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60年代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大寨是一代人的回憶。如今,在“鐵姑娘”郭鳳蓮的帶領下,大寨成功實現了從政治品牌到經濟品牌的轉型。在鄉村振興這一新時期,如何發揚大寨精神?大寨現在產業發展情況怎樣?記者為此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山西昔陽縣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
記 者:“農業學大寨”讓大寨精神為世人所知。斗換星移,精神永恒。在鄉村振興這一新時期,您認為應該如何發揚大寨精神?
郭鳳蓮: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寨是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精神的代表。當時還有很多人吃不飽。大寨人戰天斗地,主要是多賣糧食給國家,種好糧食支援國家建設。改革開放,是一個很大的變革。對于大寨人來說,不僅是思想上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行動上的變革。從大寨來講,從傳統種植業走向了多種經營。這歸功于改革開放又一次解放了大寨人,又一次放開了農民的手腳。作為一個大寨人,我認為大寨人每一個時代都沒有懈怠,都不是封閉的。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我們就開始改革,全方位的改革。大寨人任何時候都是聽黨話跟黨走的,跟黨中央緊緊保持一致。在改革開放的40年里,大寨人趟出了一條路子。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是坎坎坷坷。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們大寨人都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信心。現在從生態、生活、旅游、產業方面,大寨人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從一個貧窮的大寨到一個富裕的大寨,從一個荒山禿嶺的大寨變成一個美麗的大寨。
回顧這40年,的確很不容易,我感覺也很值得。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重視農業,出臺了大量支持“三農”的政策。十九大又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把他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現在,我們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要擼起袖子自己干,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是奮斗出來的。我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發揚那種精神走過來的。所以當我聽到習近平總書記這些話我心里有一種特別的幸福感、親切感。現在,有些人懶惰了,小富即安,容易滿足。路子還很長,我們還必須振奮精神,挺起腰桿走下去,不能靠在國家身上。我們能辦的事情自己辦,能辦多少就先辦多少。如果都靠在國家身上,國家要養活這么多人,負擔多大啊!作為農民,我也希望我們早日脫貧,都過上幸福的日子。歷史只能作為回憶,現在作為起步,再往前發展還是可以的,我要趁還能干的時候帶領大寨人民再多干一些事兒。
記 者:現在,很多村子缺乏活力,成了“空心村”。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郭鳳蓮:什么叫“空心村”?我認為,不能單單因為村里沒有人把他列為空心村。沒有產業也應該列入“空心村”。一個地方沒有產業,自然也吸引不到人。我們應該想辦法扶持村里的產業發展。要想發展產業,有的地方可以走發展集體經濟的道路。大寨是從集體企業走過來的,今后我們要把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當然,發展合作社、民營經濟也都是好辦法。
記 者: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現在大寨的產業發展情況如何?有何抓手?
郭鳳蓮:20世紀90年代,我回到大寨后就是到處跑項目,跑資金,趕場子。現在有些廠子因為調整產業結構關了,關了就不能干了。有些廠子還可以,我現在就要把他救活。救活以后,我要把他變成大產業。我們大寨現在是兩大產業,一個是文化旅游業,大寨是個品牌,通過旅游、通過文化把他做起來。這是一個抓手。
另一個抓手是加工業。一個就是大寨核桃露。我現在跟廣東的王老吉合作,打算把大寨核桃露重新打造起來。還有一個是羊毛衫廠。因為我們廠子有基礎,有技術,有人力資源。我要把這兩個廠子發展好。我們打算跟別人聯合起來打造,和石家莊3502服裝廠一個老國營廠合作,把大寨作為他們一個分廠。那個廠很大,主要是做軍裝的。我們很多技術工廠也是一代一代傳承的,毛衣制作很精細,所以我們有技術工人的基礎。農村沒錢不行,產業可以掙錢。掙了錢,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撐。沒有產業的農村就是空心村。
作為經濟品牌的大寨現在只是起步階段。我還有6年才到80歲,我要帶著大寨人再好好地干一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