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四川崇州“農業共營制”破解現代農業發展難題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郭曉鳴 高杰 曾旭暉 字號:【

  自2010年創新性地實施了以“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為基本構架的“農業共營制”以來,崇州市實現了農業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的全面提升和協調發展,有效破解了現代農業發展中普遍存在的五大挑戰性難題。

  四川省崇州市“農業共營制”作為在全國范圍產生了廣泛影響的重要制度創新,不僅探索了在不改變農戶家庭經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路徑,而且全面實現了對農業經營體系的提升性重構。2015年12月原農業部辦公廳即在《關于印發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典型經驗的通知》中以7個重點成功案例之一向全國推廣。從總體上看,崇州市“農業共營制”以經營組織模式創新實現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民權益保護、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等多重政策目標,有效破解了當前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面臨的五大挑戰性難題,對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制度借鑒價值。

  “農業共營制”破解發展難題

  自2010年創新性地實施了以“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為基本構架的“農業共營制”以來,崇州市實現了農業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的全面提升和協調發展,有效破解了現代農業發展中普遍存在的五大挑戰性難題:

  一是構筑了以“三大體系”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發展總體架構,破解了農業“無人種地、無人經營、無人服務”的難題。“農業共營制”高度契合中央所提出的“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目標要求:推進土地股份合作經營,形成了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業規模化生產體系;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服務體系,培養了一支成熟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和職業農民隊伍;推進農業服務社會化,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多元合作方式,構建農業科技、品牌、金融和社會化相結合的農業綜合服務體系。隨著“農業共營制”的推進,崇州市土地規模化經營面積所占比重超過70%,勞均農林牧漁增加值從2010年的14704元增加到35000元以上,全市職業經理人超過2000人,農業標準化服務覆蓋率達到92%,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10年的59.8%大幅提高到90%。

  二是探索了基本經營制度與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有機銜接的現實路徑,破解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難以相融的難題。“農業共營制”在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的前提下,盤活了分散且固化的土地經營權,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生產方式的結合奠定了組織基礎,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實現了農業的集約化和現代化。在“農業共營制”體系下,承包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穩定農戶承包權、保留農戶生產決策權的同時,為現代管理、技術等要素的集聚提供了平臺載體。更為重要的是,“農業共營制”實現了在堅持農戶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通過將分散的農戶以股份合作方式聯結起來,競聘懂技術、善經營的職業經理人負責合作社經營管理,實現了土地要素集聚基礎上的“企業家才能”注入;通過構建社會化服務市場體系,解決了規模經營中社會化服務不到位的掣肘,保障了合作社從播種到收割、烘干、貯藏、運輸全程經營的集約化和專業化。以“農業共營制”為依托,崇州市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46個,入社面積31.6萬畝、入社農戶9.2萬戶,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比重超過80%,入社農戶家庭總收入超過54000元,顯著高于非入社戶均49232元的收入水平。

  三是建立了以較低成本實現生產要素集聚的組織載體,破解了農業規模經營交易成本較高的難題。隨著農村土地產權的清晰和外來業主的持續進入,在“稟賦效應”作用下,農村土地流轉價格逐年增加。由于農業經營具有特殊性,盈利空間相對較小,土地流轉價格的持續增加不僅直接提升了新型經營主體的經營成本,帶來土地規模經營進展遲緩、非農化和非糧化趨勢不斷加劇等嚴重后果,而且也加重了農業經營的短期化傾向,增大了土地流轉的風險。近年來,“業主跑路”現象時有發生,直接損害了農民利益。針對此種現實,“農業共營制”提供了一條低成本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路徑。土地合作社以股權契約實現農戶間的長期合作,從而實現了土地經營權的集中使用,大幅度減少了前期支付的土地流轉費用和農業生產資料投入成本;通過聘請職業經理人,以合作社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要素契約替代農戶與業主之間的商品契約,并通過設計分成薪酬方式弱化代理問題并賦予職業經理人較強激勵,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發揮專業性人力資本的作用。在“農業共營制”組織內部,農戶與合作社之間契約關系的穩定性遠高于農戶與其他業主間形成的土地租賃等契約形式,農業經營預期的穩定性也增強了經營主體進行長期投資的意愿。正因如此,實施“農業共營制”以來,崇州市農業土地經營的穩定性顯著提高,全市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得到全面改善。

  四是展現了以分工演化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邏輯線索,破解了農業產業鏈發展不平衡的難題。“農業共營制”從土地股份合作社到組建服務超市的實踐同時也是分工演化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現實路徑。崇州市首先通過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以達到土地低成本適度集中的目的,隨后引入在農業生產領域擁有更高人力資本的職業經理人專門從事農業經營活動,以此獲得更好的經營管理效果,并開展交易方式創新,帶動農機、科技、金融以及品牌等社會化服務發展,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農業服務超市,在提供一站式農業服務外,為進入超市的農業服務的聲譽背書,降低交易達成的成本。在“農業共營制”的帶動下,崇州農產品加工、銷售、農業技術服務等環節迅速發展,建立了“土而奇”公用電商平臺,培育“崇耕”區域品牌、“稻蝦藕遇·天府好米”等企業品牌,農村電商實現上線銷售農產品20多個,成為中華供銷總社全國電子商務示范縣。全市“三品”認證的農產品產量已占全部食用農產品產量的79.4%,遠超國家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設定的50%目標值。

  五是形成了實現鄉風文明建設和鄉村治理優化的微觀基礎,破解了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不足的難題。崇州“農業共營制”的制度創新成效不僅體現在鄉村產業發展之中,還延伸至鄉村文化和治理領域。“農業共營制”使廣大農戶重新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克服了家庭分散經營造成的鄉土互助傳統和基層治理弱化問題,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后,農戶之間形成了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在合作社經營過程中,農戶通過股東大會建立了民主協商、合作共贏的關系,這種關系延伸至合作社之外的鄉村日常生活和村莊治理中,強化了農戶之間合作互助的傳統。同時,土地集中規模經營減少了小農戶分散經營過程中經常產生的因灌溉設施使用、田埂邊界不清等造成的矛盾糾紛,鄰里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鄉風文明得到顯著提升。此外,“農業共營制”對職業經理人在職業技能、管理才能方面的培訓與鍛煉,促成其不僅成為農業經營專家,不少人還因表現優異被推選或是晉升為鄉鎮干部,在帶領農民致富同時,為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撐。

  “農業共營制”績效需提升

  雖然崇州市的“農業共營制”顯現了良好的經濟和制度績效,為我國小農戶有機融入現代農業提供了重要的可復制路徑,已經成為農業農村部在全國重點推廣的農業經營創新模式。但是,隨著農業生產經營環境的變化和組織自身的發展,“農業共營制”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組織演進動力有所減弱、多邊契約關系不夠穩定、合作收益趨于遞減等值得重視的新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政策創新加以修正和完善,使“農業共營制”成為四川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改革的一張亮麗名片,能夠進一步發揮農戶與新型經營組織“共建共享”和“共營共贏”的制度價值,在全國范圍發揮更大的推廣應用作用。

  第一,構建與“農業共營制”特征相符合的精準支持政策。一是深化財政支農資金的資產股權量化改革,強化對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資產性支持,引導和鼓勵其以多種形式承接財政支農項目建設和管理。二是瞄準“農業共營制”組織關鍵環節投入財政資金,推動金融保險體系同步發育,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和提高保險水平,創新互助合作保險模式。三是調整補貼投入環節,從按照流轉土地面積、種植面積進行前端補貼向按照長期投資、產出和銷售水平進行中后端補貼轉變,以提高產量和質量為導向投入補貼資金。

  第二,引導“農業共營制”組織進一步規范治理結構。一是出臺標準化的“農業共營制”內部組織管理制度,剝離合作社非經濟職能以簡化職業經理人決策過程。幫助各合作組織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明確股東權責,建立規范的財務制度。二是構建完善的職業經理人激勵機制,在加強政策性引導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激勵作用。構建規范的經理人市場,以規范的市場信譽代替鄉土人情作為選擇職業經理人并確定薪酬的標準,更充分地發揮市場在配置職業經理人人力資源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合理調整農戶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增強對職業經理人經營行為的激勵。鼓勵職業經理人主動拓展經營空間,在穩定現有種糧規模和產量基礎上,通過延伸產后流通環節和加工環節提高產品價值,建立真正屬于合作社的農產品品牌。同時對獲得執業證書并上崗的職業經理人在購買農業保險方面給予補貼。以持證后參與農業經營管理時間為標準,對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進行梯度繳費補貼。另一方面,進一步明確農戶與職業經理人間對等的權責關系。加強對農戶的教育引導,明確“農業共營制”與簡單租地經營的區別,特別要轉變農戶“共贏不共虧”的固化認知,形成“風險共擔”的責任意識,強化農戶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穩定的利益聯結,真正建立互利共享的利益共同體和風險共同體。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