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加快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黑龍江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 王金會 字號:【

  黑龍江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面經營、全程服務為抓手,以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社會增效為重點,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著力穩生產、調結構、提素質、促改革,全面加快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2018年,全省糧食總產1501.4億斤,實現“十五連豐”,繼續保持全國首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調適種養結構優供給。堅持市場導向,向供給端發力,推進種植業穩糧、優經、擴飼,壓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壓減冷涼地區井灌稻,擴大蔬菜、食用菌、鮮食玉米等高值高效經濟作物種植,推廣品質優、適口性好的水稻品種,大力發展加工型高蛋白食用大豆品種。玉米品種選擇整體退回2000℃積溫,種植面積超過9000萬畝;水稻優質品種種植面積超過5000萬畝;高油高蛋白大豆種植面積超過4000萬畝,全省高值高效特色作物面積達到2000萬畝。建成“互聯網+”高標準示范基地1458個,示范帶動全省綠色、有機食品基地面積8000萬畝以上,比上年增長4.8%。推進畜牧業“兩牛一豬”工程,突出抓奶業振興,著力建設優質奶源基地,奶牛平均單產、生鮮乳質量穩定提升,全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預計到年末,全省肉、蛋、奶產量將分別達到254萬噸、108萬噸和440萬噸。推進漁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特色水產品養殖、稻漁綜合種養、休閑漁業、冰雪漁業經濟,全省漁業養殖面積達到6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發展到70.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7.9萬噸。

  調順產業結構增效益。牢固樹立抓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抓投資、抓就業、抓稅收的思想,突出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牽動,著力調順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堅決把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作為第一支柱產業來打造,全省農產品加工業扭轉了2014年以來連續滯長的被動局面。2018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同比增長11.5%。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機制,農民得以分享更多增值,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050個,銷售收入實現3300億元。大力開展農產品市場營銷,舉辦“2018中國·黑龍江首屆國際大米節”,開展優質粳稻產業論壇和品評品鑒活動。組織開展大米營銷百日攻堅戰,加快大米市場化銷售。組織舉辦2018年全國農產品采購商龍江行暨黑龍江蔬菜產銷大會、第26屆中國鮮食玉米·速凍果蔬大會、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質農產品(天津、重慶)推介會,累計簽訂各類合同93個,總成交金額近32.8億元。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雙城等6個縣(市、區)納入“百縣千鄉萬村”國家試點。青岡等5個縣爭創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截至2018年末,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數量、營業收入將分別達到6000個和8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2%和3.2%。

  調優經營結構降成本。切實把全面經營、全鏈條服務理念貫穿于農業生產始終,著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總數突破20萬個。著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機裝備建設,重點增加大馬力拖拉機、秸稈還田、離田機械,今年新增200馬力以上機車2595臺,全省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到97%,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堅持良種與良法相結合,積極采取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能措施,全省共落實耕地輪作試點面積1350萬畝,水稻休耕試點面積140萬畝,落實農業“三減”高標準示范基地面積3500萬畝,新增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020萬畝,補貼更換節藥噴頭及噴頭體10萬套。著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加快土地確權步伐,落實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特別是結合黑龍江實際,全面開展農業農村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創新農業融資模式和征信系統,破解農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截至2018年末,已為8321個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辦理貸款10.4億元,不但月利率降到了千分之4.17,而且實現了“按日計息”,以實際用款時間結算利息。

  下一步,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在黑龍江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繼續調優調強調順農業結構,努力在糧食綜合產能、農業質量效益、農業生態建設、農業技術和裝備、適度規模經營等方面在全國站排頭,當好糧食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的“壓艙石”,推進龍江現代農業率先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