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太行山上的“劉縣長”——記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掛職干部劉濟偉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牛震 字號:【

  “我們急需一場豐收來提振人心。”春暖四月,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劉濟偉一邊給果農做剪枝示范,一邊對記者說。

  “阜平的老鄉們跟著我種了這幾年果樹,還沒見到真正的豐收,這讓我壓力很大,有時候真的感覺如履薄冰。目前我們太需要一場豐收了。”劉濟偉說。

  巍巍太行山,悠悠胭脂河。地處河北保定西部太行深山區的阜平縣,是全國有名的革命老區。這里建立過全國第一個敵后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留下過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生活的身影,流傳著一個個傳奇精彩的抗戰故事。同時,這里還是國家級的貧困縣。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發出了“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山區困難群眾早日脫貧致富”的號召。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科學院響應黨中央號召,將阜平作為科技幫扶對象。2014年,為了幫助阜平發展特色林果產業帶動脫貧,中國農科院選派鄭州果樹研究所專家劉濟偉,掛職擔任阜平縣政府分管林果產業副縣長。

  五年的時間里,本應早就掛職一年結束的劉濟偉從沒有離開過,即使到了退休年齡。他將阜平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將“掛職”當“任職”,積極推動全縣林果產業發展。在他和當地干部的積極推動下,老區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趟出了一條符合山區老區產業脫貧的有效路徑,向時代交出了一份脫貧攻堅的優秀答卷。2018年,阜平豐產果園畝均增收達萬元以上,當地農民通過園區務工、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和經營果園等多種方式獲得收益,全縣共有6804戶貧困戶總計21187人因此實現了穩定脫貧。

  劉濟偉說:“老區人民有著光榮的過去,更應該有希望的未來。”

  快來看!誰家雇了個副縣長來種地

  “你是從哪雇來的老頭?看著身子骨單薄,干起活兒來還真是好把式,有板有眼。”

  五年前的一天,北果園鄉固鎮村的幾個村民,圍在種植大戶霍文會流轉的40畝地的地頭上議論紛紛。看著田里頭戴草帽,手拿皮尺,正在丈量地頭行距的瘦弱身影,不禁向霍文會問起。霍文會笑著說:“你們可別瞧不起這老頭。人家可是鄭州果樹研究所的專家,來咱們這里掛職的副縣長呢。”

  “你凈瞎說!一個副縣長咋來你這干活?”眾人議論紛紛,還是不信。

  經過多次打聽,村民們終于相信了這個經常來老霍家干活兒的老頭,真的就是“來咱縣里掛職的副縣長”。

  “快來看呀,副縣長又來咱們村種地了”……每次提起這件事,霍文會和村民們總是津津樂道。

  “想當初,劉縣長為了來俺們村推廣林果,可是費了心血。”霍文會說。2015年,原本在城里做建材生意的霍文會,按照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了固鎮村的40畝地,搞起了農業。正在考慮種點啥的時候,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剛來掛職的劉濟偉。“老霍,你聽我的,你這幾十畝地種葡萄,一畝地產個四五千斤就是萬把塊收入,技術的事兒你不用操心,我來幫你。”劉濟偉說。

  “不是,劉縣長,您能來俺們這里做技術指導,是把俺們農民當朋友,俺表示感謝。可真要是種上林果賠了咋辦?”面對劉濟偉的勸說,霍文會一開始也沒信心。“你放心,老霍!只要你做好田間管護,一般沒有問題,這不還有我做你的技術顧問嘛。”經不住劉濟偉幾次三番的動員,霍文會終于下定決心將40畝地全部種葡萄。

  “剛來阜平那會兒,主要是忙于下鄉調研搞規劃了。當地到底適不適合發展林果產業,如果發展林果產業該種點啥?這個心里一定要有譜才行。”劉濟偉說,“要想讓老鄉們放棄原先種玉米等傳統種植習慣,改種林果,還得有好的示范帶動才行。”從此,劉濟偉將這幾十畝地作為全縣林果產業示范帶動的第一塊試驗田。按照設計好的園區定植圖,從拉線、撒灰、開溝、施肥,到安裝節水灌溉和電力設施,劉濟偉都親力親為,這自然讓霍文會省心省力,高興得很:“有劉縣長這樣的林果專家親自來幫咱種林果,咱當然放心啦,而且還不要工錢,最多就是中午管頓飯,咱吃啥他就跟著吃啥,也不挑食兒。這在別處可是請不來的。”

  有林果專家的“加持”就是不一樣。霍文會的40畝葡萄地從2015年栽下,到2016年掛果就達到了畝產1000斤,2017年更是達到了畝產四五千斤,毛收入畝均萬元。這讓霍文會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這兩年跟著劉縣長學種地,不但學會了開溝平地的基本功,而且學到很多標準化管護的常識。這讓俺們受益匪淺。”

  五年的時間里,每逢劉濟偉到老霍家的田里幫忙,總是引來附近村里人的圍觀。從開始看熱鬧,到主動向劉濟偉請教怎么種林果,當地的老鄉們心里開始有了變化:“人家能種,咱家應該也不差呀。不行來年包個幾畝地種點林果試試。”

  劉濟偉第一塊林果試驗田的示范帶動,不但讓北果園鄉幾個村的村民對種林果產生了興趣,而且帶起了當地土地流轉的熱情。目前,僅固鎮村的1000畝耕地就有844畝流轉給縣里的林果公司,流轉價格均為1000元每畝。

  經過幾年的發展,種林果讓霍文會嘗到了“甜頭”,同時堅定了做農業的信心。這兩年他又流轉了440畝地種起了桃樹,并注冊了冠豐家庭農場,土地流轉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201戶。農場用工高峰期雇傭務工農民100人左右,平時長期務工20余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

  “如今,俺們都看好這個林果產業,確實能給老百姓帶來實惠。”固鎮村黨支部書記楊占軍說。

  鼓士氣!算筆賬讓老鄉明白為啥改種林果

  “劉縣長,你可來了。這幾天我還一直想給你打電話,請教一點兒種林果的事呢。”4月16日中午,劉濟偉來到城南莊鎮易家莊村的優質葡萄示范基地,準備看看村民有啥種植問題。相隔很遠,50歲的村民尹文軍就迎了上來,握住劉濟偉的雙手說。

  三年前,尹文軍從村里流轉了8畝地種植葡萄,如今每畝純收入達到8000元。說起跟劉濟偉的相識,還得從村里流轉土地時說起。“那時候,縣里開始動員村里‘征地’,準備發展林果產業。”

  “以前,咱們這里種果樹的很少。當地人不會種,也不愿意種,種玉米多省事呀!”尹文軍告訴記者,那時,劉濟偉到村里來動員大家種林果,一開始誰都不愿意,“送錢也不種”。

  “種玉米是省心,可是玉米現在賣不了好價錢不是?咱就算算你種一輩子玉米能掙多少錢吧。”為了鼓舞老鄉們種林果的熱情,劉濟偉苦口婆心,給村民算起了賬:“假如你種了四十年玉米,每畝地產出按照1000元算,咱現在還賣不出這個價格吧,那一畝地也才產出4萬元吧。咱們家里現有幾畝地,掰著手指算算就清楚了。”

  阜平縣因為地處深山區,山場面積占到87%,耕地面積僅21.9萬畝,人均0.96畝,自古就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說法。普通農家從幾分地到幾畝地不等,這樣一算,種植傳統大田作物確實賺不了多少錢。

  “種林果就不一樣了。咱縣里現在有相應的規劃,有政策扶持。只要大家好好干,每畝產出至少是種玉米的幾倍吧。”劉濟偉說的這番話,讓村民們炸了鍋:“那么劉縣長,俺們種林果有啥好辦法”“種林果咱縣里有啥好政策嗎”……

  為了給老鄉們答疑解惑,劉濟偉的林果產業動員會有時候一開就是一天。從林果產業的發展優勢,到具體種植技術問題,面對老鄉的提問,劉濟偉一一作答。

  剛來到阜平時,為了摸清當地的發展情況,劉濟偉深入各鄉鎮各村的生產一線,和農民交流,回縣里查閱資料,分析并撰寫林果市場的發展報告。這讓當地的干部很受感動:“這么拼的掛職干部真的很少見。”老鄉們說:“他哪里像個縣領導呀!一天天在我們村頭打轉,穿的也跟我們農民沒啥區別,最多就是個技術員。”

  “從村頭到村尾,最年輕的村花68(歲)。”走訪過程中,許多偏僻的山區自然村因人口凋零,只有十幾戶人家,而且都是老年人居多。“像這樣的村子也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參與到土地流轉中去,盡量讓貧困戶實現增收。”劉濟偉說。

  經過實踐探索,劉濟偉通過增寬行距,縮短株距合理密植的方法使每畝地栽培數量比過去翻了一番,既增強了透光性便于機械化作業,又增強了果品品質,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益。除了先進栽培模式的推廣,施肥、剪枝、病蟲害防治、套袋等常規技術,劉濟偉也事必躬親。劉濟偉常說:“技術服務,面對的是廣大農民群眾,只有撲下身子,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才能贏得鄉親們的理解和支持。”

  自己能到的地方就自己去,能在田間搞的培訓就不讓群眾跑到縣城來,自己能解決的事情就不勞煩別人。為了下鄉方便,劉濟偉坐電車、搭順風車,單位只要有人下鄉,他就跟著前往。到了留個農民的電話,下次再來直接聯系人家。半年的時間,他走遍了全縣13個鄉鎮200多個村子。

  “現在,我每到哪個村里,都有熟悉的老鄉,刷臉就能蹭到飯。”劉濟偉笑著說。

  經過深入調研,劉濟偉發現阜平當地生態環境、土地和水資源條件良好,并且山地冷涼、晝夜溫差大,具有發展高效林果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他向縣委縣政府積極建言,先后多次主持召開專家評審論證會,就阜平縣產業結構調整思路集思廣益。

  最終,阜平縣把發展林果業當作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明確了“以發展蘋果、晚熟桃、葡萄等為主的果樹種植,全力打造京津冀地區優質特色果品生產供應基地”的產業發展定位,并確定了集中建設西部高山蘋果種植、中北部晚熟桃樹種植、東南部葡萄種植三條林果種植產業帶的發展目標。由此,阜平縣踏上了一條發展林果經濟促脫貧產業實踐之路。

  加油干!舍小家顧大家種出五萬畝林果

  “這幾年多虧了劉縣長,是他一步步指導我們自己的林果基地。他讓我們看到了農業的魅力所在,堅定了我們做農業的信心。”阜平縣瑤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宋文朔告訴記者。

  90后的宋文朔當了兩年兵回到家鄉后,接手了家里的生意。本來對農業不“感冒”的他,在朋友的影響下,漸漸對農業有了興趣,見到劉濟偉后更是信心滿滿:“能為自己的家鄉做點有意義的事很好,尤其是能讓咱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受益。既然我們縣的林果產業政策這么好,又有劉縣長這樣的專家們為我們解決技術難題,不在這方面做點事兒太可惜了。”

  2015年,阜平縣瑤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120畝地,種上了桃樹、蘋果等林果。該公司采取與當地農民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和安置就業等方式讓農民得實惠。

  “家里4畝地都流轉出去了,每年能拿到4000元流轉收入。”王林口鎮劉家溝村68歲的徐彥龍告訴記者,隔三岔五自己就帶著二兒子來瑤池公司的林果園里打工,每個人每天能拿到80元,自家在這里干一天活兒就能拿到160元。

  要發展產業,資金問題不可避免。為了破解林果產業發展資金難題,在劉濟偉的推動下,阜平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阜平縣林果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參與林果產業發展的企業、團體和個人均可享受金融惠農政策,獲得貼息貸款;對新建果園并實行標準化管理種植的企業和個人,50畝以上規模的給予政策性補貼最高達每畝3000元,50畝以下的享受每畝1700元補貼。凡阜平范圍內的農戶、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等均可參加農業保險,縣財政予以保費補貼,對因自然災害、市場價格波動造成的成本損失,因產品質量安全造成人員傷亡和其他損失提供全方位保險保障。

  城南莊鎮優質葡萄示范基地涉及的20戶農民,全部享受到7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政策。這部分農民不但在基地里建起了標準化種植的基礎設施,而且購買了農機三輪車、旋耕犁等農機具。

  “去年,我們基地的葡萄地最高一畝賣出了1.2萬元的毛收入。”村民們告訴記者:“種林果最關鍵就是田間管護。就算是貧困戶,只要有勞動能力,種上林果,加上土地流轉的收入,脫貧不是問題。”

  隨著產業發展,劉濟偉覺得建立一支全縣林果產業技術隊伍很有必要。在他的建議下,阜平縣成立了林果特色產業專家服務組,每種果樹聘請1~3名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每天在縣內巡回指導,提供一對一的全方位技術服務,并定期組織果農進行技術培訓,提升果農果樹種植專業知識。來自山西的張新法就是專家服務組的成員之一,他與劉濟偉同住在一間出租房內。

  “這幾年,阜平的林果產業有了長足發展。不但領導干部們干勁足,農民種植林果的積極性更是前所未有的高漲。每個種植戶都基本上掌握了一門林果種植技術。”張新法告訴記者:“生活中的劉縣長也不像個領導。平時工作中,我們經常一塊給農民講課。閑暇之余,劉縣長會帶上我們幾個技術員,圍著附近的山間小路遛彎兒。”

  五年的時間里,把“掛職”當“任職”,把“異鄉”當“故鄉”,劉濟偉全身心地投入到阜平脫貧致富的事業中,大部分時間都給了當地果農,留給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2015年11月,正值阜平縣果樹秋冬季栽植的關鍵時期。一天,劉濟偉正在指導果農種植果樹,突然接到電話,妻子胳膊摔傷骨折需要手術,要他趕緊回去。面對工作和家庭的兩難選擇,劉濟偉充滿歉意地給妻子打電話:“我實在離不開,你先住院,我安排妥當了就回去。”他的舉動令現場的果農和工作人員深受感動。劉濟偉抓緊時間安排好工作后才回到了鄭州老家,等妻子做完手術拆線后,就立刻帶著她踏上了返回阜平的列車。就這樣,劉濟偉白天下鄉指導,晚上照顧妻子,直到妻子痊愈。

  五年的時間里,劉濟偉走遍了阜平的山山水水,每處果園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劉縣長,果樹是不是該剪枝了”“劉縣長,俺家的果樹是不是得了病蟲害,你能過來看下嗎”……像這樣的電話,劉濟偉一天能接到很多。不論白天黑夜,只要他接到果農的求助電話,總是想盡辦法以最快的速度趕過去。“是劉縣長讓我們從種玉米變成了種林果,從不懂林果的‘門外漢’變成現在的‘土專家’,讓俺們農民有了脫貧致富的底氣。”當地的林果種植戶打心眼里感激這位來此掛職的副縣長。

  據統計,2018年阜平縣共栽植蘋果、晚熟桃等高效林果2.2萬畝,全縣綠色高效林果發展到5.6萬畝,覆蓋13個鄉鎮112個行政村1萬余戶,其中貧困戶3600戶,戶均年增收2000元。

  “全縣從2016年大面積種植林果,到2017年掛果,本以為2018年會進入第一個豐果期,但是卻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倒春寒,這讓部分林果受到了影響。”在別人看來,阜平縣的林果產業扶貧成效顯著,但劉濟偉卻不滿意。“今年最有可能出現倒春寒的季節已經過去,目前來看林果前景應該不錯。今年秋天如果能有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豐收,這對于進一步提振果農的信心太重要了。”

  “希望你們媒體少報道我,多幫我們阜平的林果做做宣傳,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林果,幫我們阜平的果農多開拓市場。”劉濟偉說。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