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一篇頗具爭議的微信熱文刺痛了我的神經。《一個博士生春節返村親歷:家鄉終成雞肋》中寫道:“對于像他老家這種不靠近中心城市,沒有產業支撐,環境差、缺水,未來沒有可變現的‘綠水青山’資源的很多農村,將會因為年輕人的快速真空而變得越來越雞肋。”因為一些類似的現實情況,乍一看,我也有些失落。
但事實如此嗎?這次春節回鄉,我利用探親訪友的機會,重點觀察了解了我的家鄉山西省介休市連福鎮東狐村“脫貧攻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情況。
金才伯伯拿到了“安心證”
這些年,村子里的人口越來越少。金才伯伯一輩子在村里,沒有配偶,膝下沒有兒女。一生勤懇,卻迫于慢性疾病等原因,收入較少。眼看年齡越來越大,干體力活越來越不行了,未來的生活誰看了都擔心。
這次見到金才伯伯,我才發現他整個人的狀態里外透著“安心”兩個字。伯伯今年虛歲67,養了十幾只羊,種著六七畝地。村里誰家有事需要幫忙,他總是熱心地趕去。
他的“安心”不只來源于此。伯伯告訴我,60周歲以上的孤寡老人,村里都給申請了“五保戶”,每月能有三四百元的生活補貼,補貼金額年年都上漲。
伯伯口中的“五保戶”,也就是《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中的五保供養對象。主要包括農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但無贍養扶養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所謂五保,主要包括保吃、保穿、保醫、保住、保葬(孤兒為保教)。
正是政府對于特困人群的這種兜底保障,讓這位本就勤懇熱心的孤寡老人,面對未來也有了“安心”的底氣。
“政府給我們發了‘就診卡’,我們看病不花錢,不能自理的還有專人來照料。”談及“五保”中的“保醫”,伯伯說來,底氣滿滿。
患有腦血栓的三虎、得了精神疾病的建民、患有腦梗的秋祿……伯伯口中同一個村里這些因病致貧的村民們,也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扶貧政策和貧困人口醫療保險政策的關照。
我查閱介休市政府網站了解到,針對貧困戶、農民低保戶、特困人員等共四大類人群,介休市推出了健康扶貧政策。2018年,介休市全市貧困人口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100%,貧困人口擁有基本醫療保障、享有基本公共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享有基本醫療服務;通過建設市鄉村一體化醫療聯合體等方式,加強常見病、多發病相關專業和有關臨床專科建設,提高基層服務能力,基本實現大病不出市;不斷提高醫療保障和醫療救助水平,加大財政支持、社會救助力度,努力使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根本解決,使貧困人口健康水平達到全市平均水平。
扶貧兜底,讓農村最困難的這部分人群,有了安心活下去的底氣和可能。
老人用上了抽水馬桶
“把廁所改了,安裝了坐便器,腳踩沖水,方便多了、干凈多了!”數月前,爸爸媽媽就在電話里頻繁提起“改廁所”這個發生在自家的大新聞。
如今到家,眼見為實。兩個金屬沖水腳踏,兩個白瓷色的坑位,一個可坐、一個可蹲,地面鋪上了簡約花色的地磚,足夠清新整潔。爸爸告訴我,地磚是自己采購的,其余的所有材料、人工,基本上全部免費。
改廁所雖是好事,推進起來卻并沒有那么容易。爸爸媽媽告訴我,有的人家不愿意改,還是靠先行者帶動,大家切實看到了改廁帶來的各種便利,才開始逐步報名實施。
查閱得知,2018年初,介休市立足美麗鄉村建設,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提出了改廁萬戶的目標,截至2018年11月15日,全市已完成改廁1.2萬余戶,這在晉中市、山西省,都是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介休市在推進這項工作中按照“先易后難、以點帶面”的原則,由黨員干部現身說法,宣傳農村改廁帶來的各種便利,從而引導周邊群眾自覺地進行旱廁改造,支持好農村改廁工作。
改廁工作需要真金白銀。介休市對全市100個重點村實行百名干部包村、百戶企業聯建,企業家真金白銀投入鄉村振興,為改廁工作提供機具、資金支持,2018年上半年全市100家聯建企業已經無償投入幫扶資金達3000萬元,不僅減輕了鄉村振興資金壓力,而且更多地喚起了大家的共建意識和社會責任。爸爸媽媽口中的“費用基本全免”,一部分就是來自于這些助力鄉村振興的聯建企業。
不僅有“萬戶改廁”,在東狐村,垃圾集中治理也取得了實打實的效果。村里雇了兩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作為村里的街道清潔工,給予相應的生活補貼。村里的生活垃圾實現了定點集中堆放,由垃圾清運車定期收走。垃圾治理的管理責任直接歸到市里的環衛部門,經常性的檢查讓這項工作穩扎穩打地開展起來。
2018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方案出臺近一年,在東狐村,萬戶改廁、垃圾集中治理都已經成為爸爸媽媽和村民們看在眼里的實打實的變化。
產業發展期待破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產業興旺”對于鄉村振興的分量不言而喻。
但是,不同于相鄰的村鎮有招商引資的項目和新的種植項目,在介休230多個村莊里,東狐村在產業發展方面表現平平。多年來,村里都是以種植豆麥兩季作物為主。和長年務農的伯伯、姑父們聊天得知,這些年村里對于農業生產沒有太大的動作,就只有幾種國家下發的作物補貼。村里的年輕人很少參與農業生產,大多數集中在廠礦上班,更多的人選擇了去縣城和大城市工作生活。由于區位、資源等限制因素,目前還沒有什么企業、資本愿意來村里。
在東狐村,“產業興旺”仍然期待著破題。
后記
有人說“家鄉終成雞肋”,但對于那些一輩子扎根于故土,暫時沒有能力或者不曾打算離開的鄉親們,他們所在農村,就是他們每個人的“家園”。那些留下來的人,以及像我們這樣雖然離開卻一直牽掛著的人,正是這些鄉村“家園”的守望者。
靜下心來看看,在這暫時還未能足夠欣欣向榮的“家園”里,我們國家扶貧政策所給予弱者生存下去的底氣、人居環境整治所帶來的實打實的變化,以及鄉村振興一直在路上的腳步……這些,都一直在給予鄉村“家園”的守望者們,比過去更好的今天,和終將比今天更好的明天。
家鄉并非雞肋,而是守望者們的家園。
(作者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