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風,撲面而來。肩負神圣的使命,心懷人民的囑托,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和2100余名全國政協委員齊聚北京,共商國是,建言獻策。 黨心民心交織,民情民意匯聚,這里面又有哪些“三農”好聲音?又有哪些“三農”好故事? 通過采訪,記者梳理了幾個熱詞。
熱詞一:脫貧攻堅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再次發出脫貧攻堅沖鋒號令。不只在甘肅團,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六下團組,在三個團都重點提到了脫貧攻堅。距離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剩下一年多的時間了。脫貧攻堅無疑是今年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精準扶貧已經實施了六年,脫貧攻堅戰已經打了三年,情況到底怎么樣?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在答記者問時說,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就。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6年時間減少了8000多萬人,連續6年平均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特別是東部9省市已經有8個省市沒有國家標準下的貧困人口了,即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山東,只有遼寧還有幾萬人。從貧困縣來說,有832個貧困縣,2016年摘帽28個縣,2017年摘帽125個縣,2018年將要摘帽280個縣左右,目前各省正在進行評估,很快就會宣布。這樣下來,832個貧困縣有一半的縣摘帽了。2013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2.8萬個,2018年底還剩2.6萬個貧困村。可以說人口已經做到了85%左右脫貧,村80%左右退出,縣超過50%摘帽。
脫貧攻堅的主要難點在于深度貧困。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先志,其合作社所在的大別山區屬于全國11個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合作社社員入社前有75%人口是深度貧困,有5%是五保戶、7%是殘疾人,住在深山交通信息閉塞的山溝里,幾塊耕地和大面積荒山難以養活那么多人,大多數人生活靠政府救濟。2018年通過多項產業發展,合作社年產值達700多萬元,社員戶均收入達5.2萬元,多項產業就業280人,脫貧9戶,只有兩戶貧困戶還未脫貧。“合作社就是要通過組織力量來解決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難題,就是要農民一天比一天富起來,帶領貧困人口共享發展成果。”陳先志說。依托萬畝良種生態茶園示范基地,合作社把一片荒山變成了一個綠色銀行,也為村民們帶來過上老有所樂、中有所業、幼有所學、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希望。陳先志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力度,為剛剛脫貧的人口提供穩定的就業工作條件。
除了發展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互聯網也為脫貧攻堅注入了新動能。“電商不但改變了我,也實實在在改變了鄉親們的生活,讓更多的農特產品走出大山。現在隴南的橄欖油、花椒、木耳、香菇、核桃、銀杏等優質農特產品,包括村民自己的土蜂蜜、土雞蛋等都在我的店里面有展示。”甘肅隴南徽縣的全國人大代表梁倩娟到現在還記得,在剛開始做電商的時候村民的不解和疑惑,但是現在,就連村子里的老人都知道原來真的可以在網上賣東西,可以通過網絡把農特產品賣出去,能有份收入。這幾年來,她帶動了300多戶農戶增收,這其中包括100多戶貧困戶。梁倩娟希望加大對農村電商人才培訓、物流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讓農村電商更加成熟,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
如果說產業扶貧是首要任務,那么健康扶貧就是防止返貧的關鍵。采訪中,多名村干部代表告訴記者,村里返貧的對象基本上都是大病致貧。針對健康扶貧問題,全國政協委員王培安說,2018年,健康扶貧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190.5萬戶因病致貧的貧困戶脫了貧。全國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因病致貧返貧占40%以上,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是扶貧攻堅戰的主攻方向。為此,全國人大代表萬勇建議,一是加大財政資金對健康扶貧支持力度,把健康扶貧專項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二是建立健康扶貧財政投入分級承擔機制,由國家、省、市、縣按比例分級承擔健康扶貧投入資金;三是建立健康扶貧財政專項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對資金使用的績效進行科學客觀評價。此外,很多代表也建議構建貧困家庭大病救治法規體系、大病救治兜底體系、大病醫療法律法規體系。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交匯推進的關鍵時刻,脫貧攻堅如何跟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農發所所長魏后凱認為這是亟須研究的問題。“脫貧攻堅計劃,既需要完成到2020年扶貧對象脫貧、貧困縣摘帽和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的任務,同時也需要謀劃未來,為2020年后的扶貧開發建立可持續的制度奠定有利的基礎。”魏后凱認為,2020年以后,中國將結束以農村貧困為主的階段,進入統籌城鄉貧困的新階段。他建議要立足第二個百年目標,著手研究制定2020年后中國減貧的新戰略,把農村減貧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可持續的農村減貧和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并實行農村減貧與城市減貧并重,全面統籌城鄉貧困治理。
熱詞二:土地
鄉村振興,“人地錢”是最重要的要素供給。其中,作為生產要素的土地,正逐漸從資源變身資產。圍繞農村“三塊地”,改革的訴求日趨強烈和明確。
“我們村目前主要是利用村民的閑置宅基地來發展養老產業。村里的一些集體建設用地、村辦企業廢棄地等因為沒有土地證,沒法辦相關的手續。這方面我希望國家繼續放開政策,通過村鎮規劃把集體建設用地、村辦企業廢棄地變成可用土地。這已經成了村里發展產業的桎梏。”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東望山鄉元子河村黨支部書記郭建仁告訴記者。以前,元子河村主要是發展奶牛養殖、蔬菜、食用菌產業,后來隨著奶業市場的競爭加劇,郭建仁帶領村子轉型搞起了養老產業。按照村南、村中、村北進行了規劃,村民的閑置宅基地完全被利用起來。農民的宅基地參與養老產業,提高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2018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實現了產業脫貧向鄉村振興的跨越。隨之而來的就是“成長中的煩惱”,建設用地緊缺不夠用。為此,郭建仁建議國家出臺政策鼓勵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民宅基地發展養老產業。同時,他也希望張家口能夠被列入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試點城市行列。
郭建仁關心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在答記者問中曾做出回應:“依法取得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入市場和國有土地享有同等權利的試驗正在進行。國家正在進行試點,在33個縣級行政單位推進。人大常委會已經第一次審議過,初審過了土地管理法,這里面已經涉及這個內容了,還要等待試驗的進一步推進,爭取把這個法律進行修改和完善之后,那時候才能確定農村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入市場,讓他正式入法。正式入法以后,33個試點地區經驗和成果才可以在全國推廣。”
不僅對集體建設用地試點的推廣翹首以待,很多代表委員們也關心宅基地改革試點的推廣。“浙江宅基地‘三權分置’的試行僅在德清、義烏等極少數試點范圍內進行,且試點地區的改革步伐小而謹慎,即使是走在最前沿的義烏市試點,也僅是允許宅基地使用權在義烏市范圍內符合條件地跨集體流轉。”全國人大代表、萬豐奧特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愛蓮認為地方政府在推進改革時擔心顧慮較多,害怕全面放開宅基地流通后出現農民無房可住的情況。她提出了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全流通的建議,一是農民在城市有商品房的才可以將自有宅基地轉讓,以保障農民的居住權;二是農民宅基地可以“以大換小”置換;三是買受人應當在受讓宅基地使用權及其地上建筑物的同時,對農民“是否具備轉讓條件”進行調查。通過這些制度設計,可以解決宅基地使用權全流通的難題,且確保了農民“一戶一宅”的底線。
作為長期在“三農”領域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安徽省委會副主委李愛青非常關注土地問題。他認為當前在鄉村產業振興用地方面還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嚴重制約鄉村產業振興,亟待突破和解決。一是我國現有的土地政策不適應鄉村產業振興需要,農村產業建設用地普遍缺少。二是對農村建設用地指標的審批非常嚴格,審批環節復雜,不少地方土地利用規劃通常五年才一調整,嚴重影響了一些農村投資項目的實施進度。三是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雖然提出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但目前國家層面尚未有操作性文件,地方難以實施。四是農戶土地碎片化,制約了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他建議徹底清除影響農村宅基地、閑置農房和承包地等資產資源流轉、變現和增值等法律障礙,并為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提供法律保障,以利實現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和農民持續增收創造必要的法律保障。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寫道:“推廣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成果。”相信,隨著試點成果的逐步推開,必將加快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富裕的步伐。
熱詞三:人才
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說,現在,城鄉人才、資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動越來越活躍。不僅本土大學生返鄉多了,很多海歸也到鄉村去尋找機會。現代農業發展空間仍然很大,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回鄉當起了村干部。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鎮省身村黨委書記吳金筆就是這樣的典型。這位70后在商海里摸爬滾打積累了一身的經驗,如今把公司交給別人打理,全身心地投入村里的事務中。開辦溫馨家園養老院、拆除旱廁建公廁,把自己經商的經驗引入村級事務管理中,吳金筆游刃有余,一門心思當起了村里的帶頭人。“錢掙到多少才算夠?村里給了我一個新的舞臺。我覺得,能為更多人服務、奉獻,這是我個人價值的最大彰顯。”作為2018年新當選的代表,吳金筆始終牢記“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
“我們應該引導企業家回村當村干部,他們有錢、有資源,敢闖敢試,能夠為村里的發展帶來活力。”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大竹縣廟壩鎮長樂村黨總支書記楊幫武認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除了企業家,大學生思維活躍開闊、懂互聯網,也是村班子隊伍的重要候選人。我們現在的村干部隊伍學歷偏低,大多是初中生,最好也就是高中生。”說起人才,60多歲的楊幫武也有苦惱,他想重點培養來村里當村官的大學生,然而先后有兩位大學生村官都考到市里、省里當公務員去了。這讓他越發認識到人才問題的重要性:“村子的班子問題不解決,其他都是空話。”
如何留住年輕人,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有自己的經驗。“村干部不能再做土包子了,要有與時俱進的思路。好多時候,你看不慣、想不通的,多半才是未來發展的火爆點。”歐陽華所在村子是江蘇省最美鄉村之一,為了引導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參與白塔的建設,他領導村兩委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宣傳白塔村,推介白塔村特色農產品。用他的話說,“不做死文化,要做活文化”。2019年,村里投資8000多萬元打造微電影基地,計劃通過燈光、聲控等全真模擬場地,一家人也可以參與拍攝微電影。如今,這個項目已經征地到位,準備開工了。“我們的鄉村旅游當然可以做老年人的市場,讓他們來休閑度假。但也必須做年輕人市場,讓城市里的年輕人走進鄉村,鄉村才有朝氣和生命力。”歐陽華以身作則,始終向年輕人學習新理念、新思想,不斷拉近自己與大學生村官的距離。對于白塔村的未來發展,他很有信心。他呼吁大家要用寬容的眼光來看待并理解現在的80后、90后,因為在村里工作的確需要有情懷。他建議要培養一支年輕穩定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為年輕人提供上升空間,保證不低于公務員的政治待遇和經濟水平。
“村里發展產業很重要,但干事的同時還要吸引、留住、培養人才。”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磐石街道辦事處五里墩村黨支部書記王銀香告訴記者,人才的吸引,一方面是靠外來的招商引智,更重要更現實的一部分還是要靠農村教育的發展,積蓄本土力量。今年,王銀香提交的7份建議有3份都是關于農村教育的。她們村子里雖然只有1000多口人,卻有200多名本科生,40多名研究生。這讓王銀香自豪不已。王銀香表示,“農村人才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它是一個長期漫長的培養過程,培養人才方面我覺得國家應該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把農業的產業鏈拉長,讓農業的附加值更高,使更多愿意從事農業的人才留在農村,讓農村發展起來。”
企業家、大學生村官、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創業青年、鄉村教師、鄉村醫生……越來越多的人才活躍在鄉村。各種類型的人才培養也都出現在代表委員們的建議和提案中。
“三農”關系全局,鄉村振興關系民族振興。從脫貧攻堅,到盤活土地,再到吸引人才,這些熱詞的背后,有廣袤鄉村擺脫貧困的昂揚斗志,有鄉村產業發展的無限潛力,有鄉村著眼長遠、求賢若渴的姿態。從這些熱詞,我們可以切實感受到鄉村振興的脈動,感受到鄉村振興的偉力、張力和動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