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臨泉縣是安徽第一人口大縣,也是皖北地區農業大縣。2017年11月,該縣以整合涉農資金資源為切入口,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手段,以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為目標,改革農業農村投資機制,重組縣中原牧場發展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改革農業農村投資路徑的載體,開展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實踐。截至目前,由中原牧場發展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實施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類大項目3個,投入財政資金2.5億元;直接整合涉農資金3600萬元、資產4.58億元;開展多種合作模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近30億元;創新管理機制,成為36個村集體股東代理人,規范發展了一批村級集體經濟,成效明顯。
以農業項目建設為引領,夯實產業基礎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推進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臨泉縣圍繞產業提升基礎,采取規模集群、一二三產融合開發的思路,連續三年集中連片規劃建設譚棚鎮、楊橋鎮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項目,總投資7500萬元,融入農業新科技、美麗鄉村建設、農事服務、休閑農業等要素,整合涉農資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力爭利用三到五年時間,在以吳樓水庫為核心的泉河南岸建成一個面積超過7萬畝,功能完備的農業綜合開發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發揮標桿引領作用,為產業興旺夯實基礎。圍繞市場完善功能,針對縣域內農機和牛羊交易已具備相當規模,但配套設施不足、管理松散,特別是牛羊的養殖、加工、銷售既沒有形成一個產業鏈,也沒有市場帶動和窗口展示等問題,由公司牽頭規劃建設牛羊交易和冷鏈大市場、農機交易大市場,為提升中原牧場建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夯實基礎。兩大市場建成后,預計日成交額可達300萬元,年交易額可達10億元,入駐商戶200家以上,同時,可解決2000人以上勞動力就業,并帶動商業、旅游和服務行業綜合發展。圍繞生態補齊短板,計劃投入1.4億元,堅持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徑,以發展有機肥產業為導向,以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改造為重點,推廣節水養殖、發酵飼料等綠色新技術新模式,建設功能完善的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農用有機肥生產(結合秸稈綜合利用做大做強有機肥產業)、沼液儲運等配套設施,全面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加快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力爭到2019年底,全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為打造中原牧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綠色支撐。
以涉農資源整合為手段,增強發展實力
根據國家及省、市的有關要求, 以加強縣級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項目資金管理, 提高資金資產使用效益為目的,臨泉縣在充分征求縣直各部門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做好三個方面整合:一是整合涉農項目財政資金。為防止資金沉淀,結合專項資金的使用要求,按照應整盡整的原則,將全部涉農資金整合進入公司,根據縣農業農村發展需要,建立項目庫,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目前,已整合中央財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肉牛基礎母牛擴群增量項目、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項目,縣級財政家庭農場保證保險貸款項目、保單質押貸款項目資金共計3600萬元。二是整合涉農項目形成的資產。移交宋集鎮農業綜合開發創新試點項目智能育苗溫室大棚、高標準溫室蔬菜大棚等項目資產194.2萬元;移交臨泉縣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成的水廠87座,形成資產22498.7萬元;移交光伏扶貧電站項目用地面積2850畝,形成資產1億元;移交臨艾路和S328公共綠化林木所有權和林地所有權等,目前正在辦理確權登記,預計形成資產1.29億元。累計形成固定資產4.58億元。優質資金、資產的注入,為公司壯大經營規模、開展投融資、增強發展實力奠定了基礎。三是全面開展“補轉股”改革。按照“資金改股金、撥款改股權、無償改有償”的原則,對于財政補助支持涉農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項目資金,除上級文件直接規定外,單筆財政資金投入在30萬元以下的項目,原則上折作當地村集體股份,一次性按6%的分紅上繳本村村委會(分年度補貼的項目按年度上繳);30萬以上的項目,按照20%~30%比例,折作公司股本投資參與分紅,以一定形式統籌用于支持全縣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
以撬動社會資本為導向,助推產業升級
實現農業強農民富,關鍵是產業振興升級,需要因地制宜,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適度規模經營。臨泉縣引進現代企業管理理念,采取設立基金、投資參股、入股經營等不同模式的合作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發揮對市場主體的引導作用。一是與省擔保集團農業投資公司共同成立現代產業綜合發展投資合伙企業,第一期各出資2000萬元設立現代農業發展基金,為助推縣域農業產業化升級發展搭建目標規模超2億元的融資平臺。二是出資2000萬元,占股20%,與安徽四方紅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伙企業,共同投資建設山核桃基地,該項目計劃通過山核桃種植、苗木培育、生產加工、產品銷售、旅游觀光等內容進行三產融合開發。目前該項目共種植山核桃苗木1萬畝約9.6萬株,林下種植南瓜、大豆、矮稈高粱等農作物約6000畝,撬動企業投入超過1.3億元。同時,積極與天邦漢世偉公司對接,按照“政府+企業+貧困戶”的扶貧理念,全力落實500萬頭現代化生豬養殖加工暨精準扶貧項目合作協議,計劃以公司入股方式幫助企業爭取農發行貸款9億元,建設現代化生豬養殖加工基地,僅養殖部分就撬動投資額25億元以上。三是引入專業銷售團隊,成立農特產品購銷有限公司。以合肥中菜市、百大周谷堆兩大交易市場為載體,搭建臨泉農產品立足合肥、面向全省、輻射全國的銷售渠道。去年4月份開業當月,實體店共進駐33個品牌,107種商品,實現銷售額約39萬元。同時,把“農校對接”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分別與安徽理工大學、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安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簽訂“面向采購”協議,暑假前就實現銷售額約18萬元。與臨泉中央廚房、安徽皖能集團簽訂定向供應協議,共實現銷售額約180萬元。三舉措共帶動104戶貧困戶,人均增收約660元。
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目標,創新體制機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以農村“三變”改革為抓手,探索建立城鄉一體的要素流動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臨泉縣委、縣政府為貫徹落實中央和安徽省委一號文件關于農村“三變”改革、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部署,從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補助和貸款貼息項目、農村綜合改革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開始,啟動試點探索中原牧場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作為村集體經濟股東代理人管理模式,著力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的制度性供給。具體運行模式是,與行政村、經營主體、鄉鎮和涉農項目主管部門共同簽訂協議,由公司代村集體持有財政投資項目形成的村集體股份,行使股東權能,選擇信譽好、收益穩健的實體經濟進行合作,按約定取得分紅收益,主要用于村集體公益事業和脫貧攻堅。同時,公司具有單獨或者配合市場監督管理局、人民銀行、財政和發改等部門對協議執行情況進行監管職能,對違約方提出終止協議、追繳罰息,以至提起訴訟、追償資金資產的權力。今年以來,中原牧場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已經作為36個村的集體經濟代理人分別與36家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入股分紅協議,參與企業分紅94.48萬元。在推進特色產業發展的同時,實現了村集體、貧困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多方共贏,為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完善財政支農資金形成資產股權量化收益長效分配機制,探索了一條可操作、可復制的路徑。
以產業興旺為基礎的鄉村振興,需要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完善涉農資金資產資源的整合機制,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發展短板,完善投融資政策,運用市場化手段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多元要素的共同發展。當前農村還有大量分散的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可以利用合理的機制進行整合,形成有效集聚與優化配置,實現資源集中、人口集聚和產業發展,重新煥發農村發展活力,激發村民創富熱情。鄉村振興的目標是農業強、農村美,更是農民富,要在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和選擇的基礎上,引導發動農民積極參與,用財政資金折資、土地等參股分紅,讓農村的各種資源變成參與企業經營的資產,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農民與農業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建立利益聯動機制,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作者單位:張亞平,安徽省臨泉縣委常委、副縣長;陳杰,安徽省臨泉縣財政局副局長、農發局局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