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生18歲到南繁育種基地打工積累經驗,35歲返鄉領辦合作社,帶動周邊200余戶農民戶均增收超過2.3萬元,吸納100余名貧困人口就近務工……
25年前,年僅18歲的張新生離開老家河南潢川縣付店鎮駱店村,來到南繁育種基地,給農業專家當學徒,挑農家肥、打植保藥,干遍了基地的農活,成為種莊稼的好把式。在海南,憑著對農業的熱愛和刻苦的學習,他不僅學會了科學種植技術,還掌握了現代經營管理模式,逐漸成長為遠近聞名的農業“土專家”。
張新生懷著對家鄉父老的感情,2010年初返鄉創業,他帶領本村村民成立了“潢川縣金塔紅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種植瓜果蔬菜和糧油作物,走上了依靠科技共同致富的道路。
因為產業帶動效果突出,他先后獲得全國杰出農村實用人才、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全國十佳農民等榮譽稱號。
“獲得的榮譽多了,肩上的責任也更重了,一人富了不算富,我還得努力帶動更多的人一起來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皮膚黝黑、身板硬朗的張新生說起獲得“全國十佳農民”這份榮譽有感而發。
返鄉創業成為“新農民”
“那時候,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在外面打工跟著師傅學習維修電視、摩托車是朝陽專業,可我卻偏偏對農業感興趣。”張新生說,在海南期間他幾乎走遍了所有的縣市,種遍了每個縣市的土地。
即使多年在外,故鄉一直都是張新生魂牽夢繞的家園。看到依然貧窮的家鄉,張新生決定用自己學到的農業知識和管理經驗,帶著村民一起改變家鄉的面貌!為此,他不惜放棄在海南優厚的待遇,決心回鄉創業!
“讓人痛心和惋惜的是,家鄉還是堅守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大多數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兒童,造成大量的肥沃土地閑置。”張新生感慨。
看到家鄉撂荒的耕地,張新生萌生了創辦農民合作社發展規模種植的想法。在當地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他成立潢川縣金塔紅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創業。
駱店村地處小寨河東沿岸,土地屬沙質土壤,適合搞農作物種植,特別適宜種植瓜果、蔬菜。合作社確定了以瓜果、蔬菜種植,糧、油種植為主,互助合作發展畜牧養殖和水產品養殖為輔。
合作社不斷加速土地流轉,擴大經營規模,示范帶動作用日益凸顯。2018年,合作社實現質的飛躍,經營收入突破1500萬元,純利潤近300萬元,帶動200戶農民年增加收入2.3萬元,吸納100余名貧困人口就近務工。
為了提升自身素質,張新生沒有因循守舊,而是不斷地學習政策法規和業務知識,及時掌握惠農政策。近年來,他先后參加了河南省陽光工程農業創業培訓、農業農村部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組織的農業技術指導員培訓等多個專業培訓,為下一步擴大種植規模,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做足準備。
培育科技帶頭人
經過多年發展,合作社從成立之初流轉承包土地420畝、各類農機裝備10余臺(套),逐步發展到現在的土地4000多畝、農機裝備60余臺(套),員工從當初的20余人發展到今天的50多人。
“圍繞‘依靠科技、做強、做精,打造高效的生態農業’的經營理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滾動中發展,在探索中壯大。”張新生說。
2015年,合作社被認定為河南省級示范社,2016年被評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2018年被評為“全國糧安之星”。
為提升為民服務的能力,張新生利用農業農村部益農信息社和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開展農資購買、農產品銷售、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等服務。2018年為社員及附近農民購買化肥600噸、農膜50噸、各類農藥1200件,購買生產生活用品2400件(套);銷售蔬菜、瓜果等農產品1400噸。直接為農民增加收入1200萬元,得到廣大社員及農民熱烈歡迎。
自合作社成立以來,張新生以科技推動生產發展,讓物理防治病蟲、測土配方施肥、生物秸稈反應堆肥技術得到普及利用,受益群眾600余人,涌現出科技帶頭人20多人。
“讓我們培養出的科技帶頭人掌握更多的農業知識,才能輻射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戶。”張新生說,為此,合作社邀請河南省農科院權威專家,舉辦了十四期新技術新產品推廣培訓班;聘請壽光市病蟲害防治專家王仲春教授,為當地農民進行技術培訓;聘請信陽農林學院的專家作為技術顧問,對合作社生產開展技術指導。
目前,合作社生產的“駱店”牌蔬菜被評為“信陽市知名農業品牌”。同時通過完善農業標準體系,推行良好的農業操作規范,合作社建立起了覆蓋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大幅度提高了農產品質量,讓廣大消費者吃得更加放心。
2018年,合作社被認定為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信陽市農業科技園區、信陽市果蔬有機種植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合作社+貧困戶” 找準產業扶貧路子
張新生在致富的同時沒有忘記返鄉創業的初心,按照縣政府統一安排,組織開展“合作社+產業+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活動。根據合作社定點幫扶98戶貧困戶的實際情況,他采取“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思路,開展產業幫扶。
對沒有創業能力的貧困戶,招收進合作社打工,確保每人每年收入不低于1萬元;對有創業能力的貧困戶,把合作社的蔬菜大棚租賃給他們,并免費指導種植技術,搞好反季節蔬菜種植;對有養殖經驗的貧困戶,由合作社出資為他們購買種牛、種羊,并免費指導養殖技術。
為了減少貧困戶支出,讓他們有更多的收入,合作社通過“六統一”模式,規避了貧困戶的種植風險。截至目前,已低價優惠供應種苗200萬株,薄膜、肥料、農藥1000余噸,為社員減少開支300萬元。
合作社注重產業帶動,共同致富。指導有條件的農戶新建蔬菜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瓜果,大棚的利用率達到2~3季,戶均種植面積在兩畝以上,增收8000元以上。
為扎實推進科技項目的示范運用,合作社還引進河南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優質高產果蔬生產技術,在新春村建設了2070畝林果高產示范基地。
河南省農科院4位專家來合作社調研考察時評價道:“‘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找準了產業扶貧的路子!
為示范帶動合作社周邊村子早日振興,今年年初,張新生又流轉了1500畝荒地,計劃建設田園綜合體,這是一個集林果生產、生態觀光、休閑體驗、農業科普為一體的生態農業園區,將大幅提高周圍農民的收入。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