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區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基建資源和專業平臺優勢,積極引導國有企業以市場化機制開發鄉村生態資源,打造都市休閑型美麗鄉村,走出了一條國有企業反哺推動鄉村振興之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階段,工業和城市的反哺具有優化農村資源配置、促進農村產業結構提檔升級和農村全面發展的重大意義,契合了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也是江蘇南京江寧區探索城鄉融合、工農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江寧區作為鄉村振興的探路者,美麗鄉村建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目前已進入全域展開階段。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江寧區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基建資源和專業平臺優勢,創新構建“政府統籌、國企主導、多元參與、農民主體”的建設模式,積極引導國有企業以市場化機制開發鄉村生態資源,打造都市休閑型美麗鄉村,實現生態保護和適度利用有機統一、產業發展和富民強村協調推進、鄉土文化和現代文明相互融合、基層建設和治理創新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條國有企業反哺推動鄉村振興之路。
堅持生態優先
推動舊貌換新顏
江寧區交通集團、旅游集團在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自然環境修復保護與地方人文典故挖掘相結合,完善農村產業結構與開發特色農業相結合,企業主導經營與村民收入倍增相結合,保持原有生態與完善健全配套設施相結合的“四個結合”開發原則和建設理念,使鄉村建設充分彰顯村莊原有生態肌理、山水基底和環境優勢,凸顯江寧本地鄉土氣息、田園意境。
實施生態旅游綠道工程。按照江寧區農村道路提檔升級的工作部署,區交通建設集團于2012年起開展了江寧美麗鄉村西部片區生態旅游道路的建設,初步構建起了四通八達的鄉村道路網絡,打通鄉村振興、農民致富“最后一公里”,為農業發展、農村建設提供了堅強保障。通過4年多的建設,建成總里程約100公里的美麗鄉村循環線和45公里自行車專用道,串聯起了牛首山、銀杏湖、黃龍峴、石塘竹海等多個旅游景點以及16家驛站。2017年開始,區交通建設集團聯合新成立的旅游產業集團經過近2年的建設,建成了總里程65公里,串聯青龍湖、赤山、馬場山等多個旅游景點的美麗鄉村道路。
有效改善村莊人居環境。2013年,江寧區在認真總結前期“金花村”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開展了“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區交通集團、旅游集團在參與村莊整治過程中,尊重村莊原有的生態肌理、環境優勢和農業特色,讓原本偏僻閉塞的小村莊實現華麗轉身。比如,在黃龍峴茶文化旅游村建設中,區交通集團因地制宜開展了房屋出新、環境整治、管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了千畝茶園觀光道、茶文化風情街道、千年古官道、仙竹林蔭道及詩畫黃龍潭等景觀,挖掘了當地千年古驛道、娘娘墳、騾子墳、仙林亭、晏公廟等人文典故,建起了童趣部落、夢想茶社、茶鄉星谷、龜山十二景、鄉村民宿等主題項目,有效展示了當地獨特的人文生態,滿足了不同層次游客的休閑需求。在錢家渡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過程中,區旅游集團新建污水管網1400米,污水處理設備6個,新建3A級公共廁所3座、生態停車場3個,改善了村莊基礎設施條件,提升了村民幸福指數;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民宿接待中心、濱水民宿、枕水居、老湖熟鴨館、船菜館等經營業態,強化了村莊旅游配套和服務能力,提升了體驗功能。
堅持深挖價值
推進資源變資產
區交通集團、旅游集團充分利用國企多年經營積累的產業和市場經驗以及技術和資源優勢,創新“農業+文化+旅游+體育+互聯網”發展模式,深入挖掘拓展農業農村的多功能性和多重價值,引領發展文創經濟、康養經濟、民宿經濟、度假經濟等農旅文結合的多元化業態,打造了香草小鎮、互聯網小鎮、茶文化小鎮等一批新產業新業態集聚發展的新平臺,提升了當地美麗鄉村的豐富性和體驗性,推動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做強特色產業。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引導當地社區和村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養殖業,建立高產經濟作物種植和特種水產養殖標準,提升當地種養業的經濟附加值。比如,在黃龍峴茶文化旅游村建設中,探索與科研單位合作,挖掘了具有“江南第一針”美譽的黃龍峴牌綠茶,打造了集茶葉觀光、品鑒、展銷、消費于一體的茶文化產業;在錢家渡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過程中,依托科研院所技術指導,引進“太湖1號青蝦”“興凱湖大白魚”“黃顙魚”等特色優良養殖品種,建設池塘循環水養殖系統,完善水產養殖設施配套,發展集休閑娛樂、科研展示、規模生產為一體的特色水產基地,打造特色農業品牌,提升了農業品質和競爭力。
打造“美麗經濟”。利用“農業+互聯網”“農業+文化”“農業+旅游”等模式,打造“親農”鄉村旅游品牌,借助微信、電視、報紙等媒介,承辦和參與“黃龍峴茶文化月”“全國鄉村攝影大賽”“鄉村夜跑”“江蘇省旅游發展論壇”、國際旅游交易會、全國會獎采購商大會等重大活動和賽事,通過運作江寧區民宿促進協會、江寧區文化產業聯合會、寧臺青年創業學院等行業組織的方式,加大美麗鄉村的品牌推介和宣傳,促進農業資源向旅游資源轉變,形成了融合鄉村休閑旅游、研學體驗、體育競技等多元化業態的江寧“美麗經濟”新模式。比如,溪田田園綜合體深入挖掘當地“田園”資源,通過線下門店與線上電商相結合的銷售體系,開發了七仙傳說、定制美食、農耕文化體驗等文化創意產品和項目,推出了農事體驗、垂釣、兒童娛樂等旅游休閑項目;黃龍峴“茶文化小鎮”推出“在南京”APP,擴大了美麗鄉村宣傳的受眾面,提升了江寧區美麗鄉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堅持理性開發
守住美麗與“鄉愁”
在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區交通集團、旅游集團始終堅持保護性開發理念,按照創新與傳承統一、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的原則,在引進現代元素的同時,更多的是挖掘原生態的田園風貌;在村莊文化挖掘和品牌塑造上,集團秉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地域歷史文化理念,依托當地村莊豐富的人文底蘊,打造獨具魅力的個性名片,提升特色田園鄉村的歷史質感,為當地村民保留了彌足珍貴的“鄉愁”家園文化。
注重傳統鄉村自然基底的保護和利用。區交通集團在建設黃龍峴茶文化村過程中,堅持“少拆多整”的原則,在充分保留鄉村原始風貌基礎上,對環境進行優化、綠化、美化,彰顯生態本色,形成了富有傳統意境的田園景觀格局,留住了原生態的田園風貌,延續了鄉村和自然有機融合的空間關系;區旅游集團在建設錢家渡特色田園鄉村過程中,杜絕大拆大建,對民居采取修復出新的方式進行改造,保護鄉村原有生態結構和肌理。對房屋外立面進行出新改造,安裝污水處理設備、自來水管道、污水管道、強弱電下地等基礎設施,改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品質,讓農村真正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宜居的幸福家園。
注重村莊歷史文化和美麗“鄉愁”的挖掘傳承與表達。文化是美麗鄉村的靈魂。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集團組織隊伍對村莊原有的文化遺址進行修復、修繕,傳承鄉土文脈。比如,在溪田田園綜合體建設中,對當地溪田七仙文化傳說進行挖掘,通過創意和文化加持,將文化融入到綜合體景觀打造、休閑體驗等各領域,賦予“農業+文化”更多的內涵,傳承和發展了鄉村本土文化;在湖熟錢家渡,對湖熟紅木文化、農耕文化、古秦淮文化、水鄉文化、回民文化等進行挖掘、整理,形成一村一特色的鄉村故事,為鄉村增添一份情懷和記憶,喚醒了游客心中的鄉愁。
堅持富民為本
注重增收與增力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區交通集團、旅游集團按照“村民主體、共建共享”的原則,采取“村企合作”等模式,通過國有資本的帶動效應,搭建農民致富增收平臺,引導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各類業態的投資經營,幫助村民創業致富,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可持續發展、惠及各方的美麗鄉村“富民”之路。一是示范帶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集團通過示范引導,帶動各類企業、電商平臺、專業團隊、創客隊伍等投資和運營主體,參與村莊開發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為村民返鄉就業和自主創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比如,通過美麗鄉村建設,錢家渡景區村莊18棟房屋整租給擇城居酒店管理公司用于民宿、餐飲、會務、培訓等業態經營。二是帶動農民致富增收。在引導村民利用自家房屋開展餐飲、住宿、土特產銷售等經營服務的同時,集團還積極扶持當地社區參與景區建設、管理和運營,帶動村民就近就業創業。比如,在黃龍峴美麗鄉村建設運營過程中,集團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村民開展餐飲、住宿等經營服務。該村52戶村民中已有43戶自主經營茶樓、餐廳、客棧等特色項目,自主創業的村民比例超過80%。吸引了45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帶動了15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據不完全統計,該村創業戶平均年收入超過3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1.8萬元增加至8萬余元,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真正受益者;在錢家渡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中,旅游集團采取“企業+社區”合作模式,鼓勵支持當地及周邊村民參與開發經營。在公司政策扶持和經營指導下,目前已有7位村民返鄉創業,參與民宿、農家樂等業態經營。三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集團通過引導社區采取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對當地社區土地、山林、茶場及水域等集體資源進行聯合開發,增強了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在黃龍峴村,每年通過入股集團公司的土地可實現收益200余萬元。同時,該社區將120畝集體茶園作為試點與集團公司聯合開發運營,打造由集團、街道、村民共享的茶葉統一品牌。通過合作開發和經營以及資產增值,該村集體資產已由原來的20萬元增至2300萬元;在溪田田園綜合體,集團通過與當地社區合作聯合開發區域內山林茶場、水系等集體資源,成立1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吸收2074名農民入社,農民每年可獲得700元/畝的土地租金收入。
堅守初心與恒心
踐行責任和擔當
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定階段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認為,政府應充當反哺的主體,并且貫穿于整個反哺過程之中。但筆者認為,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不斷深化格局下,隨著反哺進程不斷發展、制度措施不斷完善,政府與市場間可能出現“主體轉換”的調節。即在反哺的初期階段,政府充當主體角色,在后期階段,政府這種主體地位會讓位給社會和企業,政府最終發揮的是規劃、導向和調節等作用。江寧交通集團、旅游集團的實踐充分詮釋了這一點,在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初期,集團公司主要把它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作為國有企業的責任與擔當來做。隨著參與進程不斷深入,集團在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協調各方中,形成了完備的反哺制度規范、框架體系、科學方式和發展路徑,有力地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形成政府統籌、國企主導的反哺體制,國有企業的先進技術、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和更多資源注入到江寧美麗鄉村開發、建設和運營全過程。將當地豐富的農村自然生態資源稟賦轉變成為經濟效益,形成環境增優、資源增值、農戶增收、企業增效的多贏局面和良性循環,美麗鄉村效應逐步顯現。一是環境持續增優。在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集團持續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著力完善以交通、景區設施、綜合配套設施、環境建設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為重點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旅游等業態發展提供有利契機。二是資源持續增值。集團充分挖掘當地自然、歷史和人文資源,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實現產業延伸和資源增值。現在的黃龍峴、錢家渡等村莊已經由過去偏僻的小村莊華麗變身為環境優美、富民效應彰顯的鄉村旅游示范村,土地、房屋等資源都在發生質的變化。截至目前,黃龍峴村共接待游客800多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5億元。三是農戶持續增收。集團通過引導和支持農民參與休閑、觀光、民俗等投資經營,搭建了農民致富增收平臺,農民和村集體加快融入新業態,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和創業。同時,通過引導扶持農民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延伸產業鏈條、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等,不斷夯實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和內生發展動力。四是企業持續增效。集團公司在參與建設過程中,通過合作開發等方式,實現了資源增加、資產增值和企業增效,對集團公司可持續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劉俊杰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費盛忠 江寧交通建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江寧旅游產業集團董事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