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劉莊村”與“史來賀”這兩個詞就響遍全國。凡是關注國事、國情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史來賀書記帶領河南省劉莊村人走向了共同富裕之路,把“方圓十里鄉,最窮數劉莊”的“長工村”建設成為享譽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并形成了“堅定信念、共同富裕,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無私奉獻、一心為民,艱苦奮斗、勤儉創業”的史來賀精神。現如今,劉莊村成為中組部、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基地。
8月19日上午陽光明艷,一排排綠色著裝的學員走在劉莊別墅區寬闊的道路上,兩邊是三層連排別墅。這是此次培訓的學員在劉莊村實地參觀。他們來自陜西、河南兩省,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及村“兩委”成員。在如今決勝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刻,他們將參加為期七天的“鄉村發展與治理”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接受知識的熏陶、觀念轉變后,成長為新時代的“史來賀”。
傳道解惑
——轉變思維,拓寬視野
“這一次學習最大的不同,就是知道國家‘三農’發展趨勢,思路不會跑偏。”學員王永梅說。她在家鄉做農資類生意,參加過多次農業類培訓,但這種講解國家政策的培訓她還是第一次參加。此次基地培訓緊緊圍繞“轉變思維,拓寬視野,提升能力”的教學目標進行課程安排,既有《史來賀精神的巨大影響力和輻射效應》《中央一號文件解讀》《產業扶貧》等專題講座,又有史來賀同志紀念館、河南省輝縣市小白楊農林種植專業合作社、輝縣市冀屯鎮黨建展覽館參觀等現場教學。
在這些各具特色的課程中,學員鼓足了干勁,拓寬了視野,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王秉銅老師關于史來賀精神的講課條理性很強,講得很實,那一堂課給我的感覺就是想趕快回家干事情。”學員張月林被史來賀精神深深地感染。“中央一號政策解讀站位很高,也很接地氣,給人很大啟發。”學員陳三孩說。創業講師丁浤偉長期給培訓班學員授課,主要講授創業創新指導、產業扶貧等課程。“要先有創新的思維方式,然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丁浤偉看來,學員能夠打開思路,反思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就是他課程的價值所在。
聽了丁浤偉的講課后,學員郭海鵬意識到了產業扶貧的重要性,“我回去以后給書記提個建議,盡量發展特色產業,想辦法帶動村民富起來”。他是河南省商水縣巴村鎮朱郭村的村干部,自己承包了100多畝地,剛開始種植中藥材蒲公英。“如果效益好的話,就上個炒茶機子初步加工蒲公英,帶動貧困戶就業。” 他對未來充滿憧憬。
學員劉耀是個大學生,之前在西安做建材生意,出于建設家鄉的情懷回到老家河南省商水縣張莊鄉東門外村,去年當選為村長,一直想發展家鄉產業但未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徑。現場教學小白楊農林種植專業合作社給了他啟發,“小白楊農場的模式比較好,對于我們來說也比較好實現,我們村耕地、水源都沒有問題,集體有100多畝地,我回去也想嘗試一下。”
打造平臺
——促進溝通,資源對接
“培訓班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給學員提供了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作為班主任的農業農村部掛職干部劉莊村黨委副書記劉旭凡深有感觸地說,因為培訓班,那些有著同一個鄉村振興夢想的農村帶頭人才得以相遇,得以擁有交流合作、資源共享的機會。學員陳三孩說:“這次培訓我們河南省魯山縣來了10個人,以前其他9個人我都不認識,通過這次培訓班都認識了,并且交流了各村的情況。”
培訓班充分發揮平臺作用,設置討論交流環節,組織學員圍繞“如何學習史來賀精神堅定帶頭脫貧致富的信心決心”“學習心得體會”等主題分組進行討論。學員在組長帶領下積極踴躍地發言,小組里時不時會響起熱烈的掌聲。課余時間,在培訓基地劉莊大酒店的餐廳餐桌旁、大廳沙發旁也能看到學員聚在一起交流探討的身影。
在結業儀式上,有5組學員簽訂了扶貧合作意向書,來自河南省商水縣的陳慶偉和王明德就是其中一組學員。陳慶偉所在的南嶺村具有土地資源優勢,王明德所在的八里王村的商水縣協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具有資金優勢,“我們合作,進行土地流轉,能夠推動兩個村的扶貧工作發展。”陳慶偉干勁滿滿。
早在2016年7月,在劉莊基地參加培訓的學員趙海,是河南洛陽明拓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牽頭培訓班內學員的30余家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于2017年1月聯合成立了“洛陽市果蔬產業發展協會”。該協會定期開展果蔬栽培技術培訓、智慧農業物聯網和優良果蔬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并且深入貧困縣開展“科技下鄉、產業扶貧”系列活動。
培訓班雖然結束了,但學員之間的聯系交流才剛剛開始。學員互相留下聯系方式,加了微信。在微信群中,大家經常推介自己村的特色產品和資源,共謀發展致富之路。
優化提升
——不斷探索,不斷完善
“培訓班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劉莊基地負責人劉莊村黨委書記劉名宣說,“目前軟硬件設施比較配套,但是酒店建設時間較長。”他希望今后能夠在資金等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更新酒店硬件設施,為學員提供更好的服務。“加大期數,提高基地的影響力和示范力”,這是劉名宣書記的另一個愿望。“課程設計上再多些專業課;建立師資考評機制,考評講師教學效果;加大對授課老師的激勵。”丁浤偉結合長期教授培訓班的體會提出了一條條寶貴的建議。“培訓時間還有些短,十天左右差不多。”學員王小強希望再多些學習時間。
負責此次基地培訓的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人事處干部郝天,一直思索如何提升基地的服務能力、影響力和示范力。據他介紹,為了確保培訓工作順利開展,建立了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新鄉市農業農村局、新鄉縣農業農村局、劉莊基地四級聯動機制,同時安排主要業務處站實行輪流跟班管理制度,每期培訓班由一個廳屬事業單位的副處級干部在基地全程跟班。接下來將繼續遴選優質課程和師資,形成一支高質量師資團隊。同時,進一步探索“跳出農業思維發展農業”的授課理念,在高校、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新型農業主體等更大范圍內尋找優秀課程內容和師資,豐富現有培訓師資隊伍,完善培訓基地微信公眾平臺建設。
每期的培訓班受益者表面上看僅僅是100個學員,實際上是100個村的村民。作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這些學員不僅自身在劉莊基地學習了史來賀精神,提高了自身能力,更把史來賀精神、“三農”知識帶給了村民。“我覺得這一次雖然沒有帶回什么特產,但是能把史來賀精神帶回去,就是為大家帶回了最有價值的寶貝,這對我以后的工作推動很大”學員劉耀說。
截至今年8月底,劉莊基地共承擔舉辦55期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班,累計培訓學員5500人,今后還將培養更多的學員。這些學員作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史來賀精神的傳承者,帶著新時代的擔當和責任,將共同為實現鄉村振興而不懈奮斗。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