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廁所革命促進了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適應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但仍然任重道遠,要堅持全局把握、突出重點、強化創新、因地制宜,按農民需求確定標準,把農民作為推進主體,以為民服務衡量推進方案,用群眾眼光監督改廁成效。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在鄉村振興的戰略下,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逐漸成為廣大農民群眾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從人民主體的視角看待農村廁所革命,將為當前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啟示與借鑒。
從人民主體的視角看農村廁所革命的重要意義
廁所革命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小廁所,大民生”。如何改變“一塊木板兩塊磚,三尺圍欄圍四邊”的簡陋旱廁,建設干凈方便的衛生廁所,進而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是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所思所想所盼。“廁所改造后冬天不凍,夏天不臭,蚊子叮不著,蠅子圍不著”,課題組在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調研時群眾這樣說。農村廁所革命順應農民生活需求,成為增強老百姓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具體行動。
廁所革命是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舉措。長期以來,因不注重農村廁所問題導致糞污亂排、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時有發生,帶來巨大的衛生隱患。據新華社2015年報道,農村地區80%的傳染病是由廁所糞便污染和飲用水不衛生引起的。要把解決廁所問題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順應生態發展趨勢和綠色發展規律,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既是解決損害農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和生態問題的應有之義,也是以人民為中心促進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重要舉措。
廁所革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任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通過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在有些地區加強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些地區與污水治理、養殖糞污處理、森林綠化等相結合,系統推動解決農村行路難、如廁難、環境臟、村容村貌差、基本公共服務落后的問題。農村廁所革命形式上是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本質上是對封閉鄉村傳統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反映著社會文明和進步程度,必將為推動鄉村振興、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廁所革命是鞏固黨執政基礎的有效載體。改革開放4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各項方針政策中,農村廁所革命因解決影響農民生活最突出的因素而受到擁護,為持續鞏固工農聯盟的人民民主專政地位、持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供了有效支撐,也反映了黨的政策從頂層設計到基層治理的人民主體傾向。
從人民主體的角度看農村廁所革命的發展狀況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在農村地區開展了以管水、管糞、改水井、改廁所、改畜圈、改爐灶、改造環境為主要的“兩管五改”工作;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愛國衛生運動把廁所改造、整治環境作為重要內容進行推動;20世紀90年代,改廁工作先后納入《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廁所整治活動持續升溫。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村改廁逐漸升級。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延邊州調研時指出,隨著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也要不斷推進,要來場廁所革命,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的廁所,自此,農村廁所革命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一)農村改廁取得積極進展,農民生活質量有效提升
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2016年末,全國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廁的村子占所有調查村的53.5%。而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中,這一比例僅為20.6%。
從農戶改廁情況看,在2.3億農戶中,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的8339萬戶,占36.2%;使用水沖式非衛生廁所的721萬戶,占3.1%;使用衛生旱廁的2859萬戶,占12.4%;使用普通旱廁的10639萬戶,占46.2%;無廁所的469萬戶,占2.0%。由于統計口徑問題,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時,并未細分衛生廁所,但水沖式廁所也只有2838萬戶,僅占12.84%,旱廁、簡易廁所或無廁所占87.16%。
在農村改廁的規模大幅增加的同時,改廁的質量也相應提升。最直觀的體現是逐步強調衛生廁所,即廁屋有墻、有頂,廁內無蠅蛆、無臭,貯糞池不滲、不漏、密閉有蓋的廁所。在此基礎上,全國還在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即具備有效降低糞便中生物致病因子傳染性設施的衛生廁所。
隨著農村改廁進程的有序推進,農村改廁的成效逐漸顯現。一是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全國近一半農戶進行了衛生廁所改造,意味著在上廁所的問題上,城鄉居民生活的差距不斷縮小。二是農民生活舒適度不斷提升。過去農村露天蹲坑式的廁所設計,由于環境限制,臟亂臭等現象,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由于北方冬季寒冷、南方夏季蚊蠅肆虐等原因,給如廁帶來極為不舒服的感受。三是相關疾病發生、流行得到一定控制。自2009年以來,農村改廁納入深化醫改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實施地區的糞-口傳播疾病發病率明顯下降,其中痢疾、傷寒和甲肝發病人數分別下降35.2%、25.1%和37.3%。四是農民健康衛生意識有所提高。改廁后農民群眾飯前洗手、如廁后洗手等衛生習慣提高了20%以上,文明衛生素質明顯提升。
(二)適應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農村改廁步入快速通道
聚焦人民主體,出臺了一套政策設計。圍繞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8年1月,中辦、國辦予以印發,農村改廁成為主要任務之一。2019年3月,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細化了到2020年分三類地區的改廁具體目標。
適應人民需求,提煉了一批改廁技術。通過探索,農村改廁逐步聚焦6種類型,即三格式化糞池廁所、雙甕漏斗式廁所、糞尿分集式廁所、三聯通式沼氣廁所、雙坑交替式廁所和有完整上下水道的水沖式廁所,其中前5種類型是無害化衛生戶廁,通過糞污發酵處理實現無害化、定期清出后可作為肥料實現資源化利用,后1種類型是具有給水和排水設施的廁所,適用于城鎮化程度較高、具有完整下水道系統的地區。
突出人民作用,探索了一套改廁機制。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緊緊圍繞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加強試點示范,其中,浙江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成為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引領者和示范區,農村改廁走在了全國前列。為引領各地改廁工作,國家先后舉辦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及農村改廁技術專題培訓等活動。各地也相應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培訓。在此基礎上,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對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分地區提出的任務目標,指導各地進一步細化分類、分步推進,中央與地方互動推進農村改廁的機制初步建立。
激發人民活力,強化了一定資金支撐。為調動農戶改廁積極性,2019年,農業農村部與財政部協調落實70億元用于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與國家發改委協調落實30億元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項目,支持和引導中西部地區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廁所糞污、生活垃圾治理。各地紛紛采取補助等方式,對農戶改廁給予支持,如北京、山西、黑龍江、云南等省級財政投入超過10億元,湖南除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外,還發行政府債券50億元,以獎代補支持農村改廁。根據改廁內容、難易程度以及各地財政承受能力,各地對每戶改廁的獎補在600~4000元之間。
(三)客觀看待面臨的突出問題,農村廁所革命任重道遠
在用水影響上,干旱地區的農戶心存疑慮。我國各地資源稟賦千差萬別,在雨水充沛的南方,水沖式廁所相對易于被農民接受,但干旱和半干旱地的西北內陸地區,全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在500毫米以下,地表水量僅占全國總徑流量的8%左右,干旱缺水成為困擾農民生活、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在改廁問題上,一方面,有些農民把改廁等同于改水沖式廁所,并進而認為“喝水都有問題,哪有水來沖廁所”?另一方面,抽水馬桶需要上下水,即使部分能夠集中供水的村莊,也做不到全天供水,導致農民有時使用不方便。
在氣溫影響上,高寒地區的農戶面臨難題。相對于其他地區,緯度高、海拔高的地區,冬季漫長,最低氣溫在零下十幾度以上,常規的改廁技術面臨冷凍問題。據課題組調研,黑龍江雞西市凍土層深達2~2.7米,淺層糞便發酵的條件不足,而漠河、伊春等地區甚至深達6米以上。在內蒙古扎賚特旗,當地農民都對冬季嚴寒狀態下的改廁設施表示疑慮,有些地區雖然改造了廁所,但沒有解決嚴寒冰凍問題,反而帶來一些生活不方便。總體上,各地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耐嚴寒、用水少、無害化處理的成熟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在糞污處理上,全程處理的環節仍需銜接。農村廁所是一個糞便收集到處理的全過程,而不能簡單地把農村改廁等同于衛生間改造,還應包括對廁所糞便的科學管理。據在內蒙古扎賚特旗問卷調研,68%的農戶更加關注改廁后的排污處理,位居影響改廁的各因素之首。同時,在改廁實踐中,一些地區的農民為減少糞污清理,在建設化糞池時有意滲漏,導致污水直接擴散到土壤里。同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沈崢等認為,我國農村廁所建設主要還是關注在廁所衛生上,還沒有綜合考慮廁所的環保和廢物的資源化處理和利用等。
在日常管護上,社會服務的配套仍需加強。建設和管護是關乎農村改廁成功與否的兩大關鍵。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相對集中的東部地區,農村改廁的后續管護服務相對較為完善,但對于其他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廣人稀的地區,改廁的社會化服務較為薄弱,成為影響改廁的重要因素,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的現象。據在內蒙古扎拉特旗問卷調研,84%的農戶認為維護服務和技術服務是改廁過程中最急需處理的問題。同時,許多地方改廁工作一般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執行,在硬件設施建設完成后,缺乏對農戶家中廁所的使用情況的跟蹤管理和反饋,也使得農村改廁缺乏長效化、可持續性機制。
用人民主體的思維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要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把農村廁所革命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實現小廁所促進社會大進步。
按農民的需求確定廁所革命的標準。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群眾迫切需求,圍繞“農民需要什么”來推進廁所革命,既要與區域經濟發展階段、人民文明進步水平、時代技術創新能力相適應,更要讓農民群眾享有更好的公共衛生服務,持續推進廁所革命。一是加強自下而上的調研,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分級分類明確衛生廁所的需求,為因村施策、因戶施策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在充分尊重農民生產、生活傳統方式的基礎上,將廁所系統建設與農村污水處理、沼氣、有機肥生產等系統互聯互通;三是根據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加快開展不同區域的生態適宜廁所技術、糞污處理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把農民作為推進廁所革命的主體。讓老百姓不僅僅成為廁所革命的受益者,更要成為主要參與者,成為積極推進廁所革命的主力軍。一是加強宣傳教育,讓老百姓真正認識到改廁帶來的好處,使廣大農民關于廁所觀念、意識和行為得以轉變,樂意接受并支持參與改廁工作,實現由“要我改”到“我要改”。二是加強對農民的廁所管護培訓和指導,引導其自覺參與廁所的管護,真正管好用好衛生廁所,并鼓勵農村能人牽頭,因地制宜探索開展農村廁所管護及糞污處置的社會化、商業化管理維護模式,確保廁所革命的成果。三是積極鼓勵農民出錢出力,投資投勞,有效化解廁所革命資金不足、勞力短缺等問題。
以為民服務的尺度衡量廁所革命的推進方案。開展農村廁所革命,目標是讓農民舒服、讓農戶生活條件改善,不能出現“建而不用”的現象。當前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要發揚真抓實干、努力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態度和作風,從為民服務的尺度衡量推進方案,圍繞改善農民生活品質、提升農村幸福指數,構建衛生、健康、文明、適用的農村廁所系統,徹底消除糞污對農民生活質量的影響、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用群眾的眼光監督廁所革命的成效。用農民的切身感受對待農村改廁,要強化農民群眾在廁所革命中的監督評估主體地位,讓農民監督、讓農民評判、讓農民滿意,讓各級政府在農民群眾評判中了解成績和不足,梳理出群眾反映強烈、迫切希望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不斷推進廁所革命持續穩定發展。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監察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