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福建森林覆蓋率66.80%,已連續40年位列全國第一。這是幾代福建人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艱苦奮斗的驕人成績。歷屆福建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福建的森林覆蓋率66.8%,連續多年蟬聯全國第一,被譽為全國最綠的省份。這份成績,是福建務林人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一場生動實踐。福建林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森林生態安全的“四個著力”和對福建林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續加大造林綠化美化和森林經營力度,不斷提高森林數量與質量,積極穩步推進生態省建設。
福建林業系統在堅守八閩綠色生態本底,打造生態環境“高顏值”的同時,持續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推動林業產業升級,努力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為“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站位新時代,福建務林人腳步不停。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福建林業系統主動融入新福建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三個大局,全力推進深化改革、綠化美化、資源保護、產業升級等四項重點工作,進一步把森林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努力開拓綠色惠民實現路徑,著力打造林業生態高顏值、林業產業高質量、林區群眾高福祉的新時代“三高林業”。
深化改革
激活林業發展內生動力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福建,是南方重點集體林區,林地是農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是農民增收的潛力所在。產權歸屬清不清晰,經營主體明不明確,處置機制靈不靈活,分配制度合不合理,都影響著農民耕山育林的積極性。
多年來,福建積極探索、接力奮斗,堅持不懈地推進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全國林改不斷提供新鮮經驗,成為全國林改的標桿。
2014年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4份推進林改的指導文件,為深化林改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目前,福建正大力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積極引導社會資金與林農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實現林業規模經營。據悉,全省已建設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股份)林場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5200多家。
林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撐。為了解決林業經營周期長,林農林企資金短缺的問題,福建全面推廣林權抵押貸款和“福林貸”“惠林卡”等普惠林農的金融產品,全省林權抵押貸款余額近95億元,順昌縣探索創建“森林生態銀行”,用方便快捷的“一鍵理財”模式,打開了資源變資本的通道;全省森林綜合保險投保率超過80%,推動成立林權收儲機構47家,有效化解金融機構的后顧之憂。
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限伐政策出臺后,為了同時保障林農利益和生態效益,福建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對現有重點生態區位限制采伐的商品林采取贖買、補償、收儲、置換、租賃、入股和改造提升等多種形式,破解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的矛盾,實現“社會得綠、林農得利”。2016年以來,全省完成改革試點面積27.2萬畝。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永遠在路上。日前,福建省國有林場改革省級驗收正式完成。國家最新情況通報表明,福建的改革完成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等指標均為100%,改革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經過三年多的攻堅克難,國有林場數量從改革前的235個整合到129個,精簡率達到45%;全省省屬國有林場省級財政事業經費由改革前的950萬元增加到1億元,是原來的10倍;國有林場辦社會矛盾得到解決、職工待遇保障得到提升、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2016年12月22日,林業碳匯在福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發上線。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開展,順昌等20個縣(林場)被納入試點。截至目前,全省完成林業碳匯項目申報28個,項目總面積161.7萬畝,碳匯量446.7萬噸,其中已成交141.19萬噸,成交額2074.44萬元。
綠化美化
打造生態環境“高顏值”
近年來,福建認真落實“三個必造”,在確保采伐跡地、火燒跡地、林業有害生物除治跡地及時造林更新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房前屋后以及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等“四旁”地植樹造林,不斷拓展造林綠化空間,美化鄉村環境。以“調結構、提質量、增資源、增效益”為核心,加大珍貴闊葉樹種造林、森林生態景觀帶建設和林分修復改造力度,不斷優化林種樹種結構,促進形成樹種多樣、針闊混交、異齡復層的復合型林分。以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補齊加厚為重點,省政府連續3年將沿海基干林帶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積極推進退養、退建還林,開展征租地造林、互花米草除治和紅樹林建設,努力筑牢沿海綠色生態屏障,提高防風、防潮、防沙等的能力。
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全省共完成植樹造林710.6萬畝,其中完成沿海基干林帶、生物防火林帶、森林生態景觀帶和重點生態區位林分修復造林為重點的“三帶一區”建設242.1萬畝,村鎮綠化21.3萬畝,鄉村生態景觀林2.4萬畝。
在加大造林綠化力度的同時,突出強化森林科學經營。福建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大力實施森林經營工程,加快推進重點水土流失區封山育林、中幼林和新造未成林地撫育等,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2014年以來,全省共完成森林撫育1297.7萬畝、封山育林1052.9萬畝。截至目前,全省已成功創建廈門、漳州、龍巖、泉州、福州、三明、莆田等7個“國家森林城市”和62個省級森林城市(縣城)。
擊鼓催征,福建的綠色事業依然在繼續。全力實施“三個百千”綠化美化工程,至2022年,“百城千村”綠化美化宜居工程,將建設森林城市(含城鎮)100個,打造森林村莊1000個;“百園千道”生態產品共享工程,通過“一場一景,一場一步道”,將提升改造100個森林公園,修建1000公里森林步道;“百區千帶”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將建成珍貴樹種造林示范區100個、100萬畝以上,建設沿江、沿路、沿海、環城“三沿一環”森林質量提升景觀帶1000公里、15萬畝以上。為市民提供休閑、旅游、康養的新去處,讓民眾更好地共享林業生態建設成果,提高綠色獲得感、幸福感。
資源保護
堅守八閩綠色生態本底
打造生態環境“高顏值”,既要植綠創造增量,更要護綠堅守生態底線。保護生態資源,福建不遺余力。
2014年以來,福建相繼出臺《福建省濕地保護條例》《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福建省生態公益林條例》《福建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條例》等6部地方性法規和《福建省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等4部政府規章,并通過豐富的普法教育活動,讓林業法治理念入腦入心。
森林資源保護機制體系不斷健全。通過建立健全森林資源保護目標責任制,將福建省‘十三五’期間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林地保有量等3項約束性指標分解下達各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考核結果作為績效評價、流域生態補償、財政生態轉移支付等的重要依據。為有效解決全省經濟建設用林需求大、林地指標不足和保持林地保有量的矛盾,還于2014年在全國率先開展林地占補平衡試點工作。這項試點工作既充分滿足了經濟建設對林地的剛性需求,又實現林地資源占補平衡,同時加強了森林資源保護,走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雙贏”的路子,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截至2018年底,全省各占補平衡試點單位已確認補充林地面積24.56萬畝。
保護森林生態資源,重點生態區位是關鍵。近年來,福建天然林的質量、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功能持續提高。同時,福建還大力推進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海洋公園等重要自然保護地監管能力建設,提升資源監管信息化水平,實現林業“一張圖”、資源“一套數”、管理“一體化”。
林業有害生物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過去5年,全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面積達1442.91萬畝,無公害防治率達99.04%,成災率年均控制在1‰以下。2014年以來,福建共拔除松材線蟲病疫區7個,消除疫情面積33.02萬畝,疫情發生面積由22.68萬畝下降到2018年底的10.92萬畝。
森林防火成效日益顯著。福建實行森林防火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將森林防火工作列入政府的績效考評。2014至2018年,全省森林火災發生率較2009至2013年下降了69.2%,森林火災受害率下降了82.6%。
森林資源保護,有力維護了生物多樣性。目前,福建木本植物和脊椎動物種類均占全國三分之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特別是以“世界生物之窗”聞名于世的“雙世遺”武夷山,擁有世界同緯度帶最典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
產業升級
開拓綠色惠民實現路徑
剛剛過去的2018年,對于59歲的武平縣城廂鎮云礤村人邱光福來說,是個豐收年。他在村里開辦的“森林人家”,全年純收入近20萬元。
云礤村曾是全縣最窮的山村之一,被稱為“山高林密多光棍,有女不嫁云礤村”。但如今,這個位于武平最高峰梁野山南麓的小村莊,密集分布著32個森林人家,從業人員近350人,變成了遠近聞名富裕村。
早在2006年,福建林業部門提出在山水俱佳處培育森林人家新業態的設想,并配套了品牌打造、標準制定、資金支持、龍頭帶動等培育扶持政策。很快,森林人家成長為八閩森林旅游的當家產品。目前,全省森林人家數量已突破600家。
隨著林改的持續深化,林業經營機制進一步放活,福建省林業產業快速發展,廣大林農在經營用材林的同時,大力發展油茶、花卉苗木、竹業、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民生產業,促進了創業致富奔小康。2018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預計達5904億元,比2013年增長63.5%。
經過多年發展,福建林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方面,林業產業不斷從一產向二三產轉移,第三產業比重增長顯著,第二產業持續穩定;另一方面,產業規模效益明顯,產業競爭力有所增強。其中,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三大產業,已成為福建林業三大增長極。2017年,全省林竹產業總產值達3334億元,其中竹產業產值達606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全省花卉種植面積達128.11萬畝,全產業鏈總產值達642.5億元;重點開發森林游憩、休閑、探險、體驗、康養等森林旅游產品,全省森林旅游人數達6205萬人次。
通過大力實施科技興林,為現代林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2012年以來,共實施省級以上林業科技項目433項,發布46項省地方林業標準,走出了一條科技興林的新路子。還將建設一批技術含量更高、質量一流的良種選育、大徑材培育、木竹加工利用、花卉等科技示范基地,在林下經濟、森林質量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種苗產業化、無人機應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
為做大做強林業產業,福建提出了實施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三個千億”產業升級行動——到2020年,三大產業年產值分別達4000億元、1000億元、1500億元以上。
福建將繼續推進林業產業升級,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開發林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林業產業聚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