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我們村里的“硬任務”——村官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陳麗娜 字號:【

  發軔于東海之濱,持續了15年的浙江“千萬工程”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兩會期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學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報告》,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這一項工作如今也是村里的“硬任務”。為此,記者采訪了幾位村里的全國人大代表,這些村有的是浙江“千萬工程”中的名片,有的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后起之秀。從他們的講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經驗和做法。

  “六大工程”:美了村莊,富了百姓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桐廬縣江南鎮環溪村村委主任 周忠蓮

  “起初,我們村就是搞衛生搞起來的。”一聽記者要采訪人居環境整治,周忠蓮脫口而出。她所在的環溪村三面環溪,一面靠山。村子是北宋大哲學家、理學鼻祖周敦頤的第十四代后裔族居地,至今已有620多年的歷史。全村村民清一色姓周,有2098人,658戶。村內女子大多以“蓮”入名。聽起來很美,可十幾年前一點也不美。曾經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溪溝就是垃圾污水的家。自從2008年入選浙江“千萬工程”項目,村子面貌煥然一新,如今是“垃圾分類效益大,污水有了家,室內現代化,室外四季開百花,家家戶戶美如畫,溪溝清澈見底有魚蝦”。

  環溪村改變的路徑是實施了“六大工程”:生態河道治理工程、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生態人居提升工程、生態文化挖掘工程、惠民服務工程、生態產業富民工程。早在2007年,環溪村村委會針對村里河道污染的現狀,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先做起來。先清淤,撿拾垃圾,再治污。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環溪村的改變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認可,村里引入了河道治理工程項目。清淤1萬方,新建兩岸防洪堤2000米,維修加固堰壩9座。在溪中用鵝卵石砌石坎、修筑小堰壩。就這樣,村子逐漸實現了小河清大河凈。被列入浙江“千萬工程”項目后,環溪村從2010年開始啟動了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先后投入260萬元,全村共新建生活污水池9座,其中2座是太陽能微動力污水池,7座是無動力厭氧加人工濕地。“這個工程實施起來是非常麻煩的,因為得把全村的條條道路都扒開,埋入管道。在村里建生活污水池,建在誰家旁邊都得做大量思想工作。”周忠蓮認為這項工程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村莊環境面貌,還鍛煉了村里的干部隊伍,為以后各項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2013年第一次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的現場會就是在環溪召開的。小村子逐漸出名了。

  生態人居提升工程圍繞“村莊基礎完善化、日常保潔常態化、人居環境完美化、垃圾分類資源化”,保護利用明清古建筑,以景區理念規劃村莊,把衛生工作作為一項基礎工作來抓,依托桐廬縣“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置”的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體系,大力實施垃圾分類收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生態文化挖掘工程利用環溪村的百年祠堂——“愛蓮堂”,創辦愛蓮書社、電子閱覽室、遠程教育站點等,古祠堂重新煥發青春,成為環溪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陣地。惠民服務工程建立了村社區管理服務中心,對全村公共服務事業進行統一管理。生態產業富民工程因地制宜大做“蓮”文章,賞蓮花、喝蓮子酒等蓮產業蓬勃發展,帶動了當地旅游、民宿的發展。

  六大工程的逐步打造,美了村莊,富了百姓。現在的環溪村,家家門前屋后遍植蓮,村周圍的田里也是蓮,整個村子宛若綠海中的一葉扁舟。周忠蓮卻不滿足于此,她正在思考村莊未來的規劃。對她們村來說,鄉村振興再出發,圍繞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等,必須要進行多規融合的規劃。

  畫好村里的“山水畫”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黨支部書記 張林順

  “1997 年4 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來到我們村進行調研。我們這個村子屬于閩西北山區村,當時的經濟條件、自然環境都很落后。一入村,他就十分關心村里老百姓的收入,然后又到群眾家里看望,和我們一起喝擂茶,聊家常。”張林順跟記者提起這件往事,依然自豪不已。“總書記當時留給我們四個重要指示,其中一個就是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這些話像指路明燈一樣,指引著我們村20多年來的發展方向。”張林順告訴記者,村民們自發把習近平同志的囑托濃縮成18句話72個字,鐫刻在石碑上,立為村規民約。

  常口村只有1062口人,是個名副其實的“小村子”。不過,可別小看了這個村子。2018年底,常口村村集體收入達到106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已超2萬元。村里的居住環境也是“杠杠的”。90%的農戶都蓋上了3層的獨棟新樓房,家門口水泥路寬敞,門前引來了生態水渠。談起人居環境的變化,張林順感慨不已。以前,常口村是“三無村”:無新房,無水泥路,無路燈。“現在,我們可不只是路燈了,我們裝了夜景燈。”張林順打開手機,讓記者觀看他朋友圈里發布的鄉村夜色小視頻。原來,依托村兩委爭取的項目,村里建了占地50畝的農民公園,里面建了人工湖。湖心亭、湖畔欄桿、湖內廊橋、沿湖樓房都裝上了彩色霓虹燈。視頻里,燈火輝煌,能聽到蟲鳴一片,一派美麗新農村的風光。

  村里的環境能達到現在這樣,不是一朝一夕實現的。最讓張林順自豪的污水管網“下地”,早在2014年就開始做了。一直到2017年底,借助兩個微動力污水處理機,才真正實現了雨污分離。所有電線實現“下地”,消除了盤繞雜亂的高壓電線;家家戶戶門口有分類垃圾箱,3位專職保潔員及時把垃圾運出村處理。

  張林順還跟記者分享了一件村里的趣事。2017年5月開始,村兩委鑒于村里雞鴨鵝到處亂跑排泄糞便,規定村莊道路內禁止雞鴨鵝亂跑,在村莊內部必須圈養,不然就放在村莊外定點養殖。這個規定還加入了最新的村規民約中。當時,村里成立了村民監督小組,不定時巡查。“一開始我們做出這個規定很有壓力,真有人不遵守你能咋辦?后來,村民們都比較好地遵守了這個規定,讓我們很感動。”張林順告訴記者,之所以大家都能遵守,是因為常口村村民早已經意識到“生活環境是自己的”。

  談及2019年的任務,張林順告訴記者,村里已經爭取到了一個“山水林田湖草”項目,打算對村子周邊進行生態修復提升。“這個項目落地實施后,我們山區生態就更美了!”

  發揮好村民代表的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大竹縣廟壩鎮長樂村黨總支書記 楊幫武

  “村干部重要的是發揮好村民代表的作用,具體事項讓他們監督,商議制定辦法,這樣村民沒意見,村干部就輕松了!”當記者問起村里的人居環境整治是怎么做的,楊幫武給了這樣的答復。

  這位當了29年村書記的代表直言,村里搞環境整治很難,沒有“尚方寶劍”,全靠思想動員。以前,村民們生活垃圾、秸稈等全靠一把火燒,豬圈也是到處私搭亂建,人畜共用廁所。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村里從2016年開始抓環境治理。一開始也是召開村民大會,進行宣傳,制定了村規民約。比如,規定禁止焚燒生活垃圾,發現一次罰款100~500元不等。養豬也劃分了定點區域,居民點幾十米外才能養。慢慢地,村民的環保意識有所提高,村干部的工作好做了些。

  2017年,響應鄉里的要求,村里開始進行改廁、改廚、改電、改院壩等“四改”工作。為了使鄉里的配套資金利用效果最大化,村里實行“以獎代補”的辦法,決定根據村民改造的情況給予幾百到幾千、最高一萬元的獎勵。為了讓這項工作順利平穩推進,楊幫武多次召開村民會議。由村民代表商定村里“四改”的統一標準,村里成立監督小組、理財小組、復核驗收小組等。每一項決定都是在反復開會征詢的基礎上做出的,然后對全體村民公布。針對村民的改造情況,有專門的小組實地查看驗收。2018年,“四改”工作在全村推開,為了獎勵村民,村委會支出了近12萬元。“推進這項工作的過程一定要公開公正。很多具體工作我都讓村民代表和監督小組去做,及時給全體村民公開整體工作情況,這樣給村民們一個明白,沒有一個上訪的。村里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弄得平平順順的。”楊幫武對此很有感觸。

  幾年來,楊幫武認為村里最大的變化就是基礎設施,村道、社道、入戶路全部完成了硬化。同時通過“四改”工作,整個長樂村村民都住上了現代化的新房子,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把生態搞得更好!”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黨支部書記 李國琴

  李國琴一見到記者,就興奮地說:“今年習總書記又來到我們團參加審議,他說得特別詳細,囑咐我們保護好生態,走綠色發展之路,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把生態搞得更好!”

  李國琴所在的鐵公泡子村緊鄰著塞罕壩林場,是農牧林交錯帶。“以前,我們這兒是沙窩子,一到春天就刮沙塵暴。早上一出門,就得趕緊先鏟沙子,不然出不了門。這些年,我們防沙治沙工作做得特別好,山也綠了,水也清了,植被也恢復起來了,野生動物也多了。野豬、狍子又出現了。”李國琴告訴記者,現在北京好多人暑假都跑到他們那兒度假。

  李國琴介紹,多倫縣正在打造“第二個塞罕壩”。2018年,多倫縣爭取了第二個百萬畝樟子松項目,鐵公泡子村承擔了4萬畝。“現在,樟子松的成活率很高。退耕還林后,草場保護好了,牛羊不缺料,隔離林帶還可以打草賣錢。通過這些年的綠化,村民們也確實看到了效益,生態環保意識也提高了。”李國琴最近正在琢磨回去后怎么發展林下經濟。除了發展林下經濟,她還正在跑好幾個項目,有一個是狼園項目。“我們想引進狼園項目,鬧點農家樂。”鐵公泡子村不大,只有448戶、1034人。然而,村里讓李國琴牽掛的事兒也不少。“村里3組那兒有一座危橋,出了不少事兒,回去后我們得趕緊新建一座橋。今年,為了發展鄉村旅游,整治環境,村里還計劃裝120~130盞路燈。”李國琴告訴記者。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