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常年產生農作物秸稈4800萬噸、畜禽糞污9500萬噸。近年來,安徽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推進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產業化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2018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78.6%,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81.1%;秸稈綜合利用率近89%,其中,肥料化利用占66.2%、基料化利用占2.1%、飼料化利用占10.8%、工業原料化利用占2.9%、能源化利用占18%。
聚焦聚力,構建政策體系。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系統謀劃推進秸稈糞污“兩利用”工作,連續多年將“兩利用”工作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將秸稈綜合利用納入民生工程。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負責同志為組長的“兩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全省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三年行動計劃、配套政策考核辦法,建立了以“雙份清單管理”為抓手(每個規模養殖企業確定一套治污模式、制定一份完成治污時間表),“四項監管制度(環境評價制度、清單管理制度、主體責任制度、考核驗收制度)為保障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推進機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有組織、有規劃、有政策、有考核”的推進“兩利用”政策體系。
專業專注,搭建發展平臺。舉辦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辦成技術集成、產品集中、要素集聚,具有安徽特色,推動產業發展,規模大、品牌響、號召力強的行業盛會,目前已連續舉辦3屆。今年6月舉辦的第三屆博覽會,現場參展企業達695家,簽約總金額280億元,其中“兩利用”裝備制造業參展企業343家,一批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全生物基聚酯材料、生物纖維、工業糖漿等化工產品和商品化制品(餐具、服飾)等秸稈“五化”利用產品以及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循環利用模式集中亮相,不僅為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提供了展示合作的平臺,還為各類主體搭建了觀摩、學習、提升的平臺,讓“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先行先試,創新利用模式。在19個縣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探索出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模式,試點縣秸稈綜合利用率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達到90%以上。圍繞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把零星的探索系統化、成功的做法經驗化,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畜種、不同規模,采取不同處理方式方法。全省初步形成三種組織模式:一是“截污建池、收運還田”,二是“一場一策、制肥還田”,三是“區域收納、集中處理”。三種組織模式分別解決了全省90%散養戶、76%規模養殖場戶、5%規模養殖場戶的養殖糞污問題;五種技術模式(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污水肥料化利用、糞污專業化能源利用、糞便墊料回用、異位發酵床)已在全省18532家規模養殖場戶推廣普及。
做精做強,推進產業發展。堅持市場化運作,促進全產業鏈發展,秸稈產業化利用已初具規模。全省發展產業化利用企業2263個,建成生物質秸稈電廠41座,裝機規模117萬千瓦。初步形成以司爾特肥業公司、綠福公司為代表的肥料化產業;以秋實草業、現代牧業為代表的飼料化產業:以中國宣紙集田、中信格義、淮宿建材為代表的原料化產業;以蚌埠萊姆佳、定遠眾興菌業為代表的基料化產業;以中聯重工、合肥德博為代表的秸稈利用裝備制造產業;以休寧縣菊花秸稈、岳西縣茭白秸稈為代表的秸稈特色產業。圍繞畜禽龔污收儲、發電、制氣制肥產業鏈,新建和改擴建各類項目3571個,引進培育專業化第三方處理利用企業100多家,年產有機肥200多萬噸、沼氣1億立方米,發電2000多萬千瓦時。建成阜南、太和、譙城、懷遠等一批秸稈糞污綜合利用產業園,做到產業聚集、鏈條延長、綜合效益提升。
扶大扶優,強化激勵支持。整合各類項目資金集中投入,設立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專項資金和秸稈產業化利用、秸稈發電獎補資金,3年來省級以上財政共投入資金33億元。出臺用電、用地、金融、稅收、交通等優惠政策,形成政策疊加效應。國網安微電力公司對精稈發電項目實行優先配套并網工程安排配套送出線路投資3.85億元,新建線路350公里。安徽省將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項目為抓手、以展會為平臺、以企業為龍頭,進一步探索秸稈糞污“兩利用”有效實現路徑,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