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縣引入“股權眾籌”理念,深化“統分結合”機制,推進“預期管理”方法,組織228戶農戶成立合作社,發展花椒產業800余畝,用“鋤頭”開創了“開放眾籌+統分眾管”的“雙眾”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要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產業興旺。海拔介于600~850米之間的長寧縣銅鑼鄉龍峰村,結合山高林密、土地貧瘠、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土地放荒嚴重等村情現狀,從2018年開始,引入“股權眾籌”理念,深化“統分結合”機制,推進“預期管理”方法,組織228戶農戶成立合作社,發展花椒產業800余畝,用“鋤頭”開創了“開放眾籌+統分眾管”的“雙眾”模式,從不同視角為推進產業振興帶來了新的構想。
“雙眾”模式主要做法
“雙眾”模式是在農村“五散四少”(土地散、農戶散、資金散、市場散、合作社散,預期收益少、青壯勞力少、人才科技少、工商資本少)情況下,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有益探索,是統分結合雙層經營機制下引入新理念新方法的有益嘗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傳統農民、傳統產業和現代企業管理、現代資本運營的良好結合。
一是采取“股份運營+開放眾籌”,解決投入來源問題。為保障投入到位,合作社采取“兩定兩不定”、開放式眾籌的方式解決土地、物資、勞務等投入問題。“兩定”就是“定周期”,以投產前三年的投入額鎖定股份,三年內除勞資可以實時結算外,其余土地、物資等投入均計入股本、不計入成本;“定股本”,原始股按500元/股計價。“兩不定”就是股份來源總量不定、新增股股價不定。目前開放式共籌股份主要有:按照土地流轉費400元/畝/年、3年2.4股進行計算的“土地入股”;吸納“美川林業”合作社前三年投入花椒種植所需的花椒苗、農藥、化肥等生產物資的“折資入股”;聘請村內農戶參與花椒日常管護,按60元/人/天給付勞動報酬,農戶自愿將應得報酬計價投入的“勞資入股”;通過爭取上級補助,吸納社會工商資本、個人投資,動員貧困戶貸款,利用產業扶貧資金等的“現金及其他入股”。同時,對非首期約定籌集而中途參與的工商資本和個體資本,實行“單股溢價”(如2019年進入工商資本即按600元/股計算)。花椒進入投產期后,不再新增股份。
二是采取“統分結合+小班核算”,解決成本控制問題。“統”是統在合作社,實現精選優質花椒苗、科學栽植、配方施肥、抗旱減災、防治病蟲害等的“N統一”,實現用肥、用藥等節約成本30%左右。“分”是分在具體小班,按照50~100畝科學劃分組建10個小班,通過民主推薦、公開投票,從花椒種植大戶、能手及村組長中選舉產生小班班長,具體負責花椒種植技術指導和日常生產管護組織。各小班成本收益實行單獨核算,小班班長參與管理、技術指導不計報酬,待花椒投產后,小班純收益的35%作為小班班長的績效收入,如果小班勞務用工、農資使用等超過各班平均值的10%,小班班長績效收入實行下浮;同時,“土地入股”“勞資入股”農戶股權收益也在小班進行分配。這樣以小班為單位,將小班班長和小班內農戶利益捆綁一體,有效避免了農民窩工、農資浪費等問題,防止了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和投入損失。合作社還定期分析核查小班運行、花椒管護、用工耗材等情況,聽取農戶評價建議,督促小班扎實履責,實現了小班運行的制度化、規范化。
三是采取“預期管理+民主監督”,解決收益分配問題。實踐證明,群眾力量的整合,積極性的調動,來自于良好的發展預期、科學的收益分配和有效的民主管理。合作社采取“固定分配+股份分紅”“留夠集體的、刨夠農戶的、再是大家的”的利益分配模式,向廣大群眾算好明白賬,讓各方入股股民吃下定心丸。具體操作為:第四年花椒投產后,先在各小班進行固定分配,由各小班在扣除土地流轉費、人工工資、農藥化肥等成本后的純收益中提取5%作為村集體公共管理維護費和合作社管理運行經費,提取35%作為小班班長績效工資,剩余的60%對本小班“土地入股”“勞資入股”部分作出股份收益分配。各小班分配后的剩余純收益進入合作社統籌“大盤子”,分配到尚未參與收益分配的其他股權。同時,合作社建立完善財務管理制度,頒發股權證書,建立股東個人檔案庫。對花椒種植勞工支出、物資耗材、扶持補助等收支情況實行一月一核算、一月一公示,實現合作社收支管理全透明、全公開,讓參股股民及時了解運營情況,切實做到投資收益心中有數。
“雙眾”模式運行分析
“雙眾”模式把上百戶農戶凝聚組織在一起,實現了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產業的適度規模。目前,花椒長勢和模式運行均呈良好態勢,有50%以上的花椒已經掛果,明年將全面投產。預計800畝花椒將籌集7520股投入,投產后年可實現總產值640余萬元、純收益440余萬元,每股可分紅350余元。
——“雙眾”模式的閃光點在于群眾主體、群眾創造。目前,工商資本進入農村主要有投資大、風險高,城鄉資本利益分割,群眾積極性調動不夠等問題。“雙眾”模式以股權為合作基礎,以小班為核算單元,以管理為具體支撐,以分配為利益紐帶,吸納228戶農戶、800畝土地入股合作社,整個運作管理得到所有投資業主、小班班長、入股農戶的積極擁護、按捺簽字。大家自愿在投產前三年內,除零星務工可領取固定報酬外,其余的土地投入、物資投入及小班班長管理投入等均不要任何回報,這除了要有良好的發展預期,還要有強烈的發展愿望和風險共擔的市場精神,充分體現群眾的主體作用和積極創造。
——“雙眾”模式的支撐點在于組織帶動、龍頭帶動。“雙眾”模式能夠策劃運行,還在于組織帶動、龍頭帶動和有一批兼具膽識、干事能力的人。村支兩委發起成立合作社,多方考察比較選定發展花椒產業,爭取各級產業項目支持,起到了“定盤心”作用;16名在家黨員率先加入合作社,帶頭拿出土地、籌集資金、參與管理,起到了“風向標”作用;10名小班班長負責花椒種植技術傳授、主持小班生產管理、組織留守婦女老人參與勞動,起到了“穩舵儀”作用。同時,引進省級專合社“美川林業”合作入股,解決了種植技術培訓、儲藏加工、產品回收等瓶頸問題,進一步降低了市場風險,打消群眾擔憂顧慮。
——“雙眾”模式的給力點在于科學設計、利益一體。“雙眾”模式采取開放式眾籌股份,實現了土地資本、工商資本、民間資本等的平等進入、利益捆綁,有效解決了以前城鄉資本之間的利益博弈,把幫老板做事變成和老板共同做事,把利益個體演進為利益共同體。同時,模式把成本控制理念和相應制度設計貫穿始終,“統”的環節眾籌股份時又考慮股份稀釋問題,實行“股份溢價”和控制入股;“分”的環節推進小班核算,既在小班內形成成本投入和股份分紅成負比的緊密掛鉤、相互制約機制,又在各小班之間形成比拼趕超、競先爭優的良好氛圍,從而有效地避免了股份“大鍋飯”,更好地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雙眾”模式實踐思考
一滴水雖然渺小,但能夠折射太陽的光輝。“雙眾”模式雖然產生時間較短,具體效益如何還有待接受市場的實踐檢驗,但其在運行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顯著特點讓人耳目一新,所呈現出來的發展潛力讓人為之一振。要認真總結分析“雙眾”模式,為長寧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特別是產業振興發展提供思考借鑒。
群眾創造值得尊重,要有效引導。尊重群眾首創精神,集中群眾無窮智慧,是改革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近年來,長寧縣除“雙眾”模式外,還因地制宜探索推廣了“萬畝林億元錢”“異地寄養”等發展模式,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動力。鄉村振興不會一蹴而就,群眾才是振興主體。只有真正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產業振興才有希望。要尊重群眾的每一點探索、每一點創造,相信來自“鋤頭”的實踐,往往是一定時空內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最好結合。要加強對群眾的培訓引導,幫助群眾總結、完善、推廣一些好經驗好做法,用一個個小模式、一個個小產業的復制裂變,取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大勢。要加強基層黨建、返鄉農民工創業、農村能人培養、基礎設施建設配套等工作,為產業振興提供堅實保障。
市場主體作為支撐,要重點培育。“雙眾”模式能夠探索運行,有賴于“美川林業”的合作加盟,“美川林業”除了物資折資入股三分之一左右外,著重解決了花椒產業發展的技術培訓和銷售渠道問題,這也從側面表明一個具有一定發展水平、帶動能力的合作社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著力解決當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不大不強、支撐帶動作用不明顯等問題,突出現代旅游、林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包裝論證項目,緊盯國內外行業龍頭招商引資、招大引強。要加大政務、金融、市場等營商環境建設力度,搶抓設立省級經濟開發區機遇,加快工業園區承載能力建設,以孵化器、研究所及“雙創”人才的培育引進為契機,促進壯大龍頭企業。要加大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的扶持培育力度,及時研究更新鄉村振興產業化扶持方案,支持和鼓勵現有市場主體做大體量、做優品牌、做強競爭力。
產業鏈條非常關鍵,要推進耦合。生產社會化程度越高,合作會越多,分工會越細,產業鏈條也會越長。在發展傳統種植業中,“雙眾”模式推進社社合作,打破以前流轉、入股、承包等單向操作,實現了多個利益體的耦合式捆綁,不僅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競爭力,還極大地改變了生產參與者的精神面貌。要把合作式耦合理念帶入產業振興全過程,鼓勵協會、企業、中介組織聯合體、農戶等圍繞主導產業發展,推進鏈條互分、股份互入、人才共用、資源共享,以聯盟式、組團式、嵌入式發展來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要加快培育服務農業發展的第三方機構,鼓勵成立農業經紀、咨詢、銷售、擔保、會計等公司,搭建運營培訓、土地租賃、技術轉讓、品牌創建、網上銷售等平臺,支持開展職業經紀、財務監管、購銷統營、生產保險等服務,助力產業振興發展。
核心品牌形成優勢,要加快打造。近年來,地域性特色農產品越來越受市場青睞。長寧有“川南魚米之鄉”美譽,竹海黃粑、碑底壩大米、竹海臘肉等特色農產品享譽省內外,這樣背景下發展花椒產業,也增加了“雙眾”模式運行的底氣。要借助長寧是“中國竹子之鄉”,擁有蜀南竹海、蜀南花海等10個國家3A級以上景區,是“首批天府旅游名縣”等優勢條件,把特色農業發展和生態旅游優勢緊密結合,著力培育標準化、品牌化、高端化綠色產業,以“竹海長裙竹蓀”“長寧苦筍”“雙河涼糕”等“竹字頭”“國字號”產品為帶動,做優打響竹類食品、九牛牧業、正邦生豬、竹海土雞、長寧涼糕等特色優勢品牌集群,不斷推動好資源向好產業、好產業向好產品、好產品向旅游商品發展,形成以旅游產業(產品)為核心、特色(產品)為支撐、生態產業(產品)為本底的產業振興體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