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硬化曬糧臺,像一面鏡子,聚焦了原平市解村鄉圪妥村林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創業故事。晾曬場上,七、八位農民手揮塑制大板鍬忙碌著,或將葵花盤兒不斷喂入脫粒機的“大口”,或將淘汰出的碎葵片兒裝入車內運走,背后是一排排新建的房舍。一位年輕的小伙子邊和大伙忙碌著邊說:“這是我們合作社去年新建的創業基地,包括辦公與培訓場所……”他就是原平市林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建晉,一位回鄉創業的80后小伙。
從小土生土長的他,親身感受了父輩們在農村生活生產中的艱辛與不易。父輩們常常對他說,一定要勤奮讀書,走出這貧瘠的小山村。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是父輩對他最大的希冀。于是他的腦海里形成了遠走高飛才能脫貧致富的想法。
大專畢業后,他當過記者、做過生意、搞過工程……劉建晉在成長,他的社會閱歷不斷豐富,但他卻越來越依戀和思念家鄉的故土,他意識到要做的不應該是逃離那塊生他養他的熱土,反之,要用這些年的所學所知去改變和建設家鄉。讓家鄉變美、讓父老鄉親們都過上富足安康的生活成為他最大的責任和心愿。
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三農”問題持續關注,逐年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在國家政策鼓勵和引導下,劉建晉返回家鄉,于2010年成立了山西省原平市林同種植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5個小組成員組成,以玉米種植為主。但單一的種植結構和生產模式使合作社成員收入與普通農戶無異。特別是4年后,面對玉米市場價格滑坡、種地效益甚微的嚴峻考驗,合作社運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劉建晉開始千方百計尋找種植增效的突破口,他們試種過谷子,效益不夠樂觀;試過白蘿卜制種,收入尚可,但面積大了侍弄不過來。前行的道路必定充滿荊棘與坎坷,劉建晉沒有氣餒。2015年,他參加了山西省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他堅持每天聽課,認真做筆記,并充分利用職業農民教育這個平臺,與多名專家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這次培訓讓他徹底轉變了發展觀念,他得到了三點啟示:一是不能盲目生產,必須要圍繞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生產結構、通過市場分析做生產決策;二是要運用良種、良法和大力推廣機械化、標準化種植模式,提高農產品品質;三是要通過對農戶提供種子、收購和栽培技術全程指導的方式擴大規模,帶動農民發展規模經營增加收益。
培訓結束后,劉建晉瞄準了老師介紹的油料作物——向日葵種植,他先后三次帶領合作社成員多次到鄰縣及內蒙古等地參觀,選中了特種食葵SH363,并跟內蒙古三瑞農科總公司達成了引種推廣的協議。他自己以每畝500元的土地流轉價,集中規劃兩大片共150畝,帶頭試種。同時,請教食葵種植技術人員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開展技術服務,印發千余份食葵種植技術資料,用幾個月時間廣泛動員宣傳。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2016年,他不僅在本鄉種了1000畝,還在蘇龍口等六七個鄉鎮推廣了2000畝。他將課堂所學到的農業技術應用到生產實踐當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和信任。2016年,合作社的入社農戶達到了110戶,注冊資金421萬元,經營耕地3000余畝。
把自己“綁”在七鄉鎮農民3000畝食葵種植“戰車”上的劉建晉,投資12萬余元,買回食葵專用播種機、脫粒機、大型篩選機等現代化農機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他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種植區農民的技術服務上。劉建晉說:“技術是關鍵,只有采用標準化生產和全程控制措施才能提升農產品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同時也能滿足人們對安全優質品牌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從6月份機播技術環節,到葵花長到40公分時的培土管理,到蕾期的施肥澆水,到授粉期的操作,以及吸引蜂群配合授粉,再到收獲時的插盤晾曬,防止脫皮,每一步他都要開上自己的小車帶上幾個技術員四處奔波,現場指導。半年下來,那一片片漫山遍野金燦燦的食葵大田,成為當地誘人的風景線,也是對他辛勤創業的最佳回報。
2015年以來,劉建晉投資建設的2000平方米大曬臺和300平方米學習培訓場所,成為林同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食葵產業發展的創業基地。2018年11月進入食葵收打收購季節,只見這里車來車往,機聲隆隆,脫粒篩選,葵籽滿場,又化作食葵標袋成墻的豐收景象。盡管頭年試種,仍取得喜人的收獲。大部分種植戶畝均產量達380~400斤以上,最高的達到500斤,最低的也有350多斤。按最低收購價4元計算,平均每畝產值1600多元,除去投入的種子、肥料和灌溉費用,純收入1200多元,比種植玉米增收3倍左右。
種植食葵的成果還不是林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全部,這兩年,劉建晉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社里15戶農民投資的農機隊,發展到5臺大型拖拉機,4臺精量播種機,3臺玉米收割機和機耕、旋耕、運輸、整稈還田等各種農機具,年年在全鄉農機化作業上大顯身手。2018年全市機械化整稈還田作業中,又成為一支特別能戰斗的機耕隊,高質量超額完成了解村鄉和大牛店鎮2萬畝任務。
劉建晉覺得如果每個社員都能掌握先進種植技術,能夠摸準市場的脈搏,那么他們也就都成長為真正的職業農民,林同種植專業合作社這個大家庭致富小康夢定會早日實現。為拓寬經營渠道,2016年春季伊始,劉建晉組織林同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外出參觀學習,考察市場,探索引進新型種植項目。在今年干旱無雨的嚴峻形勢下,合作社種植的500余畝丘陵旱地谷子,依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較往年種植玉米每畝增收300元。同時,合作社年初引進的白蘿卜籽、小粒黃也喜獲豐收,與其他同值地塊相比,顯著增收增效超過30%。他還帶領林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開辟了蔬菜新品種種植試驗模塊30個,探索實踐蔬菜新品種在本地氣候環境下的生存成長狀態,為合作社農戶的大面積種植提供成熟的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經驗。合作社還積極探索種養相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廣“豬-沼-蔬菜”的新型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將養豬產生的污水、糞便經過沼氣池發酵,變廢為寶,成了優質的有機肥料,為各種農業種植項目提供了生產資料。
劉建晉這樣的青年農場主以實際行動踐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努力發展現代農業,突破地塊零散、不能連片耕作的弊端,實現種植規模化、資源集約化、農業機械化,節本增效,提高每畝單產產值的同時也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回報。2016年林同種植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農機服務、養殖、加工等相關產業全年累計銷售收入突破570萬元,實現利潤60余萬元,直接帶動200余戶村民受益,增產增效,家庭人均增收4300元。間接拉動周邊1000余農戶邁上新型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
劉建晉秉著一份赤子游歸的心情,在帶領鄉親們創業致富的道路上奮進,“與全體社員共謀發展大計,做新時代的新農人”,這就是他——一位高素質農民的中國夢。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