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1-23日,調研組赴湖南省龍山縣茨巖塘鎮包谷村進行脫貧攻堅等工作調研。調研期間,召開了鎮村兩級座談會,實地考察了興泰農機合作社以及村里剛剛起步建設的獼猴桃產業基地,深入了解了包谷村的脫貧攻堅工作進展情況,充分感知到村民對鄉村振興的熱切期待,并對“一般村”如何實現整體脫貧進行了探討。
小山村的變遷映現我國史詩般的整體脫貧畫卷
包谷村所在的龍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業農村部定點扶貧縣,是湘西地區脫貧攻堅主戰場,脫貧任務艱巨。該村距離龍山縣城20公里、鎮政府1.5公里,區域面積6.8平方公里,共有1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98戶,人口2188人,黨員35名(占村民總數的1.6%),勞動力617人,常年在外務工人員400人。全村耕地面積1463畝,主要種植玉米、油菜、烤煙等作物,現有集體經濟園地1個、農機合作社1個。此外,包谷村還是當年紅二、六軍團供給部所在地,紅色文化深植于此。總體看,包谷村就是湖南湘西山區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村莊,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個“一般村”。但正是如此,才更具有代表性,對闡明絕大多數的“一般村”如何實現整體脫貧、再到補齊鄉村振興短板很有意義。
增收脫貧有新進展。包谷村于2014年被確定為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1戶,267人。調研中,我們與包谷村的干部共同算了“收入賬”“脫貧賬”,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土地經營收入。村里1400多畝耕地,其中200多畝玉米,400多畝油菜,500多畝烤煙,200多畝流轉給藥材公司種植吳茱萸。村民種植玉米基本用作自家飼料;400多畝油菜,按每畝350斤油菜籽產量、3元/斤價格測算,收入50萬元左右;流轉土地250多畝,按400元/畝的標準收取流轉費,收入10萬元左右;500多畝烤煙,按畝收入4000元測算,收入220萬元。二是外出務工收入。村里有400名年齡在20至50歲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廣東、浙江、江蘇等地打工,其中100人左右從事建筑行業,年人均收入6萬左右;300人進廠做工,年人均收入3.5萬左右。三是村內零工收入。一些年紀稍大的村民在家門口利用農閑時間,幫助藥材公司從事烤煙移栽、防病治蟲、采收烘烤等工作,按照每人每天120元的標準,年收入約30萬元。預計2018年全村的經濟總收入可達1960萬元,其中土地收入280萬元,占比14%;務工收入1680萬元,占比86%;按照全村人口計算,人均收入8958元。扣除相關成本,全村2018年人均純收入可達5000元,比中央部署打贏脫貧攻堅戰時的2015年提高了61%,貧困發生率也降至2%以下,將提前實現整體脫貧。
產業發展有新創造。2016年以來,包谷村通過組建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村里實現農機作業面積4000多畝,新組建的興泰農機合作社帶動51戶貧困戶、173戶非貧困戶發展種植業,對當地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包谷村在繼續發展糧食、烤煙種植產業基礎上,積極謀劃發展獼猴桃、茶葉種植產業,力求通過產業發展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支部建設與作用發揮有新氣象。針對村里黨員群眾活動場所面積狹小、年久失修、設備缺乏的情況,包谷村新建了“茨巖塘鎮包谷村村民服務中心”,村委會還購買了會議桌、電腦、投影儀等電視講學設備。在脫貧攻堅關鍵期,龍山縣進一步加強了貧困村干部隊伍建設,要求村書記全脫產工作,集中精力抓脫貧,村書記的待遇也從原來的一年2萬元提高到4萬元,同時還派駐扶貧工作隊。派駐包谷村的工作隊來自縣中醫院,張明成同志擔任隊長并兼任包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張明成告訴我們,龍山縣中醫院干部職工對全村71戶貧困戶進行了全覆蓋結對幫扶,其中工作隊3人是常駐村里的。貧困戶若是生病住院,可以第一時間聯系結對幫扶人為其在醫院優先安排治療事宜,醫藥費除了新農合報銷85%,自費部分由縣中醫院給予貧困戶50%的報銷,大幅降低了貧困戶就醫成本。2018年7月,包谷村遭受了洪災,縣中醫院通過職工募捐,籌集5萬余元對受災村民進行慰問,鼓勵大家進行災后重建。在談到駐村幫扶感受時,張書記很有文采地給我們總結了幾句:“千言萬語道扶貧,千山萬水勤走訪;千方百計謀脫貧,千辛萬苦奔小康。”
短短3年,一個貧困村就走在幸福康莊大道上,其中必然有著規律性的東西。一是黨中央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大戰略安排是包谷村短期內能夠整體脫貧的根本保障所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中央、國務院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必須積力之所舉、眾智之所為,把最強的領導力量、最優的幫扶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千千萬萬個“一般村”整體脫貧的希望所在。二是干部群眾的自覺奮斗是包谷村長久幸福的根本力量所在。無論來自外部的幫扶有多少,包谷村的村民始終堅信“有勞才有獲,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大家都在想辦法發展產業、掙錢養家,鄉村的田間地頭仍有不少七八十歲的老人辛勤勞作的身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也充分體現了當年的“紅軍精神”,這一精神力量的迸發,才是包谷村能夠一直“幸福”下去的根本動力保障。這是我們的文化力量,也是千千萬萬個“一般村”長久幸福的終極保障。
從脫貧到鄉村振興有多遠
脫貧只是基礎目標,鄉村振興則是脫貧之后更高的發展要求,是鞏固脫貧成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像包谷村這種“一般村”,不脫貧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但是脫了貧,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也不會自動到來,從脫貧到振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當前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產業基礎還較弱。遍看全村,傳統產業增收依然有限,村里傳統的水稻、玉米種植主要滿足口糧自給,烤煙產業近年來一直在走下坡路,外出務工的很難保證不會因病、因災返貧。新興產業前景尚不明朗,2018年包谷村用中組部下撥的30萬元幫扶經費流轉土地37畝,建立了獼猴桃種植基地,發展培育集體經濟。但是獼猴桃屬于受眾雖廣、但特色化不足的大眾型產業,且永順縣等周邊地區獼猴桃產業已發展得較為成熟,不僅銷售鮮果,還生產加工果脯、果汁等,市場飽和度趨高,包谷村希望通過發展獼猴桃來壯大集體經濟的空間不大。獼猴桃基地管理者鐘華和村集體合股經營,投入30萬元。種植獼猴桃一般三年收益,五年豐產,但是農業生產風險較高,受天氣、技術、管理和市場等諸多因素影響較大,這幾年沒有回報地不斷付出,管理者心里也沒有譜。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還不成熟。興泰農機合作社雖然初具規模,但是社員還是剛成立時的5人,說到底還是“能人經濟”,還沒有把股權量化到村民以帶動更多村民分享紅利。
鄉風村貌還有不足。包谷村雖然有悠久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挖掘,但紅色旅游的發展、紅色文化的弘揚不是一個村就能辦好的事,還要依靠州、縣、鎮各級政府的總體規劃布局,把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紅軍醫院、兵工廠、紅軍供給部舊址等統一開發。陳規陋習還有不少殘余,村民雖然有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精神基因,但也有著“流行于世”“風行于俗”的不良習氣。村里送禮金風氣依然盛行,雖然鎮村都對人情宴請進行了規定和約束,但并未有效減少人情往來,紅白喜事、喬遷新居、訂婚結親、大病痊愈、升學謝師等隨禮的名目繁多,關系一般的送200元,關系緊密的送400元,送禮金成為家里的日常主要支出。由于“蒙”姓在村里是大姓,像蒙永連這樣的貧困戶,今年的禮金已送出去3000元,苦不堪言。優質教育資源仍很欠缺,現在的村民很重視子女教育,把一半的孩子送到了縣城讀書,但這也反映出當地優質教育資源的缺乏。生活環境亟待改善,村道雖然修好了,但是村道通往農田的“最后100米”還是泥濘不堪,有的甚至沒有路,從村道走到獼猴桃種植基地的最后一段路,幾乎全是碎磚和泥巴;村里的集中垃圾池一個月只清理3次,有的村民還在焚燒秸稈,改廚改廁還處于申報階段等。
組織建設還需加強。“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領路人是關鍵。包谷村的村部建得不錯,但與之匹配的人員力量還不夠強,村兩委成員學歷都不高,村書記張宏林和村主任王先明僅為初中畢業。班子成員收入最高的是書記,每年補貼性收入4萬元,但是其他人僅是1萬元出頭,如何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是個課題。現在發展黨員要求提高質量、控制數量,2018年包谷村發展了1名預備黨員,對2名積極分子進行培養,這3人均是村兩委成員,還需吸納更多有知識、有文化的鄉賢和返鄉創業者加入黨組織。張明成說:“現在村干部的工資待遇太低,糊口都不夠,還要求坐班,干其他活又沒時間,年輕人才不愿意來呢,他們要出去打工掙錢。工作隊將于2020年退出包谷村,到時僅靠村兩委干部帶領村民奔小康,難度很大,鄉村振興說到底還是人的振興、解決人的問題啊。”
答好鄉村振興時代考卷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怎么做好鄉村振興這份答卷,已經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從包谷村這個具有普遍性的“一般村”的情況推而廣之看,振興鄉村,要切實做好四個“注重”。
注重加強黨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切實強化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歷史和實踐都證明,一個村的黨支部力量強,這個村就發展得好;一個村的黨支部弱化渙散,這個村就要失去方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各級黨組織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積極主動地提高帶領群眾振興鄉村的能力和水平,積極主動地加強社會有效治理,積極主動地凝聚全社會、各方面力量,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動鄉村振興,總的要求是一樣的,但各地自然資源、地理條件和發展基礎卻是千差萬別的。無論是規劃設計,還是產業發展、模式選擇,都要立足于調查研究,遵規律而循之,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出、特色鮮明、豐富多彩。在規劃上要適當留白,留好未來空間,不“胡吃海塞”;在設計上,要留住村“魂”,不“千村一面”;在行動上,要分層次推進,不“一哄而上”。否則,代價巨大,成果有限,得不償失。
注重激發農民群眾的內生動力。要把農民群眾的意愿、感受、利益放在首位,激發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政府要把握好用力的方向、節奏和力度,把準能夠使“雞蛋”孵化為“小雞”的火候和溫度,致力于做好引領、服務、監督、推動等工作,注重教會群眾“捕魚”,謹防代言農民的沖動,排斥農民自我決策,不至于“政府急、農民閑”,“干部干、群眾看”。市場要發揮導向作用,讓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要素紅利在農民群眾中共享,讓農民群眾在振興的道路上永葆熱情,但也要謹防“資本沖動”擠壓小農空間、謹防大量土地“非農”“非糧”。
注重推進區域協同振興。一個村很小,單靠自身力量、有限資源單兵突進,是很難取得好的發展成就的,即使短時期內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難保長久、穩固。每一個村都是振興大軍中的一員,彼此只有互相幫助、抱團前進方能取得更好成績。從一個村角度看,無論是產業培育、環境治理,還是文化建設、文明提升,都要處理好與“縣域經濟”“區域發展”的關系,秉持開放格局,把自身發展融入區域共進中;從一個區域發展角度看,要正確理解和繼續發揚“先富帶后富”精神,確保區域內每一個村都不掉隊。
(調研組成員:張興旺 宋建武 段冬冬)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