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紅河哈尼梯田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農耕歷史。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古老的哈尼梯田煥發出新的生機,先后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名錄,成為世界農耕文明史上的杰作,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然而,由于地區貧困問題,及與之而來的大量青壯勞動力外流問題,哈尼梯田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甚至將會面臨被列為瀕危遺產的命運。當前在鄉村振興大道上,哈尼梯田迎來全新的機遇,如何在堅守與創新中尋求更好的發展,帶著這個思考,2018年11月筆者深入紅河開展“聚焦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調研。
堅持保護為先
打造“景觀田”
在歷史長河中,紅河哈尼梯田通過長期積淀逐步形成了以梯田稻作為核心的農耕文化和“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景觀特征,2013年6月以其“真實性和完整性”的標準被列入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名錄。申遺成功不是最終目的,而僅僅是開始。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我聽說在云南哈尼稻田所在地,農村會唱《哈尼四季生產調》等古歌、會跳樂作舞的人越來越少。不能名為搞現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弄丟了!”我們不能只看到申遺帶來的機遇,還要看到哈尼梯田農耕文明正面臨逐漸消亡的隱憂。開發利用是為了更好的保護,但二者的平衡不好把握。農業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性,相比于其他遺產類型,保護的難度更大。據當地干部介紹,近五年各級部門下大力氣組織挖掘、保護和傳承梯田傳統文化,開發特色旅游業,增加當地百姓收入,但也面臨著一些困境,比如遺產區搞旅游之后膚淺開發過度開發,生態系統變遷造成森林涵養水源功能下降,民族文化傳承斷代等等。
哈尼梯田既然是活態的,一定會有變化,原封不動不可能,需要與時俱進,開放發展。梯田的保護管理要堅持保護優先、統一規劃、科學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
一要實施景區總體規劃。哈尼梯田申遺成功,游客成倍增多是不爭的事實。但在發展旅游業時,必須樹立“保護重于一切,建設讓步保護”的理念,科學規劃,統籌管理,避免過度開發和無序建設。例如,2013年元陽縣“哈尼梯田小鎮”建設原本是為了發展旅游業而做的民生工程,但由于選址不當不僅破壞了梯田景觀,而且損害了梯田水源的生態系統。
二要落實保護管理制度。立法護田,依法治田。早在2012年,云南紅河州就實施了《哈尼梯田保護管理條例》,為哈尼梯田的整體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從2017年該州對實施《條例》的檢查情況看,州、縣、鄉及相關部門職責權力義務不清晰、不到位,存在各自為政、“見子打子”現象,齊抓共管沒有形成合力。下一步需要盡快制定出臺《條例》實施辦法,細化原則性條款,解決實操性問題,打通貫徹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既要保護好梯田核心區,也要保護好梯田緩沖區。
三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2016年,國務院發布實施了《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推進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是調動各方積極性、保護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建議借鑒菲律賓巴納韋梯田保護的經驗做法,聯合國際國內各方力量,爭取設立哈尼梯田生態保護基金,并且盡快實行梯田資源有償使用,從收繳費用中劃出一定比例用于補償梯田承包權人,解決“誰來耕作,誰來傳承,誰來保護梯田”這個根本問題。
堅持脫貧為要
打造“致富田”
哈尼梯田所在的紅河南岸地區,屬經濟欠發達的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與梯田保護交織并存,而且緊密相關。長期以來,哈尼梯田每年只種一季水稻,按照每畝平均產量300公斤計算,畝產值不足1000元,扣除勞動力、種子、肥料成本,每畝稻田純收益不到400元。由于勞動強度大、比較效益低等原因,當地水田改旱田甚至撂荒呈加速趨勢,哈尼梯田的可持續保護面臨嚴峻挑戰。久困于窮,冀以小康。在調研中了解,當地政府一直在探索如何激活貧困地區生態資源,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近年來,紅河州有關部門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深入開展政產學研合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探索出適合哈尼梯田的“稻漁共作”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糧漁共贏、強農富民”,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新路子,成為推動當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新業態。“稻漁共作”不僅有助于保持梯田原有的自然風貌,而且能夠提升經濟價值、觀賞價值和拓展文化內涵。
實施精準扶貧,提升梯田產值是守住梯田之美的關鍵。據文獻記載,紅河哈尼梯田養魚已有較長的歷史,多數為平板式養殖,粗放粗養,單產低、效益差。改革開放以后,開展了稻田養殖成魚試驗示范推廣,逐步向以溝函式為主的立體型養殖發展,產量有所增加,但由于養殖品種和配套技術不強及資金投入不足等因素,稻魚養殖模式沒有得到全面推廣,還有2/3的冬閑田尚未開發利用。2015年以來,政產學研聯合實施的“稻漁共作”模式,強化了綜合種養配套品種及技術,改變了千百年來哈尼梯田只種一季水稻,半年時間放水養田、沒有任何收入的耕作模式,綜合效益突出,實現了提質增效的目的。以紅河縣為例,2017年實施“稻漁共作”產業扶貧以來,覆蓋13個鄉鎮,創收近2.5億元,累計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9634戶、115522人,年戶均增收1606元,人均增收357元。
一要加強技術協同創新。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在紅河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哈尼梯田“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示范基地,唐啟升院士專門在當地設立工作站,為哈尼梯田乃至全國的稻漁綜合種養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后針對當地不同山區、海拔,深入開展“稻漁共作”養殖品種及配套技術的集成和熟化,為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奠定基礎。
二要提高產業規模效益。據介紹,目前紅河縣已經初步形成了“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養殖戶”的“稻漁共作”綜合開發模式,在有效保護梯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使得畝產收益大幅提升,為梯田保護和開發利用積累了經驗。生于云南的全國政協委員肖燕致力于在紅河州推廣“稻漁共作”模式,積極倡議實施哈尼梯田“三百工程”(即百萬畝哈尼梯田,帶動百萬農民增收致富,創造百億元生產價值),助推精準扶貧。
三要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建議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將稻漁綜合種養工程作為農業精準扶貧的重要模式,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各級財政統籌資金,采用“以獎代補”,對實施“稻漁共作”的企業、農戶在稻田修整、魚苗補助及苗種場建設等方面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大力推廣“稻漁共作”模式。
堅持鑄魂為本
打造“人氣田”
農民是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關鍵要素。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可歸結為一句話:有人在田間耕作。這一景觀包括梯田和人兩個元素,二者缺一不可,其中人作為活態元素,是梯田之魂。梯田由人創造,為人的生存而存在,人利用技術創造、耕耘和保護梯田,維持梯田的可持續性。當前,隨著城鎮化和市場化的發展,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農耕人口急劇減少,梯田旱地化甚至荒地化日益凸顯。據統計,現在大部分梯田耕作主體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輕人愿意回鄉種田的越來越少,村寨空心化,務農老齡化、女性化等問題日趨嚴重。
云南省副省長高峰說過:“讓老百姓享受到保護和開發的成果,將被動保護變成主動保護,哈尼梯田就有希望。”如何拴心留人、凝心聚魂,是擺在哈尼梯田振興之路上的大課題。
一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民就地創業、返鄉創業,讓耕作的農民有利可圖。在哈尼梯田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應當健全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始終堅持把農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為基本出發點,探索創新收益分享模式,建立健全聯農帶農激勵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
二要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哈尼族以梯田稻作農耕為中心,從民間傳說、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到日常生產生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民族文化體系。在老一輩哈尼人看來,梯田耕作是他們義不容辭的使命。建議利用中國農民豐收節,大力弘揚《哈尼四季生產調》等民族鄉土文化,引導年輕人轉變思想觀念,提高文化認同,進而提高參與度,讓子孫后代記得住鄉愁,讓千年梯田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新光彩,實現代代相傳。
三要利用節慶聚集人氣。哈尼族是個有眾多節日的民族。充分利用哈尼族十月年、六月年、正月年、祭龍節、嘗新節、里瑪主節等重要節日,推廣梯田稻漁文化觀光旅游,聚集鄉村人氣,促進當地發展。探索將“稻漁共作”進行產業延伸,“接二連三、隔二連三”,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逐步實現品牌化、高質化、規模化,打造特色產業,實現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