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烏蘇里,巍巍神頂峰,著名珍寶島,極美大濕地。在黑龍江東北部完達山南麓,有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虎林市。這里猶如鑄造在烏蘇里江畔的一個精美大碗,滿滿地盛裝著銷往全國各地晶瑩剔透的大米。
據虎林市副書記韓冬云介紹,水稻是虎林市的優勢主導產業,域內水稻總面積達480萬畝,總產56億斤,占全市糧食總產的75%,而全市水稻年加工能力和烘干能力達到300萬噸,商品率達96%。作為全國產糧大縣、全國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虎林市的“三農”事業碩果已化成豐年稻花香,從農田飄進糧倉,從工廠飄到市場,最終又飄進農民的錢袋子。
作為傳統農業產業,糧食生產雖是日復一日的春種秋收,但一個產業的發展與成熟從來不是那么容易。從打造特色到變成特產,從產品優質到市場優價,從本地品牌到唱響全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跨越很多障礙。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在虎林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虎林人矢志不渝,步履不停,努力要把糧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效益為王:鴨稻模式好,銷路卻“愁壞了”農民
七月的虎林市天高地闊,稻田連片,滿目青翠。來到完達山腳下的新政村,稻田里成群戲水的鴨子叫聲響亮。稻田中央零星分布的鴨舍讓這里顯得與眾不同。
“鴨子在稻田里穿行,吃蟲吃草省了打藥,鴨糞還施了肥,所以稻米沒有農殘屬于綠色食品,口感特別好。”新政村村支書單永興介紹著鴨稻模式的好處。新政村附近,沒有任何工業企業,采用河水灌溉,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單永興生產的稻米符合綠色食品A級標準。
由于稻米品質優、口感好,售價還不錯。“我們的鴨稻米賣到上海,一斤大約賣到16元左右。”但單永興認為售價仍偏低,“這么好的品質應該能賣到20元以上。”目前,單永興種了700多畝稻,養了6000多只鴨,鴨苗和人工除草的費用成為主要成本。“剛開始也賠錢。去年一畝收了800斤稻谷,出了400斤大米,經過不斷改進,今年產量可能會好一些。但鴨子完全不掙錢。”由于鴨子穿行需要空間,且不施用農藥,鴨稻畝產大米比常規稻減少近45%。
為了發展綠色農業,單永興于2016年成立興偉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創立的阿北香1984有機水稻米成為其主打品牌。但跟著他種鴨稻的社員非常少,技術難題成為一道門檻。“養什么品種的鴨,什么時間放鴨苗、放多少只,都是有講究的。前期沒經驗就失敗了,幸虧有專家指導,還教我怎么施測土配方肥,這個影響稻米有機質含量和微量元素,決定口感。包括馴鴨等等都要慢慢摸索才能掌握技巧。”
“鴨子賣出去附加值上去了,綜合效益才能好。”單永興介紹,自己養的鴨子每只4~5斤,在哈爾濱市每斤鴨子的收購價大約為10元,但由于鴨子數量少,他本人又缺乏線上推廣能力,線下銷售渠道突破難,使得鴨子銷售成為難題。盡管他對自己稻米的品質非常有信心,今年將去上海參加國際比賽,但是鴨子賣不出去,可讓他愁壞了。
“品質好沒效益還是沒有號召力。大家伙得看到能掙錢才會跟你學、跟你干。”種植鴨稻五年的單永興感嘆,鴨稻共生是能夠提高大米品質的好模式,但推廣仍面臨難題,他希望能在政府幫助下打開市場、提高效益。
龍頭帶動:中糧訂單收購,合作社把好糧食原料質量關
與中糧米業(虎林)有限公司簽訂了3000畝水稻訂單,讓李文勝的心里踏實了許多。作為虎林市金健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虎林市文勝現代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李文勝肩負著103戶社員收入和11000畝耕地產出的重任。
除了李文勝的合作社,中糧米業還與慶豐農場和虎林市寶東鎮、虎頭鎮等場、縣簽訂種植合同,總共近12萬畝,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的農業發展。“我們年加工能力40萬噸,是目前世界上單體產能最大的大米加工廠,倉儲能力達到18萬噸,日烘干能力2100噸。”據中糧米業總經理助理楊冬宇介紹,中糧米業累計項目總投資達4.5億元,主機設備全部選用瑞士布勒公司產品,生產工藝世界領先。龍頭企業優勢明顯,除了強大的資本力量和加工倉儲能力,銷售網絡也非常發達,“一方面通過18家銷售分公司進入終端市場,另一方面供應日韓、港澳、南太、澳洲、北美、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加工企業的繁榮發展有力推動了虎林綠色水稻產業的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進一步協調發展。據虎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杜維良介紹,以中糧米業為代表,全市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35家,龍頭企業36家,為實現對水稻“吃干榨盡”,打造了水稻—大米—休閑食品、水稻—米糠—米糠油、水稻—稻殼—供熱發電等多條產業鏈。
與中糧這樣的大企業合作好處很多,但完成訂單,必須嚴把質量關。“訂單農業讓銷路有保障,大企業結款都是現錢,所以農民都很想搭上龍頭企業的順風車。”據李文勝介紹,為了達到中糧標準種出綠色水稻,除了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還要做好農田管理。“首先把好品種關,中糧訂單主要收購龍粳31號、三江6號。其次把好種植關,嚴格按照《虎林市綠色食品操作規程》,全程安裝互聯網監控設備,可視化溯源管理,逐年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第三是把好管理關,從采購到銷售,合作社嚴格執行統一管理。”李文勝組建了土地種植管理隊、農機操作隊、勞務輸出隊三支管理隊伍,有償勞作,既促進了管理規范,又實現高效益,為原糧品質提供了有力保障。
與龍頭企業合作有助于提升合作社的種植水平和組織化水平,優勢顯著,但訂單數量有限,所以李文勝并沒有一味地背靠大樹。他通過帶領社員簽訂單、闖市場、延伸產業鏈條,不斷地探索提高效益的發展方式。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2018年實現總收入1530萬元,平均每戶社員收入大約在5萬元以上,金健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虎林市優秀專業合作社和黑龍江省農民創業示范(實習)基地。
線上發力:綠都牽手阿里,“珍寶島”大米賣全國
烏蘇里江邊的珍寶島承載著國人許多的愛國情懷和懷舊情感,這讓很多初遇“珍寶島”大米的消費者心生好感。然而,作為其生產商,綠都集團雖有首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國大米加工企業50強等殊榮,這個成立于1998年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市場化、品牌化的道路上走得并不輕松。
圍繞黑龍江省和雞西市提出的“少賣水稻、多賣大米”的目標,虎林市積極研究營銷路徑和推進措施,2018年綠都集團與阿里巴巴進行合作,通過“電商+龍頭企業+農戶”模式簽約建設20萬畝“淘香甜”優質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就是“互聯網+糧食”積極實踐。據虎林市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藺國正介紹,基地要按照《阿里巴巴虎林水稻基地栽培技術規程》進行操作,這不僅能引導農戶科學種植、規范化種植,又能建立真實、有效、完整的珍寶島大米全程溯源系統。
老國企轉戰互聯網銷售,初見成效。2016年,珍寶島大米旗艦店相繼入駐天貓、京東商城、淘寶商城、融e購商城;2017年注冊企業微信服務號,開發了“珍寶島大米”微信商城。綠都集團電子商務公司副經理尚玉波介紹:“為了提高品牌定位,珍寶島大米向‘盒馬’‘大潤發’等平臺供貨,一年銷量上千噸。”
據介紹,依托黑龍江省“大米網”、供銷社電子商務平臺、京東虎林館、阿里巴巴品牌商城以及企業自建平臺,虎林市每年線上銷售大米8000噸,實現營業額6500萬元。但與此同時,虎林全市共有大米產品注冊商標142件,品牌小而多,繁而雜,市場競爭力不夠強。下一步,虎林將通過推進企業集聚、產業集群整合米業,以促進企業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一邊連接種植基地,一邊緊跟銷售市場,龍頭企業在堅持糧食產業化、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上,發揮著較大作用,而合作社、種糧大戶作為重要的生產主體,則對保證原糧質量、帶動農民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盡管虎林市的糧源優勢明顯,但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產品少、企業過度集中在上游稻米加工等問題依舊是考驗,唯有通過進一步發揮生產及加工主體的作用,持續向“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攻堅發力,才能有效解決種強銷弱、量大鏈短等問題,才有希望真正讓虎林把糧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