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不做,要么做最好”。從“守著黑土不愁糧”的連年高產,到地力逐年下降的“黑土之殤”,面對黑土地保護這一歷史課題,作為農業大縣的吉林省四平梨樹縣將思考轉化為行動。五年的時間,以“更高、更廣、更深”三大亮點“實力圈粉”,梨樹將一個單純的學術論壇淬煉為黑土地保護的一面旗幟。8月23日,東北黑土地保護高端論壇暨“第五屆梨樹黑土地論壇”在長春南湖賓館開幕。如何保護黑土地,梨樹再次發聲。
一份保護黑土地的智慧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是人們對黑土地的“最初印象”。但連年高產的背后,是黑土地的被“透支”——由于長期的重用輕養,原本肥沃的黑土地累“瘦”了。
經過十余年努力,梨樹縣探索實施了以“秸稈覆蓋、條帶休耕”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為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提供了“梨樹方案”。梨樹縣黑土地保護也取得豐碩成果,生態效益明顯、經濟效益可觀、社會效益顯著,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近年來,梨樹縣借助中國農業大學的科技支撐,從2007年起,致力于“玉米秸稈覆蓋生產體系創新與應用”研究,從“科技小院”到“農大實驗站”,從全國首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到“黑土區免耕農作技術創新與應用聯盟”,100多位教授專家扎根梨樹、默默堅守,找到了推進農村耕作制度改革的最佳方案,使“梨樹黑土地文化”底蘊愈加厚重,脈絡愈加清晰,效果愈加凸顯。
經過13年的艱辛探索實踐,一項輻射東北區域、具備國際影響力的耕作制度在梨樹誕生,其核心內容是“秸稈覆蓋、條帶休耕”,即在玉米收獲后,將秸稈全部還田并覆蓋在地表,將耕作次數減少到最少,從而達到保墑蓄水、培肥土壤、減少侵蝕、改善土壤生物性狀、穩產高產的效果。此項成果率先解決了東北黑土區玉米連作、秸稈焚燒導致的土壤退化以及衍生的環境問題,是對耕地質量保護最直接、最簡單、最經濟、最有效、最容易被農民接受的耕作方式,被業界稱為保護性耕作的“梨樹模式”。
在此基礎上,梨樹縣形成了遏制黑土地退化的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并成功研發出與之配套的中國第一臺集成式免耕播種機,率先實現了“三化”,即秸稈全覆蓋技術“國產化”、免耕播種機具“中國化”、耕作技術推廣“系統化”。
從梨樹縣高家村一塊200多畝的“秸稈全覆蓋”試驗田起步,如今梨樹秸稈全覆蓋耕作推廣面積已達200萬畝,占梨樹縣玉米耕種面積的七成以上。在研究保護性耕作的道路上,梨樹從未止步。為了比較和展示不同耕作和種植模式下秸稈還田的效果,探索適合同類地區的秸稈還田措施,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打造了10種不同種植模式的展示基地,通過更加直觀的效果對比,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的保護性耕作模式,為推進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實現東北糧食主產區持續穩產、高產提供“梨樹方案”。
一場思想碰撞的盛宴
多年來,梨樹黑土地高規格論壇已然成為大家思想碰撞、觀念更新的大講堂,是一場觀念與智力的思想論壇盛宴。
本屆論壇分為主論壇、參觀考察和交流研討三個階段。在主論壇上,國內外行業精英圍繞5大方面(黑土地保護和培育的工程技術體系、東北地區農業創新驅動發展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戰略與科技對策、黑土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科技與社會保障體系、氣候變化下東北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技術、新形勢下東北地區農業工程科技創新體系的布局與構建),舉行了16場含金量極高的學術報告。其中,8位外籍專家發表了《恢復退化土壤肥力》《可持續農業發展和黑土地健康》《可持續農業的關鍵》等多個主旨演講,為中國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提供創新性的理論、技術參考和可行性途徑;8位國內專家發表了《保護利用黑土地路在何方》《我國保護性耕作發展與建議》《保護性耕作的梨樹實踐》等多個主旨演講,展示了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中國思考”。
在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國際交流研討會上,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黑土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在黑土區的推廣與應用、保護性耕作下作物和土壤研究3個方面展開廣泛交流。特別是來自國外的專家學者充分肯定了梨樹縣在保護性耕作領域的探索,并結合各自國家的成功經驗提出中肯建議。
黑土地是金色夢想,黑土地是耕耘者旋律。梨樹黑土地論壇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經貿合作的重要渠道、領軍人才交流互動的重要通道、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梨樹對外展示推介的重要窗口,為推動四平乃至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注入了強大動能。今年,梨樹黑土地論壇在“更高層面”上舉辦、在“更廣范圍”內開展、在“更深領域”里研究,充分體現了梨樹縣對黑土地保護的高度重視,對黑土地保護工作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