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用擔當書寫無悔青春——記四川涼山州金陽縣則果村駐村第一書記韓川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劉月姣 字號:【

  褲子磨出了洞,布鞋沾滿了泥,熟稔地干著農活……你很難意識到眼前這位站在村口和彝族大娘們拉家常的年輕人是四川電影電視學院來的第一書記。

  一年前,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攝影系教師韓川被派駐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則果村擔任第一書記。當時,這個地處大涼山南麓金沙江大峽谷的貧困村村民發現遠道而來的書記是個24歲的小伙子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一個毛頭小子能干啥?”就連村支部書記苦曲且回憶往事時也說,“我第一次見韓書記很失望,一個年輕人能干啥?”

  如今,站在一片荒地上建成的易地搬遷安置點上,苦曲且書記談起對韓川的第一印象有些不好意思。他告訴記者:“這一年韓書記用行動感動了我,讓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他全心投入到村子的工作中,不僅村子變了樣,村民也變了。”

  在韓川和村黨委的艱苦努力下,2018年12月則果村甩下貧困村的帽子。今年4月,四川省委集中表揚一批涼山州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隊隊員,韓川是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韓川用一年多的時間,改變了村里的面貌:多方籌資30多萬元,修路建房夯實基礎;為趟出一條致富道路,他四處取經討教,帶領村民組建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青花椒產業,帶動150名貧困群眾就業,131戶脫貧致富;他帶出一支堅強的隊伍,把一個支部從軟弱渙散,帶成全村骨干,帶成青年中堅。他樹立了一個模范標桿,成為典型,影響周邊。脫貧攻堅,強在隊伍,重在路徑,力在群眾,成在實干。一年過去,他已是百姓的主心骨,是貧困群眾領路人。他是青年,更是希望,韓川在一線為黨的事業正在頑強拼搏。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是克服困難最好的辦法

  踏上通往則果村的山路,撲面而來的九曲回環仿佛沒有盡頭。漫山遍野的青翠樹木、出沒在山間的土色瓦房、光禿的紅土和巖石構成的懸崖峭壁:幾種色彩交織成寫意筆觸,勾勒出這片山區的扶貧戰況,仿佛講述著封閉與出路的沖突。

  來則果村之前,韓川盡力做好一切準備。盡管如此,他對所遇到的困難還是有些措手不及。2018年3月,剛剛到達則果村簡陋的村黨群服務中心樓前時,韓川為新崗位激動的同時,也為這里的偏遠和艱苦感到雙重意外。

  這個位于四川西南部的貧困村到西昌的直線距離僅100多公里,但要翻過崇山峻嶺,開車要9個多小時;這里的設施十分簡陋,20平方米的宿舍兼辦公室住著韓川和其他3位駐村工作隊員,僅有床和椅子等必備的家具,下雨天屋頂還漏雨;這個彝族聚集村有227戶92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721人;耕地960畝,大都為40度以上的山坡,只能種植玉米、土豆、花椒等農作物。

  作為一名黨員,面對此情此景,靜下心來回想,在學校的每次黨員大會、支部大會都是精神洗禮,他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履行好“第一書記”的職責,用實際行動踐行黨員的先進性。

  多年在甘肅蘭州經營農業專業合作社、帶動20多名貧困戶脫貧的父母在電話中教導兒子:“目睹了這里的貧窮,你就有責任運用你所學,帶領這里的百姓脫貧致富,這是你的使命。”

  經過父母的引導和自己的調整,大約一周后,他找到了方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

  那段時間,他勇闖“三關”,漸漸進入角色:通過網絡自學彝語,平時走村入戶時拿著筆記本,用漢字的同音記下來彝語,晚上回去慢慢消化。這樣他很快就能用基本的彝語和村民交流,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闖過了“語言關”;不僅自學了國家的民族政策,還強化學習了生育整治、禁毒防艾、控輟保學、易地扶貧搬遷彝家新寨等金陽縣的扶貧政策,順利闖過了“政策關”;積極適應則果村干部和群眾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順利闖過了“相處關”。

  一年多來,他常常“5+2”“白+黑”,不辭辛勞苦干實干,全身心投入到則果村的脫貧事業中:

  為了徹底摸清貧困戶的收支情況,在貧困戶家中訪談至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體翻山越嶺回到住處。有時因為太累,又沒電,竟忘記吃晚飯;

  和工作隊隊員一起錄入貧困戶搬遷建房數據至凌晨,第二天一早趕到縣脫貧攻堅辦公室修改貧困戶易地搬遷數據;

  州級貧困驗收的前一晚凌晨3點還在給村兩委及工作隊隊員開會,上床后整晚都在做驗收后關于工作整改的夢。

  “有了堅強的受群眾信任的基層黨組織,則果村就有了徹底改變落后面貌的基礎。”

  2018年7月,韓川在黨員月會上介紹說,重慶將舉辦青花椒種植培訓班,有興趣可以報名參加。8名貧困戶踴躍參加,跟著韓川赴重慶市江津區學習青花椒栽培技術。

  而在他剛到時,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不充分。韓川還記得當時的情況。則果村20名黨員平均年齡44.7歲,60歲以上的黨員占一半,開黨建月會都沒有專門的地方。第一次召開黨員大會時,有名黨員無所事事,每天飯后躺在屋前曬太陽,還不停抱怨:“人家能吃低保,我為啥不能吃?”事實上,他并不符合享受農村低保的條件。

  “以往看報紙時,總為新聞報道里的當好‘領頭羊’、建好一個班子的故事打動,現在自己作為一名‘領頭羊’親身實踐才發現紙上寫得跟現實中做的是兩碼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普遍較弱,在老百姓心中的凝聚力號召力缺失,因此給錢給物不如建一個好班子,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是我村當務之急。”韓川說。

  他一方面固化村班子例會制度和村班子定期專題學習制度,定期召開村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實行“四議兩公開”,宣講最新政策,介紹致富經驗,強化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去年2月底一到村里,他就組織專題座談會,召開全村黨員大會專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涼山州視察重要講話精神。

  另一方面,多次組織村班子成員到外地的先進村學習經驗,增強黨員身份的認同感。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老村干部、熱心公益的年輕人、群眾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和理財小組,監督村務工作,確保實現四議兩公開,確保村內矛盾不上交。

  以黨建帶服務,以服務促黨建——韓川認為這是自己在則果村能夠開展工作的關鍵支點。“沒有這個就沒有辦法獲得老百姓的認可,也沒有支持你工作的人,啥都沒法展開。”他說,“有了堅強的受群眾信任的基層黨組織,則果村就有了徹底改變落后面貌的基礎。修道路、建房屋,推進土地流轉、發展種養業,一步步計劃有條不紊。”

  “村子按照這張藍圖持續前進,一定會又富又美”

  “韓書記,家里的羊肉燉好了,來嘗嘗!”

  “韓書記,你咋又黑了。”

  跟著韓川走在則果村,你會發現這位第一書記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個村莊。他看到老人膝蓋上貼著厚厚的膏藥,會關心地詢問情況;村里正在嬉戲玩耍的兒童,會和他親昵地玩游戲;大嬸們會拉著他的手,和他說說自己最近的煩惱和心里話……

  “沒有壓力是假的,要干出來一點事情。”韓川說駐村后,他經常夜里很晚才睡,早上很早就起來,似有用不完的精力。

  治疾先找病灶,脫貧先挖窮根。他通過走訪全村貧困戶,找出了則果村的“三貧”。

  基礎之貧:道路等基礎設施落后制約了村里的發展;思想之貧:則果村之所以貧困,和許多村民思想守舊,安于現狀,缺乏敢闖敢干的精神有很大關系;人才之貧:村班子缺乏強有力的帶領能力,村內缺乏致富帶頭人。

  “則果村沒有明顯特色資源,距周邊大城市也較遠,若想脫貧致富,還是要兩條腿走路:一是從土地上想辦法,從種養上找出路;二是要發展壯大勞務產業,拓寬增收路子。”韓川說。

  韓川制定了一些扶貧措施,簡稱“七個一”:特色產業,發展一批;創新創業,致富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醫療保障,扶持一批;移民搬遷,安置一批;治毒戒毒,救助一批;移風易俗,鞏固一批。

  基于則果村黑山羊養殖的悠久歷史,韓川牽頭成立養羊合作社,與縣農資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將5戶村民的黑山羊打包銷售給公司,拓寬村民黑山羊銷售渠道,提升村民羊肉銷售議價權,5位村民實現增收3000元。帶領黨員和村民學習花椒種植技術,引進優良品種,依托專業優勢,設計花椒包裝,在自媒體平臺搞直播、當“網紅”銷售花椒,為貧困戶增收5000多元。發展林下經濟,與縣農業農村局和甘肅億家康公司合作,引進資金200萬元,盤活農戶資金上百萬元,初期規模將建成100畝林下養殖基地,后期將逐步擴大,預計帶動80人就業,人均年增收600元。

  與此同時,用好廣東佛山對口幫扶金陽縣的政策,大力發展壯大勞務產業。“務工對于增加收入、開闊眼界、改變陋習等具有積極作用。為此,村里針對對口幫扶地區市場需求,開展普通話、廚師、電焊、磚砌等實用技能培訓,引導村民外出務工。”韓川介紹說。目前,在政策的指引下,則果村13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55戶136人外出務工。

  苦曲且告訴記者,在村里沒有不認識韓川的,他給村民修路、安裝路燈、建設農貿市場、送米油、送肥料、送床單,整個村的樣子都變了。

  “這路原來真是‘水泥路’,有水又有泥,你看現在變成真正的水泥路了。路邊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栽種行道樹,結束了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歷史。這個書記好得很。”村民陳曲博說。

  在韓川的多方協調下,則果村的主干道不僅得到硬化,還別具一番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咖啡色為主色調的路燈上貼著彝族喜愛的黑紅黃三色圖案,與路兩旁以黃色為主色調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相協調。

  “雖然村子已經摘帽了,但這不是終點,下一步還有鄉村振興。為此,我協調四川電影學院為村子設計了10余幅風貌圖,并運用到路燈設計中,為下一步發展鄉村旅游打基礎。”

  “有困難找韓書記,這是在則果村流行的一句話。”金陽縣副縣長阿余拉哲說,他評價韓川“有思路、站位高、工作拼”。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為黨獻身常汲汲,與民謀利更孜孜,我駐村任期為兩年,對于村子的未來發展,我做了長遠規劃。在我任職期間雖然不能干完,但希望村子按照這張藍圖持續前進。”韓川說。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