現狀
德國的農村發展具有兩大特點:在行政管理層面,層級清晰、管理單元精細。設有聯邦、州級、大區級(有的州不設,如萊茵法爾斯州)、縣級、區級、鄉鎮級,農村發展政策主要由歐盟和聯邦主導,州級以下則負責具體落實且自主性不強。在發展理念層面,長期堅持城鄉等值化發展理念。德國針對二戰以后農村人口因涌向城市而急劇減少,農村出現空心化的現象,采取不以消除村莊為目的、不以犧牲農村為代價追求城市發展的理念,堅持城鄉發展空間一體化布局且長期固定,實行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均等化、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同步化、城鄉發展機會均等化的策略。參訪地區的農村與城市,兩者之間沒有差別。
德國的農村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在發展水平層面,農村之間發展存在著不平衡。大城市周邊農村與偏遠地區的農村發展不均衡。德國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3座,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就屬于中型城市。對于大城市周邊農村,發展相對成熟,生態環境良好,“逆城市化”現象明顯。對于邊遠地區農村,大企業進駐不足,發展機會相對缺乏,年輕人留不住,農業從業者呈老齡化現象。參訪的兩個州的農村中,巴伐利亞州邊疆地區的農村發展明顯滯后于其他地區。在發展趨勢層面,依然面臨產業轉型的壓力。德國農村依然存在著由以傳統生產為主向以綠色生態產業為主轉型的壓力和由以傳統種養為主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主轉型的壓力。參訪的4個家庭農場,都屬于轉型成功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農場,不僅穩定獲得歐盟耕地及生態種養補貼(約占其收入的40%左右),而且通過直銷、深加工、農旅融合獲得超額利潤,但相對于這些成功的典型更多的是面臨轉型壓力的農場。
德國鄉村發展的主要做法
以鼓勵和引導聯盟建設提升鄉村發展能力。德國部分州采取聯盟方式促進區域內鄉鎮聯合發展,提升整體發展能力和水平。聯盟組建方式分為跨地區鄉鎮聯盟和地區鄉鎮聯盟兩種類型。跨地區鄉鎮聯盟作為非政府組織,大多為區位相連、資源優勢相近的鄉鎮,獨特的自然景觀貫穿多個鄉鎮,形成跨區域鄉鎮聯盟,有利于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提升整體發展能力。如這次參訪的巴伐利亞州奧爾山地區聯盟由周邊13個鄉鎮組成,位于阿爾卑斯山北麓地區,組成聯盟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有機養殖業,恢復周邊植被,保護自然景觀,當地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地區鄉鎮聯盟為政府統領下的聯盟組織,屬于一級政府組織,旨在將面積、人口、資源優勢并不突出的鄉鎮組成聯合體,發展公共事業和相關產業,形成抱團式發展。如博爾登地區聯盟,未組建聯盟前各鄉鎮人口少、可利用土地少、農業用地面積小,組建聯盟后,建立集中工業園區,進行農用地土地整治,集中發展鄉鎮社會事業,當地經濟得到大幅度提升,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進一步增強,鄉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該區域取得長足發展。
以歐盟LEADER項目促進鄉村地區綜合發展。“農村地區發展聯合行動”項目(即LEADER項目),創立于1991年,最初是一個區域性農村發展的實驗項目,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讓當地民眾參與農村地區發展的決策和管理,2007年被納入歐盟農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不斷發展在各地成立了地方性行動小組(簡稱LAG),聯合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共同推進農村社會發展。由于LEADER項目調動了當地民眾和各類專業服務主體的積極性,獲得比較好的政策效果,在2014-2020年的項目期內LEADER的方法從地區發展項目擴展到所有的歐盟結構投資資金項目中。培訓團在杜塞爾多夫調研的Amsberg小鎮,就是LEADER項目實施的一個典型。該鎮就村莊養老、交通、旅游、環境、設施缺乏的問題,廣泛聽取并吸納村民意見,圍繞村民最關心的問題,編制項目策劃書,成功獲得歐盟LEADER項目資助,興辦了村民活動中心、養老院、博物館、圖書亭、共享汽車等公共服務設施,有效提升村莊公共服務的整體水平。
以提倡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調動農村居民參與鄉村發展。鄉村重振通過競賽成為一種全國性運動。聯邦德國從 1961 年開始舉辦三年一次的全國性“我們村莊更美麗”競賽。參賽村莊要著力于綠色設施和鮮花的美化,以增強吸引力。競賽分為縣、區、州和聯邦四級平臺。由村莊報名登記并做匯報,評選委員會考察參評村莊,評定金銀銅牌村莊;獲得金牌者升入更高一級平臺競爭。極少數村莊進入由聯邦食品和農業部負責的全國評比,獲勝者冠以“金牌村莊”稱號。1998 年以后競賽更名為“我們村莊明天會更好”,競賽取向從表象性“美麗村莊”向內涵性“鄉村生活品質”轉變。除鮮花和綠草,村莊的經濟、文化和傳統受到更多關注。競賽理念從只關注生態環境的“淺綠”向強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友好”的“深綠”轉變。例如培訓團在巴伐利亞州考察的與匈牙利接壤的Asten小鎮,擁有575年的歷史,處于冰川遺址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發揮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共同制定發展規劃,改擴建幼兒園、小學,開設面向老年人、年輕人、中小學生、幼兒園的活動場所,修建污水處理設施,拓寬行泄洪區域,嚴控大型工業企業入駐,建設美麗宜居小鎮,成功獲得巴伐利亞州的“銀牌村莊”,吸引小鎮居民甚至臨近的匈牙利居民參與出資建設美麗村莊。
以保留鄉村文化特色增強農村文化認同。德國鄉村,教堂和五月樹極其醒目,是其鄉村特有文化。在鄉村,經常能夠看見一些既傳統又具歷史風情的景觀,動輒數百年歷史的教堂,擁有陡峭的屋頂、木框外露山墻的傳統住宅、村頭的五月樹(意即“幸福樹”)等,街邊小店大多風格各異,不少年頭十分久遠。在現代生活中保持的地方歷史文化基因,增加了鄉村的縱深感與獨特性。德國的鄉村建設亦曾經歷盲目追求功能、簡單復制城市的階段。二戰以后,由于鄉村有廉價的勞動力、便宜的地價及國家相應的補貼,大量工業項目引向農村地區,德國鄉村一度陷入人口密集、交通擁擠、土地過度開發的困境,為配合工業設施的遷移而興起的新村建設陷入片面追求功能化的陷阱,大量鄉村原有景觀和歷史遺存遭到破壞。20世紀70年代以后,德國人認識到鄉村文化失落的后果,重新修訂了《土地整理法》,將立足保持鄉村原有文化形態和重視生態發展的“鄉村更新”計劃列入條款,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提出“村莊即未來”的鄉村建設口號,大力發掘鄉村地區的生態、文化價值,在旅游、休閑產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以實行高度保護政策措施提高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德國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高保護、重投入是其農村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在法律層面,德國形成了一套以《農業法》《土地整治法》《合作社法》等為核心的法律框架體系,全面保障“三農”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在行政層面,設立由農業部牽頭,經濟部、衛生部、交通部、環保部、內政部等共同參與的領導機制。在政策層面,德國農村發展的一個顯著特色是種類繁多的扶持和補貼政策,包括生態補貼、種植業補貼、休耕補貼、畜牧業補貼等。2014年,德國農村從歐盟共同財政獲得的資金高達288億歐元。培訓團在巴伐利亞州和北威州了解到,歐盟給予其成員國每公頃農用地的保底補貼達280~320歐元之間,綠色生產補貼每公頃另增加120歐元左右。過去7年間北威州獲得的LEADER項目補助資金就達7000萬歐元。
德國推進鄉村發展的基本經驗
注重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促進鄉村發展的傾斜政策,或以少量資金為引導或提供大量資金直接建設,都是推動鄉村發展的強大動力。德國在推進鄉村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特別是注重政策引導和資金撬動作用,對鄉村發展各項事務并非大包大攬,通過投入一定的資金,為鄉村發展提供基本政策和制度保障等,激發農村居民和其他市場主體積極參與鄉村建設。各級政府都制定了詳盡的村莊更新規劃,注重將村民的合理化建議和要求納入規劃之中,提高村民對村莊更新的參與程度。
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是推進鄉村發展初期的重點工作。鄉村發展初期致力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后期的農業產業發展、農民生活質量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德國的村莊更新具有典型的漸進式特點,20世紀 50 年代鄉村更新的主題主要集中于完善基礎設施,20世紀70 年代后關注主題轉移到保護傳統古老的建筑文化、發展生態農業等,現在注重促進城鄉“空間公平”,特別是在歐盟各國間接壤的地區,注重縮小設施水平差距,促進設施的便利化。
注重發揮鄉村規劃引導。有效利用當地資源優勢,保持當地特色文化和傳統,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手段。德國十分注重鄉村規劃的引領作用,注重保持鄉村特色,尊重當地歷史文化傳承,開發當地優勢資源,使現代文明與鄉村傳統有機融合,切實避免建成風格雷同、產業結構相似的鄉村和小鎮。20 世紀 70 年代的村莊規劃非常重視保護和塑造鄉村特色,保存了大量歷史文化遺產古村落。德國城市區域與村莊區域涇渭分明,形成風貌各異的鄉村小鎮。同時,德國在制定規劃的過程中,注意以大范圍已明確的空間布局為基礎,局部留空留白,給未來發展、布局調整留下發展空間;對村莊規劃每5年做一次調整,注重發揮專家智慧、吸納村民合理化意見,并經過議會審議同意。
注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注重將電商平臺、大型超市、大型企業、體育項目等各類要素引入鄉村,為農村居民本土化就業提供更多渠道,創造宜居宜業宜閑的環境是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德國十分注重城鄉協調統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產業合理布局,培育地區性主導產業,引導勞動力、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向廣大農村地區集聚流動,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工農融合發展。培訓團調研所到的北威州多瑪根市,由16個區組成,通過降低稅收、改善生態環境等營造優良營商環境,開展招商引資,建設宜居廉價生態公寓,吸引拜耳、巴斯夫等公司將生產基地向城市郊區鎮轉移,帶動并輻射周邊農村人口當地就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注重培育多層次市場主體。加強職業農民培養,并適當引導各類人才資源流向農村地區,是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的保障。德國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素質提升,適度引進各類人才進入農村地區,把挖掘培育農村地區人力資源優勢和資本等其他要素投入有機結合起來,發揮人力資本作為生產要素對農村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德國擁有世界最著名的職業教育體系,在整個村莊更新過程中,各級政府在農村地區開辦或與企業合辦農民職業培訓學校,還與各大專院校合作,開展村莊規劃、生態農業以及非農就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據參訪了解,在德國成為一名農場主,不僅須具備農場職員應有的2項以上職業技能,還應獲得農業經濟專業本科學歷,并須獲得國家學歷認證,這樣的培育機制確保市場主體具有足夠的競爭力。
注重遵循鄉村發展規律。鄉村發展戰略符合當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未來發展規律,是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成功的內在要求。鄉村發展模式無論是自上而下主導還是上下協同驅動,關鍵是與當時經濟社會所處的發展階段相適應,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后,針對城市人口過度擁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鄉村經濟社會相對衰微等問題采取必要的政策舉措。調研所到的與荷蘭接壤的某蔬菜花卉特色小鎮,著眼當地及荷蘭乃至整個歐盟市場的需求,發揮區位優勢,改善農村發展環境,吸引了大批知名市場主體進入產業園區,做出特色品牌,發展成歐洲第二大花卉市場,取得巨大成功。
對我國推進鄉村振興的啟示
基于城鄉統籌發展理念調整城鄉產業布局。德國提出的城鄉等值化發展理念是鄉村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我國發展戰略已由工業優先農業、城鎮化優先農村發展轉變為工農業協調和城鄉統籌發展,應借鑒德國有益經驗,采取以城促鄉、以工帶農的政策措施,加快我國鄉村振興的進程。合理調整產業布局,推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差別。我國大型企業總部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加快研究制定新的產業政策,引導大型企業向三四線城市或縣域有序轉移,更好發揮企業在農村地區的投資、就業和社區建設的拉動作用。農村發展建設規劃理念,把城市群與鄉村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集中力量發展50~100萬的中小城市。規劃建設城郊輻射帶動的特色小鎮、遠郊旅游和山區村落、歷史文化古村落、特色產業村莊等風格各異的農村。培育縣域經濟發展增長極。改變大部分縣域農業大、工業小、三產弱的產業格局,加強縣級產業園區建設,確立主導產業,堅持一業為主、多元互補,形成產業集聚效應,走農村地區新型工業化、城鄉融合之路。
以保障激勵為目標發揮村集體和農民推進鄉村振興的主體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政策最重要的目標是幫扶、引導和激勵,但絕不能大包大攬。政策設計應以激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鄉村建設為出發點,確保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村集體和農村居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政府應致力于農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行為規范、制度建設,積極抓好落實,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制度依據。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收入二次分配等宏觀調控手段,適當調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地區,加快農村公路、供水、環保、電網、物流、信息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大農村公共事業領域等純公益性領域的投入,鼓勵農村居民以市場化方式參與本地區或所在村集體的基礎設施建設。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釋放農村土地資產功能。德國在推動鄉村發展過程中,土地作為生產要素的資產功能和作為抵押物的資本功能得到有效釋放。我國推動鄉村振興,依賴的重要生產要素就是土地,土地的價值很大程度取決于土地產權權能。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加快改革創新,盤活農村土地特別是宅基地,釋放農村土地資產功能。借鑒德國農村發展項目運作流程,按照市場經濟等價交換的原則提高征地補償費,規范征地程序,建立程序規范、補償合理、保障多元的新型農村土地征收制度。加快建立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依法公平取得、節約集約使用、自愿有償退出的農村宅基地制度。在不改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村居民宅基地資格權的前提下,鼓勵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合作建房。完善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制度,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以聯營、入股等方式參與城鎮化、工業園區、公共基礎服務設施等項目建設。
發揮農業類社團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從調研所到巴伐利亞州和北威州了解到,德國聯邦層面和州層面大都設有農業經濟協會,其在歐盟及聯邦政府的農村發展項目實施中,在項目設計、過程監督、資金撥付、人員培訓、咨詢服務等方面,都發揮著十分基礎、不可替代的作用,確保農村發展項目有效落實。在我國推進鄉村振興中,也應借鑒德國行之有效的經驗,選擇具有相應資質和能力的社團組織,發揮其群眾聯系密切、科技知識信息密集、專家資源廣泛、科技咨詢能力突出等特點,使其作為重要依托方做好鄉村發展項目的基礎前瞻性重要工作,促進各類任務有序落實,助力鄉村振興。
注重發揮鄉賢等人才作用為鄉村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德國農村發展離不開熱愛鄉村的能人,我國的鄉村振興依然如此。在德國期間,培訓團訪問多名鄉賢,他們有的扎根本村20年換來鄉村環境美化、養老院和圖書室的創立,有的扎根村里換來學生就學交通線路的設立、群眾公共活動中心的建立、村民生活環境的改善,為鄉村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加快推進鄉村建設的新時代,我國也應挖掘、引導和鼓勵有志于為農村居民服務的鄉賢,發揮他們的示范帶頭作用,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斷改善農村生活、生產、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宜居幸福的新農村。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中國農學會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