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走深走實“兩化路” 譜寫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篇章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重慶市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委主任 路偉 字號:【

  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市緊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抓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扎實走好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兩化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培育壯大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努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兩者有機統一。

  深度調結構,奮力寫好特色化這篇大文章。將“兩區”劃定作為優化區域布局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來抓,高質量完成750萬畝水稻生產功能區劃定。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夯實糧食產能、優化糧油結構基礎上,念好“山字經”、做足“水文章”,大力培育柑橘、榨菜、檸檬等山地特色高效產業,2018年新增159萬畝、總面積達2000萬畝。以20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主要平臺,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開發推出10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促進產加銷、農文旅、產城景深度融合,2018年鄉村旅游綜合收入達到677億元、同比增長32.7%。

  強力樹品牌,引領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著力優化品種,整合“產學研推”資源,構建9個特色產業技術創新鏈,重點推廣100個優質良種、100項適用技術,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5%。著力提升品質,新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88項、累計達366項,建成標準化示范區202個,創建“三園兩場”679個,示范面積155萬畝;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成全程追溯點2907個,主要農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著力做靚品牌,整體打造“巴味渝珍”區域公用品牌,匯聚32個區縣832個企業品牌、1786款產品,整合做強巫山脆李、奉節臍橙、涪陵龍眼等特色品牌,有效期內市級名牌農產品達到437個、“三品一標”達到4783個。

  積極轉方式,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子。推進投入品“減量”,在7個區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由點及面推進高毒農藥禁止使用,化肥農藥使用量比上年分別減少4700噸、80噸,利用率分別提高到38.5%、38.8%。推進養殖業“治污”,累計關閉搬遷禁養區養殖場(戶)2456家,治理適養區畜禽糞污420萬頭生豬當量。扎實推進廢棄物“轉化”,在7個區縣全域推進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5個區縣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累計建成大中小型養殖場沼氣設施4300余處,資源化利用率達73%。推進種養業“循環”,在6個區縣實施生態農業創新試點,發展畜沼果(菜)等生態循環農業,建成種養循環養殖場2.5萬個。

  突出強科技,推動“智慧樹”在農業領域落地生根。在管理端重點推進大數據平臺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構建農業大數據資源庫,分十大類歸集數據6500萬條,建設“渝益農”信息服務體系,建成益農信息社3572個,配備信息員7200名。在生產端重點提升現代農業裝備和推進物聯網技術應用,開展土地宜機化整治15萬畝,建成智能農業示范基地30個,推廣馬鈴薯晚疫病物聯網預警100萬畝、柑橘自動灌溉系統150萬畝。在銷售端重點發展農產品電商,實施“十大品牌農產品上京東行動”,培育涉農電商企業近300家、網商2.5萬余戶,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80億元、增長80%。

  著力建機制,依靠改革盤活資源注入動能。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完善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成2141個村、16341個組量化確權。開展農村“三變”改革試點,38個試點村入股耕地3.78萬畝、盤活閑置農房535套,引入培育主體476個,撬動社會資本5.2億元,7萬多農民成為股東,新增就業崗位8000余個。壯大村集體經濟,探索產業帶動型、資源開發型、服務創收型、租賃經營型、項目拉動型等發展路徑,全市有經營收入的村增加到4467個,“空殼村”比重下降到50%以下。

  聚力抓重點,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狠抓落實。2019年,重慶將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促改革,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穩定糧食產能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柑橘、榨菜、檸檬等山地特色高效產業。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做強精深加工業,促進農文旅、產加銷緊密融合。加強品種品牌品質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推動更多綠色優質農產品走出去。注重貧困區縣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貧困農戶穩定增收;抓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支持每個區縣建設1個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堅持以市場的辦法聚集資源,以此促進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突出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村莊規劃6項重點任務;抓農業農村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突出抓好深化農村“三變”改革試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社”融合試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機制創新;抓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補短板。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統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宜機化地塊整治。會同相關部門,扎實抓好鄉村規劃、鄉村治理、基層組織建設等工作,全方位推進鄉村振興。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