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養南銷”勢頭旺
受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的約束和調整經濟布局的影響,近年來北方一些地區畜產品逐步形成“北養南銷”趨勢。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地處世界公認的“黃金玉米帶”,獨特的地緣生態優勢、優越的資源稟賦和便利快捷的交通條件,決定了哈爾濱市是畜產品“北養南銷”的重要地區。
“北養”基本情況。近年來,哈爾濱市政府和所屬各區、縣(市)政府圍繞建設現代畜牧產業強市這一目標,強力推進糧牧“主輔換位”,積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調整區域產業布局、構建現代養殖生產體系、現代加工營銷體系、現代安全保障體系,使全市畜牧業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以雙城、尚志、哈市郊區為重點的奶業產區,以賓縣、阿城、方正、依蘭為重點的肉牛產區,以巴彥、呼蘭、雙城為重點的生豬產區,以木蘭、通河、依蘭為重點的肉羊產區,以呼蘭、方正、延壽為重點的家禽產區,以巴彥、尚志為重點的特種動物產區。市政府通過出臺《哈爾濱關于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哈爾濱市現代畜牧業建設項目管理實施細則》等政策措施,不斷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培育了一批規模化養殖項目,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黑龍江天兆豬業有限公司、大北農農牧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生豬養殖企業落戶。2017年哈爾濱市肉、蛋、奶總產量為269.4萬噸,占黑龍江省的29.5%,其中肉產量96.4萬噸、蛋產量38.6萬噸、奶產量134.4萬噸,畜牧業產值達到507.8億元,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39.5%,占全省牧業產值的27.4%,位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的首位。作為養殖大縣,巴彥縣和賓縣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把畜牧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深入實施“畜牧強縣”戰略,畜牧產業實現了持續穩步發展。截至2017年底,巴彥縣有各類畜禽養殖合作社236家,有各類畜牧經紀人850人,全縣生豬飼養量達到190.68萬頭,其中存欄75.56萬頭,出欄115.2萬頭;肉牛飼養量9.56萬頭,其中存欄5.6萬頭,出欄3.96萬頭;家禽飼養量580萬只,羊飼養量6.8萬只,毛皮動物飼養量120余萬只。賓縣依托多年形成的產業優勢,以賓西開發區為龍頭,確立了肉牛、生豬兩項主導產業,堅持走“基地化建設、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之路,肉牛生產連續多年居全省領先地位,是全省肉牛大縣、全國商品肉牛生產基地。2017年,全縣肉牛存欄37.85萬頭、出欄25.67萬頭,生豬存欄41.71萬頭、出欄66.43萬頭,羊存欄3.37萬只、出欄1.7萬只,畜牧產值實現56.12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60.04%。全縣畜禽養殖專業戶2432個,規模化養殖場410戶,本地生豬年屠宰量8.1萬頭。
“南銷”基本情況。近年來,在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哈爾濱市畜產品外向加工業快速崛起,畜禽規模養殖業發展迅猛,畜牧業產業化程度大幅提升,全市畜牧產業已由傳統內向型向現代外向型發展,巴氏奶、冷鮮肉、雞蛋等鮮活畜產品直運京、滬、廣、深等一線重點城市。近兩年,哈爾濱市政府通過在上海、成都、深圳、鄭州等地舉辦綠色食品展銷會,使畜產品銷售重心逐步向南方推移,“南銷”形勢日趨看好。一是乳品“南銷”比重不斷加大。哈爾濱市乳品主要為奶粉、液態奶和乳飲料,分別占乳品比例約為40%、52%(其中巴氏奶約占4%)和4%,目前“南銷”的比重約占60%左右。二是肉牛產品“南銷”比重不斷提升。哈爾濱市肉牛產品主要有活牛、分割肉和深加工制品,分別占肉牛產品的比例約為65%、30%和5%,“南銷”比重約占60%左右。三是生豬產品“南銷”市場不斷拓展。哈爾濱市生豬產品主要為活豬、分割肉、深加工制品,分別占生豬產品的比例約為10%、75%和15%,豬肉“南銷”品種主要為白條豬和分割肉,分別占產量的50%和35%,這部分產品通過展銷會、特約經銷等方式,目前已銷售到上海、成都、鄭州、廣州、深圳等南方一些大城市。2018年上半年,巴彥萬潤肉類公司銷售到上海、南京、重慶、蘇州等地的生豬為27.3萬頭,銷售額達到3.4億元,10月份該公司與上海盤中餐公司簽訂了年百萬頭生豬購銷協議。賓縣賓西牛業已在南方大城市建立了160家專賣店,哈爾濱市冷凍肉銷往全國各大城市月供量達6000噸以上。四是肉雞產品“南銷”數量不斷增加。哈爾濱市肉雞產品主要有白條雞、分割雞、深加工制品,分別占肉雞產品的比例約為15%、75%和10%,“南銷”比重平均在50%左右。五是禽蛋產品“南銷”份額不斷遞增。哈爾濱市禽蛋產品主要為鮮蛋和蛋類加工制品,分別占禽蛋產品的比重約為97%和3%,2018年以來全市平均每天雞蛋產量960噸左右,其中33%的產品銷往北京、廣州和浙江等地。
哈爾濱市畜產品“北養南銷”存在的主要問題
畜產品市場低迷多變。2018年以來,畜產品特別是生豬市場價格持續走低,活豬價格曾跌至每市斤4.7元,創下近十年來最低點,許多養殖戶進入深度虧損區。特別是下半年受非洲豬瘟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影響,市場流通不暢,進入10月下旬哈爾濱市養豬行業幾乎全部虧損,許多大型養殖企業處于恐慌和迷茫狀態。另外,受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哈爾濱市肉牛、乳品、肉雞、禽蛋等畜產品價格起伏不定,市場銷售復雜多變。
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水平較低。哈爾濱市畜牧產業粗放生產模式占有較大比重,規模化養殖生產企業較少,中小型養殖企業及散養戶還比較多,據不完全統計,其生產的產品占全市總量的65%,全市飼養、管理、加工、生產方式比較落后,標準化飼養與規范化管理與國內牧業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另外,全市畜牧業龍頭加工企業較少,畜產品深加工能力較弱,低品質產能過剩,高品質產能不足,特別是龍頭加工能力僅占全市的35%,肉羊屠宰加工企業多為外向型企業,所提供的畜產品大多停留在初級形態,在南方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且易受市場沖擊大起大落。
畜產品在南方市場的影響力和占有率還不夠高。哈爾濱市畜產品大多在本市和本省市場銷售,開拓南方市場的能力還比較弱,一些畜產品品牌效應還需釋放,如雀巢、完達山、萬家寶等乳品,大眾肉聯、萬潤、高金、秋林云宴等生豬產品,正大、延大、昌泰等禽類產品,只是在區域范圍內享有較高知名度,在全國范圍內還缺乏影響力,未能大批量銷往南方,沒有形成知名品牌的帶動能力和輻射效應。
畜產品優良品種的選育、開發和利用亟待加強。品種資源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培育新品種、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哈爾濱市有東北民豬、哈白豬等地方優良品種資源,這些畜禽品種資源是該市特色畜牧產業的核心資源和重要基礎。但目前該市缺乏相關政策和資金用于優良畜禽品種保護,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還處于一種無序狀態,一些地方名特畜禽品種沒有建立起核心保種場,有些局限在一個小范圍內留種,導致畜禽近親繁殖,品種逐漸退化,出現了性能降低、個體變小、抗病力減弱以致種群減少等問題。
畜產品“北養”給環保帶來很大壓力。在養殖業環保要求日益提高的當下,畜產品“北養”規模逐步擴大,客觀上給哈爾濱市環保造成一定壓力,尤其是對一些生態比較脆弱、水資源較為缺乏的區縣,由于沒有足夠農田和水體消納畜禽排出的糞便,久之會對當地環境造成較大污染,給當地生態帶來一定風險。另外,“北養”大都以大規模養殖場形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區縣養殖密度過大,畜禽糞便相對聚集,超出土地承載能力,導致產能過剩、資源消耗、污染加重,特別是容易引發地下水、土壤和大氣的立體污染。
意見和建議
進一步調整完善畜牧業發展規劃。畜牧業是哈爾濱市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畜牧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路徑。要按照因地制宜、生態循環的原則,進一步調整完善畜牧業發展規劃。一是實行區域化布局。通過劃定畜牧養殖適養區、限養區和禁養區,對全市畜牧業合理布局、統籌推進,培育一批具有區域特點、行業特色的“北養南銷”示范區,創建一批規范化的畜牧養殖企業和養殖園區。二是以推進“多規合一”改革為契機,科學劃定和使用全市畜牧養殖用地,合理界定全市畜牧養殖用地規模,促進畜產品產量穩步增長、質量逐步提高。
加快建設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基地。要按照建設“糧經飼統籌、種養加銷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一現代畜牧產業體系的總體要求,以打造優質高端畜產品生產基地為重點,全面推行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糞污處理無害化,積極轉變畜牧產業生產方式,加快推進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畜牧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生態并舉轉變。要抓好用好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禁養限養的有利契機,采取完善優惠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力度等措施,進一步引進南方大型企業和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投資哈爾濱市畜牧業,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和體量。
加速發展畜產品深加工產業。要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總體思路,依托哈爾濱市綠色食品和土地資源的優勢,著力引進建設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力強的大型畜產品深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快實現“糧變肉、草變乳”過腹增值,推動大糧倉變成“糧倉+肉庫+奶罐”。要采取“政府+大學(科研院所)+企業”三方合作模式,將政府公信度、大學科研成果和企業經營主體等優勢集于一體,培育新建一批高科技畜產品深加工項目,全面推進畜產品研發與利用。要鼓勵支持大型畜產品加工企業自建或聯建冷鏈倉儲物流等設施,建立高效運轉的冷鏈物流渠道,將冷鮮肉直接銷往南方一些大中城市。
構建畜產品“南銷”流通體系。要增強品牌意識,擴大畜產品品牌數量和種類,培育壯大品牌規模,推進畜產品品牌戰略的有效實施,為拓展“南銷”范圍提供保障。要繼續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等“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大力支持東北民豬、優質高產奶牛、森林肉牛、蟲草雞等地方特色畜產品發展,鼓勵發展狐、貉、貂、兔等特種動物,不斷優化“南銷”產品結構。要全力實施區域性養、加、銷一體化經營策略,采取產銷直掛、連鎖經營、互聯網+等方式,運用品牌推介、廣告宣傳、參加展覽以及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法,進一步拓寬哈爾濱市畜產品“南銷”渠道。
強化畜禽養殖區域生態管控和保護。要抓緊建立針對養殖全生命周期的動態風險評估、預警和響應機制,嚴格執行國家對養殖地區的環保政策,防止“北養南銷、污染轉移”的不良現象在哈爾濱市發生。要積極推廣綠色生態養殖,加快種養結合實用技術推廣,加快培育“養殖—糞污還田—種植—養殖”循環示范點。要全面推進畜禽禁養區劃定和執行工作,統籌規劃畜禽養殖生產布局,引導畜牧業向生態、清潔、健康方向發展。要大力實施規模養殖場“三配套、一結合”工程,即清糞、儲糞、處理設施“三配套”,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通過建立養殖場與農戶之間的畜禽糞便還田機制,逐步實現農牧平衡的生態經濟發展。要在養殖比較密集的一些區縣,設立規模化養殖場糞便處理中心,對周邊養殖企業和養殖戶的畜禽糞實行專業化收集和運輸,按照資源化、無害化要求進行集中處理和綜合利用。
(調研組成員:楊杰 馬振 費德軍 劉金祥 郭巍 尹東 李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