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俠,這么晚才回來啊,這么辛苦今年收成應該不錯吧?”“比去年好點,趕不上你啊。”路過安徽省太和縣大廟集鎮和諧村,筆者正好聽到扛著鋤頭剛從地里除草回來的李彩俠路過王素玉家時倆人的對話。
李彩俠和王素玉兩戶都是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彩俠今年60歲,丈夫患有精神殘疾,自己無技術;王素玉今年78歲,老伴患有慢性病。村委會分別為他們申辦了低保,但僅靠低保收入并未改變他們的貧困面貌。為了幫助兩戶盡快脫貧,村“兩委”及時召開會議研究解決辦法,安排李彩俠和王素玉在本村中藥材產業園務工,同時讓他們入股村產業園種植中藥材。通過幫扶,李彩俠在產業園中每天干些除草農活就能有50元收入,一年可以干120天,全年在園區內務工就能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土地入股分紅、產業扶貧補貼等每年收入能達到七八千元。
“現在的生活好多了,平時的低保金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在園區務工收入用來改善生活。”說起收入,李彩俠露出微笑。和李彩俠一樣,王素玉家每年也多了七八千元的收入。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產業發展助增收,以園區帶動保增收,始終是大廟集鎮黨委、政府最關心最用心的大事。該鎮位于黃淮平原腹地,太和縣西北部,轄10個村委會,總人口5.34萬人,耕地面積5.43萬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該鎮探索出“產業園+”扶貧模式,引導貧困戶入園種植、入股參與、園內經營、園內務工等方式,讓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目前,全鎮已建成5000多畝中藥材示范產業園、500多畝艾草種植產業園、300多畝車厘子經果產業園和120畝的葫蘆生態產業園等多個特色產業基地。
當筆者走進該鎮和諧村扶貧產業園時,200畝的白術長勢良好、豐收在即,產業園以資金入股的方式帶動本村貧困戶20戶,入股白術種植40畝,每畝增收800余元;在見寺村已建成的500畝艾草種植基地,其中大戶集中連片種植300畝,貧困戶分散種植200畝,由大戶統一提供種苗和田間管理指導,并以每公斤比非貧困戶高出一元的價格進行回收。大戶通過建設烘干廠房,對艾葉進行初加工,提升產業附加值,帶動100余戶貧困戶每戶增收4000元以上。
大廟集鎮烙畫葫蘆最早起始于20世紀30年代,而今藝術葫蘆制作工藝得到了空前提高,價格也從幾元到幾萬元不等。2014年,龍臺葫蘆被安徽省列入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特色產業龍臺葫蘆該村建成120畝的葫蘆產業園,通過實行貧困戶“保底收益+溢價”的模式,成功帶動23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為進一步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引導貧困戶自主生產、自主經營,讓貧困戶通過技術和自食其力的勞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和返貧問題,該鎮鎮政府與輝軍種植專業合作社協商,從中藥材產業園中給貧困戶轉租400畝土地,讓貧困戶自己出錢、跟著學、跟著種,構建輝軍種植專業合作社產業園中的扶貧園,打造出“園中園”扶貧新模式。
“以扶貧產業園為平臺,做給貧困戶看,帶著貧困戶干,為貧困戶提供同樣的技術指導和種苗服務,讓貧困戶自己種植,種得好的收成好收入自然就增加了,從而不斷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大廟集鎮黨委書記李永軍告訴筆者,“今年該園區預計能帶動199戶貧困戶戶均收入1700元以上,真正實現‘貧困戶、合作社、園區’三者的有機統一。”
“扶貧重在扶志、扶智,目前我們的脫貧攻堅工作重心在扶志,產業扶貧是我們扶志的重要體現,只有增強貧困戶主動發展的能力,最大限度的發揮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消除貧困,共同發展。”該鎮人大主席李建英如是說。2018年該鎮特色種養業扶貧覆蓋1561戶,覆蓋率為87.68%,特色種養業補貼資金248萬余元,其中園區帶動1270余戶。
(作者單位:安徽省太和縣政府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