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農村信息化進程,逐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信息化進程一般可分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三個階段。自2012年11月住建部啟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以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全面展開。住建部先后確定3批智慧城市試點(含專項試點),包括277個城市(區、縣、鎮)、13個擴大范圍試點、41個專項試點。據初步估計,目前全國已有超過500個城市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的全面快速推進,將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
在各地城市爭先瞄準智能化、智慧化的情況下,鄉村數字化、網絡化的任務仍十分艱巨。2018、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均明確提出了“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的任務。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下,雖然近年來農村信息化推進速度很快,但城鄉數字鴻溝依然很大。截止2018年末,農村常住人口占全國的40.42%,戶籍人口占全國的56.63%,但農村寬帶用戶僅占全國的28.8%。截至2018年6月,農村網民規模僅占全國的26.3%。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72.7%,農村地區雖然提升很快,但也只有36.5%,比城鎮地區低36.2個百分點。
在新的形勢下,要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進程,就不能按照傳統的思維,從數字化到網絡化再到智能化按部就班地推進,而應該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有機結合起來,實行“三化”融合、協同推進。按部就班地推進只能會造成數字鴻溝越來越大。當前,為盡快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國家在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的同時,也應采取多方面的積極措施,加快推進智慧鄉村建設的步伐。
一是突出鄉村特色。智慧鄉村建設一定要從鄉情出發,充分考慮鄉村的特點和需求,遵循鄉村建設規律,實現“智慧”與“特色”有機融合,而不能照搬照抄智慧城市的做法。要從思想上打破目前某些地區存在的把智慧鄉村單純作為智慧城市的延伸或者附屬,并按照智慧城市建設理念推進智慧鄉村建設的誤區。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進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強化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并采取項目補貼、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融資擔保、政策性保險等多種方式,積極支持智慧鄉村建設,促進智慧農業、智慧鄉村旅游、智慧農莊、農村智慧社區、智慧教育、智慧醫療和智慧治理等全方位深度融合。同時,要研究制定支持智慧鄉村建設的用地、用水、用電政策。
三是開展試點示范工作。目前,已有少數地區在智慧鄉村建設方面進行了自主探索。如上海市智慧村莊試點示范建設、北京市平谷區西柏店村“美麗智慧鄉村”集成創新試點項目、廣州智慧鄉村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山東移動“智慧鄉村”項目、湖北省鄂州市胡橋村“智慧鄉村”項目、安徽“智慧云村”物聯網項目、重慶有線和騰訊公司合作建設的智慧鄉村等。建議由有關部門牽頭,選擇一批具有條件和積極性的不同類型村莊,分期分批開展智慧村莊試點示范工作。通過試點示范,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
四是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要進一步優化環境,創新項目建設和運營模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積極鼓勵工商資本下鄉,推動大企業與地方合作,探索PPP、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廣泛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智慧鄉村建設,逐步形成可持續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要通過政府政策支持和環境優化,降低企業的參與風險。
五是強化科技支撐。將智慧鄉村建設中的關鍵技術、技術示范及推廣應用列入國家研發和科技支撐計劃,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為智慧鄉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從發展階段和鄉村特點出發,編制智慧鄉村建設的技術標準和規范。
六是加強人才建設。推進智慧鄉村建設,人才短缺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一方面,要鼓勵人才下鄉、“城歸”回鄉、民工返鄉,多渠道、多形式廣泛參與智慧鄉村建設;另一方面,要組織開展針對村領導、村信息員、村民、鎮村企業、農合組織等不同受眾的多樣化信息技能培訓,并將這些培訓納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范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