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是鞏固深化農墾改革成果、激發壯大發展活力的關鍵之年。為進一步宣傳全國農墾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墾的重要指示精神,鞏固擴大“兩個3年”成果,不斷將改革成果轉化為內生動力、發展活力、整體實力,本刊今起開辟“農墾改革發展行”欄目,走農墾,看發展,總結各地農墾打造現代農業航母的成效和經驗。
這里,面積不足13萬公頃,屬于中小墾區,但經濟效益卻躋身全國農墾系統前列;
這里,1996年改制,轉型為集團企業,成為全國最早的一批集團化墾區;
這里,與改革同行,弄潮資本市場,誕生了全國首家農業全產業鏈上市公司。
這,就是江蘇農墾!從1952年走來,東踏一望無盡的沿海灘涂,西至豐腴富饒的洪澤湖畔,南抵波瀾壯闊的長江岸邊,北攀巍峨瑰麗的云臺山麓,江蘇農墾迎來了一輪又一輪新綠與金黃,也收獲了一次又一次變革與發展。
以改革促發展,在發展中求創新,近年來江蘇農墾立足農業,全產業鏈立身,多元產業布局,不斷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致力于打造中國現代農業航母“江蘇號”。2018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63.29億元、增長12.82%,利潤總額50.57億元、增長15.54%,集團公司主體信用等級首次被評定為最高級別AAA級。
資源整合,打造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
采訪期間,正值蘇墾農發上市2周年之際,股價是江蘇農墾人嘴里頻繁出現的話題。2017年5月15日,江蘇農墾旗下的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蘇墾農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上市。這是中發〔2015〕33號文件頒布后全國農墾首家上市公司,也是全國首家農業全產業鏈上市公司。這也標志著,江蘇農墾核心產業進入資本時代。2018年蘇墾農發實現營業收入48.84億元、利潤總額6.5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16%、12.76%。
蘇墾農發的成功上市源于江蘇農墾2011年底采取的農業資源整合戰略。這一戰略,將江蘇農墾18個農場的100萬畝耕地、有關人員和涉及種植業的資產從各農場中剝離出來,與大華種業、蘇墾米業、蘇墾物流等三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并,組建了蘇墾農發,實現了全產業鏈縱向一體化發展。2012年,在此基礎上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股份制改造,推進“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經過6年多的努力,蘇墾農發成功上市,叩開資本市場的大門。在江蘇農墾農業發展部部長朱亞東看來,核心資源集中起來才能發揮核心優勢,資源整合戰略可以說是新世紀以來江蘇農墾發展的“關鍵一招”。
為農業資源整合鋪平道路的是農業經營機制的不斷創新。“以前,我們各個農場的土地大部分都在職工手里分散經營,經營規模從幾十畝到幾百畝不等。這種分散經營的模式使得集團總部難以做長遠的規劃,調整產業布局很難。”朱亞東告訴記者,為了實現集體經營管理,江蘇農墾從2008年開始大面積推廣模擬股份制,也就是讓職工以模擬入股的形式把土地交給農場進行集中經營管理。“一開始,這個政策遭遇了很大的阻力,很多種植大戶不愿意把土地交給集體管理,在一些農場甚至引發了上訪風波。為此,我們做了大量思想工作,還為農場職工辦理‘五險一金’,年底他們還能憑借土地股份拿到分紅。”朱亞東說。2011年底農業資源整合前,江蘇農墾土地集體經營占比達到60%以上。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變遷,職工由最初的參股投資投勞到逐步退出,現在江蘇農墾土地集體經營占比達到了93%。以新洋農場為代表的一批農場,更是實現了100%的集體經營。
在土地不斷收歸集體經營管理的同時,蘇墾農發“五統一”的模式得以迅速落地執行。“五統一”模式,即統一作物和品種布局,統一種子和農資供應,統一農業生產措施,統一農機作業標準,統一農產品銷售。18個農場的種植業資源整合組建成蘇墾農發18個種植分公司,作為一個個“生產車間”具體負責組織實施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至此,蘇墾農發牢牢掌握話語權和決策權,確保農業生產技術措施落地落細不走樣,規模化、組織化優勢彰顯。
“成立分公司最大的變化就是,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目標考核管理,使得我們稻麥產量大大提高。墾區稻麥畝產出從2011年不到1000公斤穩定提高到現在的1100公斤左右。我們東辛分公司種的粳稻畝產量更是從1080斤躍升到了1320斤。”蘇墾農發東辛分公司副總經理陳耀武告訴記者。
上市以后,蘇墾農發頻頻發力,通過資本經營不斷加粗拉長產業鏈。2018年以來,蘇墾農發出資550萬元控股設立蘇墾園藝,出資1000余萬元控股并購江蔬種苗公司,出資3.67億元控股并購金太陽糧油公司。一系列運作,讓蘇墾農發主業優勢突出,產業鏈補齊升級,大農業格局漸顯。2018年,蘇墾農發業績排行位列A股上市公司種植業板塊第3位,農林牧漁行業第6位,大農業類第11位。
全程管控,種出安全米、綠色米、放心米
如果說農業經營機制的創新是蘇墾農發組建的基礎,那么全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管控系統則塑造了蘇墾農發農產品質量的“魂”。蘇墾農發率先在國內構建全產業鏈“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體系”,確保上市的每一粒種子、每一袋米質量安全、品質優等。
“我們是上市企業,產品質量是不能出問題的。自從上線了全程質量控制體系,我們坐在公司總部就可以看到下面每一地塊的生產情況。”蘇墾農發質量管理部總經理路輝打開系統,隨意點擊了分公司一個地塊,種植記錄、收獲記錄、烘干記錄、加工記錄、銷售記錄等各個環節節點明晰。點擊種植記錄,施用化肥、農藥的時間、用量、施用人等信息一目了然。路輝介紹,這個系統2017年就開始做了,2018年5月上線運行。系統涉及7大方面管控內容,包括130多項業務功能、90個質量安全關鍵控制點,4000多個生產管理崗位實施信息化管理,使公司產品質量追溯的寬度、深度與精度實現了全面升級。2019年3月,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全程控制系統(V1.0)取得國家專利版權局知識產權保護。
“我們有4000多人在下面錄入這些信息,每個月有近40萬條信息。其中,投入品管控是最核心環節。我們分公司采購的化肥農藥都是國家綠色食品原料生產規定許可的品種。從種植到收儲到加工再到銷售,這個鏈條很長,全國只有我們農墾才能真正做到。因為我們能夠實現生產標準從上到下的統一,并且是全產業鏈經營,全程可管控,質量可追溯。”路輝非常自信。公司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的實施,嚴把“產地環境關、物資采購關、投入品使用關、種子質量關、倉儲加工關”五關,斬掉“污染隱患條田、資質不全供貨商、高毒高殘農藥、純度不達標種子、清理不達標運輸加工設施、倉儲環境不達標原糧”六大類不合格產品。2018年,墾區農產品(稻米)質量追溯面積達82.5萬畝,穩居全國單體第一。
怎么解決信息錄入造假的問題呢?路輝告訴記者,“公司總部采取封樣抽檢的辦法,定期檢測農產品。如果有產品質量的問題,我們一下子就能找到源頭,找到具體的負責人。再加上各個環節都有信息錄入,單個環節出了問題很容易暴露出來。”
強大的管控系統為蘇墾大米擴大了銷路。蘇墾米業公司自營電商平臺“蘇墾尚膳”的實體店里,各種品種的大米琳瑯滿目。一袋5公斤98元的南粳46,一箱5公斤268元的禮品裝有機米,一袋5公斤100元的富硒大米……“每一袋大米上都有一張身份證,只需要掃描這個二維碼就可以看到這袋米的種植基地、加工線、碾米日期等,真正知道你吃的大米產自哪塊田。”蘇墾米業公司總經理宗兆勤介紹。蘇墾米業公司自2008年就開始做質量追溯,宗兆勤見證了蘇墾大米質量追溯系統由點到面,規模逐步擴大,技術不斷升級的全過程。蘇墾米業公司是南京亞青會、青奧會運動員食用大米唯一供應商和南京市主城區中小學食堂用米主要供應商,也是亨氏、五糧液等知名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幾天前又與蘇酒集團(洋河股份)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2018年蘇墾米業公司營業收入27.5億元,電商及新零售業務超過8000萬元。
全程管控,綠色標準化,訂單農業紛至沓來。站在蘇墾農發黃海分公司的田埂上,綠色的麥穗密密匝匝,鋪滿眼際。這里是蘇墾農發下屬規模經營面積最大的分公司。蘇墾農發黃海分公司總經理賀在銳告訴記者,今年種植的14萬畝小麥全都是訂單生產,價格比直接面向市場出售要高。其中,8萬畝小麥用來作種子,還有6萬畝是優質客戶定點種植基地。“這些訂單都離不開蘇墾農發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一心一意搞種植,我們更加專業了。這是普通小農戶家庭經營做不到的。”賀在銳說。
產業拓寬,培育新主體、新支柱、新活力
農墾姓農,但不拘泥于農。
在整合力量培育現代農業這一核心產業的同時,江蘇農墾積極進行資本化運作,構建了“核心+支撐”的產業體系,即以現代農業為核心,以醫藥健康、房地產、服務主業投資為支撐的“1+N”新型產業體系。這種互補性、協同性強,甚至具有風險對沖意義的產業組合,推動集團經濟連續多年保持了2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
“我們江蘇農墾原本有很多非農類的企業,如美爾姿羽絨服等行業知名品牌。為了讓這些企業充滿活力,避免‘一管就死’的僵局,我們不斷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醫藥板塊的正大天晴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江蘇農墾黨委宣傳部部長潘世和告訴記者。1997年,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掛牌后,就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抓手,逐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下屬企業通過調整股權結構,引入外部資本,經營者持股等多種形式,企業發展獲得全新動力。這也帶動了社會資本、民營資本和個人資本投資,極大地拓展了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影響力,加強了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2001年,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由正大制藥集團、江蘇農墾等五家公司參股組建,成為集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醫藥企業,是國內最大的肝健康藥物生產、研發、銷售公司之一。市場化的運作與管理讓這家企業迸發出極大的活力。正大天晴集團百億營收連續4年位列中國醫藥百強前20,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是中國肝健康領域的領軍者。公司有6大領域產品集群,“億元產品群”達18個。
“除了現代農業、醫藥板塊,我們的第三條腿兒就是房地產業。”潘世和告訴記者,江蘇農墾控股的通宇地產公司已進入全省房地產企業綜合實力前八強,在省屬房地產企業中“一枝獨秀”。通宇地產公司實施管理層持股,近幾年業績快速增長,目前已成為集團公司凈利潤重要來源之一。
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云臺農場有限公司在房地產開發上也成績不錯。位于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云港市新浦區南郊,云臺農場有限公司在市政府東擴南進的發展戰略中嘗到了甜頭。“我們從2005年開始做房地產。連云港市在城市化過程中征用了我們農場的土地,也給我們擠出了一些建設用地指標。利用這些指標,我們成立子公司,開發了商品房。既能滿足農場職工的住房需求,也能拿到市場上交易為農場獲取更多的收益。”云臺農場有限公司劉衛華書記告訴記者,房地產開發賺取的收益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農場職工居民點的基礎設施改造。這些收入也很好地支撐了農場在農業生態旅游方面的建設發展。
潘世和介紹,集團資產證券化率已達到40%以上,下一步將在投資板塊,聚焦智慧農業、生物制藥、健康養生、智能住宅、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篩選、培育、儲備一批優質項目,構建支撐集團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策源地、蓄水池和孵化器。
開放合作,勇當國家隊、示范區、排頭兵
農墾姓農,但擁有開放合作的格局。
采訪期間,蘇墾農發黃海分公司總經理賀在銳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他剛剛接到德國駐上海領事館通知,德意志聯邦食品與農業部部長一行計劃6月中旬訪問黃海并考察中德農業合作項目。他所說的合作項目是中德農業示范園。這一項目是在2014年中德兩國領導人簽署的《中德農業中心框架協議》下啟動的。“2014年,德國項目專家團在全國考察篩選,看中了我們的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優勢,我們成了中德種植業合作項目的唯一落戶地。”賀在銳告訴記者,2015年11月中德農業示范園項目正式揭牌啟動,2018年5月又開啟了二期項目。
“這臺大型聯合整地機集旋耕、深松、平整等功能為一體,一次性完成作業,既降低能耗,又減少對土地的碾壓……”園區里,一排排高大的“變形金剛”讓人應接不暇。“這些都是我們引進的德國和歐洲的先進農機裝備。中德農業示范園二期項目,德方有拜耳、巴斯夫、克拉斯、豪獅等9家企業參與合作,無償為我們提供價值1000多萬元的農機裝備和植保產品。這些都是農機農資領域的全球知名企業,他們的大型農機裝備和技術大大提高了我們的耕作水平。”賀在銳告訴記者,他們從德方引進的豪獅免耕播種機,解決了黃海分公司稻麥連作板茬的問題,提高了耕作質量和效率。
“我們農機改造的能力很強。比如,引進的克拉斯收割機原是用來收割旱地作物的,我們改造后也可以收水稻。我們這兒作為一個技術交流合作平臺,某種程度上成了這些外國大型農機的‘試驗田’和‘示范田’,解決了他們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的問題。”在賀在銳看來,中德的合作實現了雙贏。
除了與國外進行合作,江蘇農墾還把目光從墾區投向了省內外的外拓基地。“我們第一塊外拓基地在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2012年,宿城區啟動建設城鄉統籌試驗區,農村整治拆遷后有大量土地需要復墾,想跟我們江蘇農墾合作。我們也正想參與農村的土地流轉,一拍即合。于是,2013年底我們簽署了2000畝耕地的流轉協議。”蘇墾農發副總裁陳培紅告訴記者,剛開始建立外拓基地也充滿了顧慮,生怕發生土地方面的糾紛。隨著外拓基地的逐漸成熟,當地農民非常信任江蘇農墾,要求當地政府優先把土地流轉給江蘇農墾,流轉費高而且有保障無風險。
陳培紅介紹,目前,蘇墾農發已陸續與江蘇省8個市20多個縣(區)級政府簽訂130多萬畝的土地流轉戰略框架協議,實際流轉種植面積20余萬畝。這些協議全部落實后,將在耕地規模上再造一個江蘇農墾。此外,蘇墾農發組建了江蘇農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從農資供應、農技支持、金融扶持、農產品銷售等多個環節專業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截至2018年底,蘇墾農發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覆蓋面積已達到279萬畝。“我們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不是與一般的種糧大戶、合作社、小企業競爭,而是要更多地輸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江蘇農墾方案。”陳培紅說。
開放合作的格局,更好地發揮了江蘇農墾示范引領的作用。未來,江蘇農墾將全面推進蘇北5市12個省定重點幫扶地區產業幫扶,積極探索墾地品牌農業示范、土地流轉、特色種養等合作方式。
整合種植業資源,核心資源集中起來才能發揮核心優勢;全程質量管控,為產業持續發展鑄魂;開拓非農產業,多條腿兒走路支撐集團產業穩步前進;對外開放合作,為產業注入不竭動能。江蘇農墾充分發揮集團化優勢,打造以現代農業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朝著中國現代農業航母“江蘇號”的目標穩健邁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