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讓鄉土人才“香起來”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字號:【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鄉村人才振興工作,堅持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重要位置,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將鄉土人才作為三支農村人才隊伍之一,出臺系列政策舉措,著力培育一批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土專家”“田秀才”“新農人”等鄉土人才,真正讓鄉土人才“香起來”,讓他們在鄉村振興建設的廣闊天地大顯身手、各盡其能。

  強化規劃引導,讓鄉土人才有地位。一是將鄉土人才隊伍建設納入鄉村振興總體布局。在江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見、鄉村振興十項重點工程、中長期農業農村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十三五”農村實用人才發展規劃和“十三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中,均將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列為重要內容。二是出臺鄉土人才系列扶持政策。省里相繼出臺富民增收33條、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面推進科技支農強農富農、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等政策文件,實施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等工程,加快推進知識鄉村建設,多策并舉鼓勵鄉土人才在領辦創辦新型經營主體等方面發揮作用,為全面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強化教育培訓,讓鄉土人才有技能。一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多元型、差異化、訂單式培訓,提升鄉土人才的科學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著力打通鄉土人才成長“快車道”。將鄉土人才納入職業農民培育主攻方向,每年培育20萬名新型職業農民、2.5萬名青年農場主。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萬人培訓計劃,加快培養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智慧鄉土人才。二是鼓勵涉農高校設立特色專業開展定向委培。從2013年起,通過“定點招生、定向培養、協議就業”方式,委托高校開展學歷化、專業化、職業化于一體的“訂單式”培養。財政全額補貼學費,目前已定向培養600多人。開展“定制村干”培育工程,目前已培育245人。三是積極開展“半農半讀”職業教育。大力推進農民職業培訓、農民學歷提升與學歷教育的有效銜接,聯合舉辦銜接教學班,每年“半農半讀”農民中等職業教育招生4000多人。部分市縣通過“獲證后補助”、成人彈性學歷教育等方式,鼓勵鄉土人才等參加學歷教育。

  強化示范帶動,讓鄉土人才有傳承。一是培育鄉土人才“三帶”典型。通過舉辦農業創業致富大賽,評選新型農民、創業之星、帶動之星等辦法,發揮鄉土人才在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方面的典型示范作用。每年組織開展全省職業院校農業技能大賽,選拔發現一批有前景、有潛力的鄉土后備人才。2006年以來共舉辦了六屆規模盛大的狀元技能大賽活動,對技能大賽一等獎的選手,由省政府授予“江蘇技能狀元”榮譽稱號,享受省勞動模范待遇,列入“333工程”項目培養對象,直接認定“江蘇工匠”。二是推進鄉土人才交流。先后舉辦中國江蘇現代農業科技大會、全省農業科技展示對接等活動,組織鄉土人才等參會參展、對接洽談。組織鄉土骨干人才出省出境考察學習,開闊眼界、提升能力。三是組織專家對接幫扶。在全省涉農高??蒲性核噙x480名專家教授,組建技術服務團隊,重點對接56個縣(市、區)600名農業鄉土人才,進行點對點幫扶。通過建立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站、專家大院、送科技下鄉等形式,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不斷提升鄉土人才創新創業能力。通過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農技耘APP,組織416位專家提供“全天候、保姆式”的線上農技指導與服務,及時解決鄉土人才在農業生產實際和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強化資金扶持,讓鄉土人才有保障。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省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鄉土人才等培育,支持鄉土人才創建的“一村一品一店”、合作社示范社建設電商平臺基礎設施。二是健全激勵獎勵機制。注重從生產能手、經營能人、能工巧匠、民間藝人中發現優秀鄉土人才,按一定比例進行評選并給予相應表彰,讓他們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受獎勵、社會上有地位。省里對評出的51位“逐夢田園新農人”、100名創富致富典型,進行農資裝備、貸款補貼、技術服務等方面獎勵。

  下一步,江蘇省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發展導向、需求導向、問題導向,進一步豐富完善鄉土人才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為鄉村人才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