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推進組織振興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 劉振偉 字號:【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善治格局,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健全的鄉村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健全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組織體系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鄉村組織振興的核心。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政策、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首先要選好帶頭人。大力推進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實行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提倡由非村民委員會的村黨組織班子成員擔任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村民委員會成員、村民代表中黨員應當占一定比例。實行村黨組織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加大從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中培養選拔力度。通過本土人才回引、院校定向培養、縣鄉統籌招聘等渠道,每個村儲備一定數量的村級后備干部。全面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組織薄弱村黨組織派出第一書記,建立長效機制。全面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和隊伍建設。全面落實各級黨委尤其是縣級黨委的主體責任。

  循序漸進推進村民自治

  我國農村的村民自治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987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

  村民自治的核心是“四個民主”,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選舉,就是村委會干部的選舉,由村民或村民代表會議按照法律規定直接選舉產生,村干部實行任期制;民主決策,就是把重大村務的決定權交給村民,按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民主管理,就是村民對村務管理有參與權,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共同遵守;民主監督,就是通過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村干部和村委會定期報告工作等形式,由村民監督重要村務,監督村委會工作和村干部行為。自治既是具有自主管理性質的民主權利,也是一種民主形式,是農民通過協商方式處理共同事務的平臺,相對于人民公社制度,這是一個進步。自治的前提是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服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

  村民委員會要認真履行的職責:一是社會職責。辦理本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支持服務型、公益性、互動性社會組織依法開展活動,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二是經濟職責。支持和組織村民依法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和其他經濟,承擔本村生產的服務和協調工作。依照法律規定,管理本村屬于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引導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三是宣傳教育職責。向村民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教育村民自覺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自覺遵守村規民約,執行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決議等。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員會應當教育和引導各民族村民增進團結,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四是協助鄉鎮政府開展工作。如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社會治安、扶貧等。五是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

  我國實行村民自治已經三十多年,這期間一直有不同認識。有觀點認為,“村民自治超越了我國的發展階段,搞早了”“村民自治后農村基層難管理了”,等等。村民自治中出現一些問題是難免的,需要通過法治和實踐逐步完善。從發展趨勢和我國民主政治發展進程看,村民自治并不超前。舊中國沒有留給我們民主的傳統,專制統治帶給人民的是深重災難。革命戰爭時期,我們的根據地、解放區是有民主的,那是戰時民主。1937年5月,當時的陜甘寧邊區制定了選舉條例,條例規定,“凡居住陜甘寧邊區區域的人民,在選舉之日,年滿16周歲的(后改為18周歲),無男女、宗教、民族、財產、文化的區別,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該條例對選舉的比例、程序等都作了規定。之后,陜甘寧邊區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民主選舉實驗。由于陜甘寧邊區區域基本屬于鄉村,多數選民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甚至不識字,所以鄉村選舉在技術上會采取一些措施。選舉村主任和村政委員時,在每位候選人的背后放一只碗,選舉人往碗里投黃豆,得豆多者當選。由于這種選舉辦法缺乏隱蔽性,為了不得罪人,投豆的時候,選民故意穿長袖衣服,從每個碗邊都劃過去,讓旁邊的人看不清到底投了誰的票。這說明,民主選舉與經濟發展階段沒有必然關系。1945年7月1日,黃炎培等六名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應邀訪問延安,毛澤東同志針對如何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提問,自信地回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正是這條新路,成為奪取革命勝利之路。建國之后,如何走好毛澤東同志說的這條新路,從大的方面講,完善民主政治,加強依法治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在基層怎么辦?就是實行直接民主,凡是群眾的事,由群眾自己當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這樣上下結合,加快了社會主義民主進程。把農村的村民委員會建設好,就是一個幾億人口的培訓班,這是發揚、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很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歷史和三十多年的實踐表明,我國堅持村民自治制度沒有超越發展階段。

  在堅持村民自治的正確方向的同時,也要糾正一些誤區:一是把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簡單理解為“自己事自己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村民自治是在黨的領導下,在遵守法律法規基礎上的自治,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不能同法律法規、黨的政策相沖突,否則無效。鄉鎮政府有審查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責任。二是把村民委員會的自治與村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割裂開來。在我國,村民自治組織要納入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體系之中,村黨支部在村民自治中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村黨支部與村委會不是兩張皮(多數地方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三是把村委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混為一談。村集體經濟組織是改革人民公社制度的產物,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社區性和村委會的地域性是重合的,但二者是兩類獨立組織,都是特別法人。在村集體經濟不發達的地方,村委會可以行使經濟職責。在集體經濟實力強的地方,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委會可以分離,獨立運轉,這樣有利于集體經濟做大做強。

  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到城鎮就業,我國村委會數量不斷減少,從2000年的66萬個減少到52.6萬個(2016年)。減少的村委會中,一部分是“準居委會”形態,這些村委會已納入到城鎮建設規劃中,土地被征用,農業產業被非農產業取代,村委會向社區居委會轉型,由適用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到適用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另一部分村委會是“鎮村共治”形態,在2005年開始的新農村建設中由若干個村莊撤擴并而成,原有村委會架構、土地、財產等保持不變,人口集中居住,生產生活分離,社區統一服務,小城鎮將是這類村委會(居住社區)的發展方向。后一種形態的村委會,政府職能向村民自治延伸,治理結構出現新的特征,需要規范。經濟發展與人口聚集程度是有規律的,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特點與聚集程度也是有規律的,發展集中居住社區、建設田園生態小鎮,都要遵循經濟和人口遷徙規律,用經濟手段引導農民建設美好家園,忌用行政手段強制人口遷移并將村民自治弱化,政府職能與村民自治職能應依法分離。

  針對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增加和村莊“空心化”趨勢,鄉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以及治安、貧困救助等面臨挑戰。遏制村莊“空心化”趨勢,最終依賴于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互補互利,依賴于城鄉融合。從長遠看,如果農業成為有競爭力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麗家園,農村“空心化”問題將會緩解。

  自治、德治、法治有機結合

  村民自治要以德治為先、以法治為本。我國農民在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團結互助、善待鄰里、敬老愛幼、重義守信、勤儉節約等優秀思想道德文化積淀。這些積淀,教化不良心性、不良習俗和不義不孝之徒,教育村民明禮義、知廉恥,這是德治的開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依法治理的作用凸顯,善教向善治逐步轉化,道德成為心中的法律,法律成為成文的道德,德治與法治逐步融合,具有了內在統一性。法安天下、德調人心,都發揮著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法律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村民自治中,要防止“以法拒德”或“以德抗法”傾向。

  農村德治的重點主要在樹文明新風方面,開展移風易俗,遏制大操大辦、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推進殯葬改革。農村法治的重點,要持之以恒在法律進鄉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擊黑惡勢力、社會矛盾糾紛仲裁調解、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等方面下功夫。

  在立法方面,修改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充實完善民主選舉的內容,防止選舉走過場和被宗族勢力操縱。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完善特別法人治理結構,完善農村社保制度,解決村莊“空心化”問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按照管理加服務的思路,科學設置基層政權機構、職能和人員配備。要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工作條例,切實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筑牢“三治”結合的組織基礎。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