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我要健康地生活,用實際行動回報黨。”——記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離休職工田伯英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6月26日,有著78年黨齡的老黨員田伯英同志自愿向黨組織交納了1萬元黨費,這是她自去年6月一次性交納1萬元黨費后,第二次向黨組織交納大額黨費。她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的黨齡有78年,在建黨98周年之際,我向黨組織交納大額黨費,表達我的一片心意。”

  在黨的98歲生日之際,中棉所黨委再一次收到88歲離休黨員田伯英同志交納的1萬元特殊黨費,去年6月她第一次上交了1萬元黨費。媒體想要采訪她時,這位深藏功名的功勛老人卻一直婉拒。在7月7日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2周年這個特殊的日子,田伯英終于在兒子的勸說下接受了采訪,為我們講述了不忘初心跟黨走的動人故事。

  那時候年紀小,就是站崗、送信、看消息樹

  田伯英1931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曲陽縣,抗戰時期屬于晉察冀根據地游擊區。1941年1月,年僅10歲的田伯英在身為黨員的父親和老師的影響下,參加了村里的兒童團,并擔任團長。“我們兒童團的主要任務就是站崗查路條,盤查可疑人員,看到敵人來了,就把消息樹放倒報信兒。當時,山頂上有敵人的炮樓,工作是很危險的”,回首崢嶸的革命歲月,田伯英依然記憶猶新,“我父親是地下交通員,我家也就成了地下交通站,來往送信的都在我家吃飯,還經常住宿過夜,床不夠就躺在擔架上睡覺。”少年時期的田伯英,圓滿完成了組織安排的各項工作。抗戰勝利后,田伯英所在的莊兒南溝村是解放區,她先后擔任村里的婦女主任和公安員,帶領婦女給部隊縫鞋幫、納鞋底,支援前線,為部隊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黨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1952年,田伯英來到位于北京的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成為一名普通的科輔工人,開啟了37年的農業科研生涯。“領導開始沒有分配固定工作,擦玻璃、打掃衛生,在地里給葡萄樹剝皮,什么活兒我都干。是黨培養了我,黨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勤奮好學的田伯英,邊工作邊在職工夜校學習,工作4年后,晉升助理技術員,正式成為一名農業科技人員。1956年秋,國家決定將農業科研機構建在糧食主產區,田伯英先是作為先遣部隊跟隨華北農科所搬遷到石家莊,1958年她又跟隨新組建的中棉所去往條件異常艱苦的安陽,“第一次來所里,坐火車問半天沒人知道棉花所,后來乘車總算到了白璧,雇了輛驢拉的轱轆馬,坐了一宿到了棉花所西場,以為真到了,下車一問才知道南場才是棉花所總部。那時從西場到南場全是棉花地,我們從田埂上又走了好幾個小時才到。”建所伊始,在人員少任務多的情況下,田伯英大展拳腳,不管是工人的活還是技術員的活,只要有需要,她都會沖上去。“我從小就是苦孩子出身,戰爭年代打游擊不容易,能有個工作都是黨給我的機會,我不能忘本”。就這樣,田伯英和來自全國各地,操著不同方言的專家們一起,蓋住房、種菜、修機械、打煤球、開糧店、辦學校,在安陽市郊扎下了根。

  秋天選種時就顧不上家了,中秋國慶都沒有休過

  棉花品種培育的過程是漫長的,也是繁瑣的、細致的。“每年秋天到地里選種時,就顧不上家了,每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都要在試驗地里過,家里的孩子們總是跟我抱怨,我也覺得很愧疚,但我們是棉花科研的國家隊,必須干好手頭的工作。”為減少田間試驗差異,田伯英每年都和工人一起下地灌水排水,有一年因患關節炎行動不便,她索性把棉花考種用的工具和材料拿回家,在一個小爐子旁按時完成了纖維測量任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田伯英先后四次赴海南島崖城基地開展南繁工作,“海南當時條件非常艱苦,要靠人力把水和肥料背到梯田上去,有一年草特別多,我們就一點兒一點兒用鋤頭鋤,沒有電,飯也要自己做”。田伯英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她總是默默做好各種“后勤工作”,只要有她在,其他人就覺得心里踏實,在她的考核評語中記錄著“工作積極肯干,認真負責,任勞任怨”。

  中棉所精神就是實干

  1989年3月,田伯英正式離休。她積極發揮余熱,關心支持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協助做好課題傳幫帶工作。“中棉所精神的核心就是實干,現在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了,但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中棉所精神不能忘,勤于實踐、勇于創新的精神不能丟。”在2015年的一次訪談會上,田伯英動情地說,“建所初期,新大學生都是與輔助工一起下地工作,包括年紀較大的技術干部。只有到試驗地親自做試驗調查,才能了解真實情況。有一年我發現單株考種的數據不對,育種材料的衣分都在百分之五六十,比實際偏高,查找原因發現是稱重時發生錯誤,最后全部返工稱量。”天道酬勤,離休后的第七年,田伯英參與培育的中棉17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年后,她參與培育的中棉19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田伯英多年嚴謹治學、潛心科研的最好回報。

  你們千萬不要宣傳我

  “你們千萬不要宣傳我!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是我一直以來的心愿,千萬不要給組織添麻煩”。70多年黨齡的老同志,淡泊名利的田伯英從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個人要求,離休時仍是中級職稱。“沒有黨,我什么都不是,黨需要我,是我的光榮,我年紀大了,別的工作完不成,但黨組織活動一定會積極參加。”如今,88歲的田伯英還會每天看新聞聯播,堅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原文和黨的方針政策,還做了非常詳細的筆記。談到未來愿望,田伯英露出孩子般的笑容:“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要健康地好好生活,以后每年都交1萬元特殊黨費,在有生之年用實際行動回報黨。”

  (農業農村部直屬機關黨委供稿)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