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我們來到了吉林省汪清縣雞冠鄉大北溝村。大北溝村的街道干凈整潔,沿街頗具朝族風格的院落及柵欄整齊劃一,令人心曠神怡。
陪同我們調研的村委會主任林巖是一名返鄉創業青年,也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初中畢業后,林巖外出打工創業,靠做林蛙產業在城里安了家。但他不滿足于此,決定回村二次創業,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二次創業做什么?我瞄準了木耳產業。”林巖告訴我們,回村第一年,他就租了一塊地試種木耳,沒想到,當年就喜獲豐收,雖然掙得不多,但大大鼓勵了他的創業熱情。接著,他擴大了木耳的種植規模,并通過合作社模式帶動村里種植戶一起種木耳。
為了提高木耳的種植效益,林巖創立了墻式木耳立體種植模式,在玉米地、樹林里種植木耳,提高土地利用率,并把農田噴灌法運用到食用菌生產。同時,他邀請食用菌專家給種植戶進行現場培訓指導,幫助農民提高種植技術。目前,食用菌廠年產食用菌近70萬袋,產值150萬元,帶動了20多戶農民就業。而通過合作社的種植模式,林巖不僅為貧困戶解決資金與技術難題,而且種植的木耳全部現款收購。
2016年,林巖當選為村委會主任。“脫貧致富,我們有了產業,還要在生活環境上下功夫。”林巖介紹說,道路建設、住宅新區、自來水改造等系列工程的建設,秧歌隊、“十星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美在農家”等系列活動的開展,讓大北溝村里里外外發生了變化。
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大北溝村集體經濟收入14.9萬元,貧困戶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2300元增加到9600元,村脫貧率達100%,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都有較好保障,全村飲用自來水水質、生活用電、村衛生室以及廣電通訊等均已達標。
在村菌包廠,我們見到了脫貧村民郭德君。郭德君年幼時因一次意外失去一只手臂,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生活十分窘迫。2016年,在村里的幫助下,郭德君到菌包廠上班。考慮他的實際情況,廠長照顧他做清潔工,干了一段時間后,他主動要求做裝卸工。裝卸工是體力活,可他從不偷懶,很快年收入超過了萬元,靠著自己的努力成了鄉村脫貧致富路上的典型。2017年,40多歲的他還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現在,工作上還有什么困難嗎?”我們問他。
“沒有。”
“結婚了,生活上還有什么困難?”
“沒有,都挺好的,我相信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呢!”
(百鄉萬戶吉林調研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