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合肥,從六安到金寨,共有財政、交通、水利、發改、扶貧、旅游等多家機構和企業負責人聽取過汪木森的宋河工作匯報,為他的扎實工作和真情付出而感動,并在政策范圍內對宋河給予資金幫助或扶持。短短兩年多,宋河村基礎設施及產業項目投資超過1.1億元,其中通過他牽頭爭取的項目資金達3700多萬元。
2017年4月,汪木森作為安徽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社會處處長主動請纓下鄉扶貧,到革命老區金寨縣古碑鎮宋河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兩年多來,在省政府政研室黨組的大力支持下,在地方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汪木森團結和帶領村“兩委”班子,多方爭取資金、項目,著力推進“雙基”建設、產業發展,使村容村貌極大改善,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宋河村發生巨變。
真心:從昔日的副縣長到村第一書記
兩年前,當汪木森向組織上申請駐村扶貧時,各種不解紛至沓來。同事不解:論資歷,你十幾年前就任職副縣長;論年齡,都年過半百了,圖什么?親戚朋友不解:干了幾十年,從基層干到省政府機關的處長,卻又去農村,是不是在單位犯了什么事?家人不解: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小孩子才上幼兒園,自己腰部椎間盤早年動過大手術,一遇變天腰疼就常發作,何必呢?面對這些不解,在領導找他談話時,汪木森道出了心里話:“總書記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省委、省政府要求選派副縣級以上干部到貧困村。作為一名受黨教育多年的領導干部,理應帶頭響應組織號召,積極投身于脫貧攻堅偉業,這也是人生之大幸。我是農民的兒子,父母早年病逝,深知貧困的艱難。論對貧困群眾的感情,該我去!論對農村工作的熟悉,該我去!”聽到這些,單位領導對汪木森說:“你有基層工作經驗,又有一顆扶貧真心,一定能干得更好!”
帶著一顆真心,2017年4月28日,汪木森與兩個同事一起,來到了200多公里開外的大別山深處宋河村。宋河村方圓51.2平方公里,比不少的鄉鎮都大,是全省面積最大的行政村。剛一駐村,他就戴起草帽,卷起褲腿,深入家家戶戶調研走訪。頭兩個月他差不多每天步行10多公里,遍訪全村29個村民組和所有在家貧困戶。由于山區潮濕嚴重、溫差較大,一個月不到他腰疼老毛病就犯了。但他忍住劇痛,堅持走訪,兩個月全村走下來,人硬是瘦了五六斤,曬得也像個黑包公。
工作中,汪木森視群眾為親人,以真心換民心,每月都要組織結對幫扶干部,深入每一個貧困家庭,噓寒問暖、宣傳政策、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村民廖家務不幸患上食道癌,得知消息的汪木森第一時間趕往醫院看望問候,解囊相助,幫助將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并主動結對幫扶;村民田建龍因手續不全一直沒辦身份證,他得知情況二話不說就想法幫助解決;村民余友文的妻子得了重病,要到合肥的大醫院做手術,汪木森馬上幫助聯系醫生,張羅著找床位……為了加強與村民的聯系,更好地幫助解決村民的困難,汪木森創建了500人的宋河村民聯絡群,公布了自己的電話號碼,每天早晨在群發布央視新聞,及時處理村民的意見與建議,不厭其煩。兩年多來,汪木森堅持吃住在村,工作在田間地頭,舍小家為大家,全身心撲在扶貧工作上。去年11月份,正當村出列驗收的關鍵時刻,他年僅6歲的小孩卻連日咳嗽和狂叫,妻子只好一個人帶著孩子在合肥多家醫院就診,卻始終不見好轉,拖了兩個多月,孩子的病情已嚴重到無法上學的地步,他才利用周末把孩子帶到上海找專家確診為抽動癥。
兩年多的日子,汪木森走遍了宋河的山山水水,熟悉了宋河的每一個村民。他踏過雪深過膝的崎嶇小路,常年穿行在懸崖與深淵的邊緣,腿上多次爬滿“旱螞蟥”鮮血直淋,也踩過毒蛇。真心付出,真情回報。宋河村民楊傳煥因殘臥床多年,汪木森多次到他家慰問看望,又請電商企業上門手把手教他微商業務。為了表達對汪木森的感激之情,2017年底大雪紛飛的一個傍晚,楊傳煥從微信群中得知汪木森還在農戶走訪,忙叫自己十來歲的孩子站在半尺多深的雪地里,守候在路口喊汪木森到他家吃飯,演繹了一出扶貧干部與貧困戶之間“楊門立雪”的動人故事。
真情:從奉獻自己到感動別人
宋河村是金寨縣11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基礎條件較差,對外交通不便。駐村不到1個月,騎龍組十幾個老人就來到村部,找到汪木森要求修建水泥路。面對老人們期盼的目光,汪木森就在他的朋友圈首先發起捐助了21000元。個把月不到,一條百來米的水泥路就展現在村民面前。當老人們圍著汪木森連聲喊著“共產黨好!”的時候,他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從此,多方爭取資金與政策支持,全力推進宋河舊貌變新顏,就成了汪木森時時掛在心中的大事。為了尋求支持,他帶領工作隊和村“兩委”,加班加點做好項目庫建設,找準項目和爭取支持的對接點,上北京、跑省城、到市縣、找鄉鎮。宋家河是宋河村的母親河,為了治理這條母親河,汪木森多次向單位領導和地方政府匯報。單位領導親自找到上海市政設計院進行項目咨詢,并帶隊到省水利廳匯報項目。省水利廳高度重視,廳主要領導親自過問,委派處室負責同志到宋河實地調研,并在項目資金中優先安排了110萬元的經費。宋河地廣人稀,還有不少農戶分散住大山深處,不通水泥路。為此汪木森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宋河的家家戶戶修通水泥路。為了實現“戶戶通”,他赴京向聯系宋河村的國家人社部流動管理司領導匯報,并與司里同志一起到中國建材六安南方水泥公司爭取水泥1300噸。單位也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硬是從辦公經費中擠出10多萬元,支持“戶戶通”建設。宋河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毗鄰天堂寨、馬鬃嶺旅游區,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好地方。為了發展鄉村旅游,他多次向縣鎮領導匯報,并邀請縣分管領導到村實地調研??h政府分管領導多次說,“老汪辦事認真,我們放心!”并明確表示每年都要支持宋河鄉村旅游發展一件實事。
用心用情扶貧業,眾人拾柴火焰高。正是他的這份真情和執著,汪木森贏得了社會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兩年多時間里,從北京到合肥,從六安到金寨,共有財政、交通、水利、發改、扶貧、旅游等多家機構和企業負責人聽取過汪木森的宋河工作匯報,為他的扎實工作和真情付出而感動,并在政策范圍內對宋河給予資金幫助或扶持。短短兩年多,宋河村基礎設施及產業項目投資超過1.1億元,其中通過他牽頭爭取的項目資金高達3700多萬元。
真扶:從戶戶通到鄉村旅游發展
拔掉交通不便和產業基礎薄弱兩大“窮根”,是汪木森宋河扶貧的兩大重點。為切實改善宋河道路狀況,他調研提出了“建好旅游路、打通循環路、補齊末梢路、建設入戶路”的構想。隨著村旅游快速通道的打通,如何構建宋河“四面八方”交通網,就成了汪木森日思夜想的大難題。2017年8月,他得知市委主要領導要來村視察,忙與鄰村扶貧工作隊一起,提前謀劃村際道路建設項目。書記肯定了他們的意見,研究同意支持該路段建設,解決了村東向進出不暢的難題。宋河村與總書記視察過的大灣村毗鄰。為了打通與大灣村的西向連接線,他多次步行到海拔近千米的天山組,與村民一起拿著砍刀硬是從叢林中砍出了一條勘察路線,手機摔壞了、臉上劃破了也不知曉。隨著宋河交通條件的迅速改善,汪木森又立下雄心壯志,要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前,在大山村宋河實現 “戶戶通水泥路”目標。為此,他跑資金、要水泥、查路型、問設計,目前所需資金與水泥全部落實,正在組織實施。
為盡快壯大集體經濟,來村不久,汪木森就與村“兩委”研究提出了“光伏發電、茶葉加工和鄉村旅游、電商發展”的“兩短兩長”產業發展規劃。說干就干,他在單位領導的支持下,先是多方籌資88萬元易地擴建村120千瓦光伏電站,又推進建成投資200余萬元的宋河茶廠,引入龍頭企業六安瓜片茶業公司(徽六)流轉經營。駐村以來,汪木森不斷激發宋河百姓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著力推進鄉村旅游開發。先是隨單位領導到省旅發委爭取到“省級旅游扶貧重點村”招牌;再是聯系安徽師范大學專家為村免費制定旅游發展規劃,爭取安徽財經大學和安徽師范大學在村設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推進建成村游客服務中心、“百藥園”、乳香巖露營基地、光伏和農業觀光園等項目;組織村民到巢湖市三瓜公社和金寨縣小南京村、湯家匯鎮等地學習考察鄉村旅游和農家樂發展;安徽電視臺、六安電視臺、金寨縣電視臺和鳳凰網安徽頻道等多家媒體平臺都被他邀請到村,宣傳推介宋河鄉村旅游,宋河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多批次游客慕名而至。
扶貧工作中,汪木森還特別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用情抓好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發展。他發起并設立了宋河教育基金,先后聯系省紅十字會和中鐵四局、杭州明霖、南京悅翔、方林裝飾等企業到村捐資助學,推進總投資950萬元的學校改擴建工程實施。經過他的牽線搭橋,2018年11月,村學校20多名老師和同學來到省城,與合肥市華山路小學結對共建。兩年多,他還先后邀請安醫大附院、六安同濟醫院等團隊到村義診,讓宋河村民足不出戶也能享受較好的醫療服務。連續兩年牽頭組織舉辦宋河村民新春聯歡會,邀請安徽藝術學院師生來村演出。2019年的聯歡會上,24個節目輪番上陣,近千村民現場觀看,6萬多名網友通過金寨論壇觀看了網絡直播,寂靜的小山村成了歡樂的海洋。
真效:從貧困山區到宋河巨變
兩年多的駐村幫扶,使宋河村的方方面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兩年,全村共脫貧142戶384人,貧困發生率從最高時的33%降至0.93%,實現了“整村出列”的目標;美麗鄉村建設扎實推進,村組道路建設四通八達,投資7000余萬元的旅游扶貧快速通道全線貫通,硬化村組道路總長約46公里,公交車從鎮區開到了山里,戶戶通目標即將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明顯增強,建成了茶廠、擴建了光伏電站、簽約知名電商建成了宋河電商中心,集體經濟今年有望突破20萬元;鄉村旅游發展迅速,先后爭取整合了千萬元資金用于完善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青龍潭、百藥園、游客中心、露營基地等一批景觀景點建成開放,全村已有4家農家樂建成營業,另有6家正在創辦;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也有了明顯改觀,山里紅廣場舞團隊成為宋河村的一道靚麗風景線,農民自編自演的迎春聯歡會使沉寂的山村成為歡樂的海洋。這幾年,宋河的黨建工作也取得了可喜進步,村“兩委”順利實現選舉換屆,2名年輕同志進村工作,工作隊與村“兩委”聯席會議制度得到長久堅持,宋河農民講習所和農民微信群作用有效發揮,黨群關系、干群關系明顯改善,群眾滿意度不斷攀升。
宋河巨變得到了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汪木森本人也得到了組織上的肯定和老百姓的稱贊。去年9月,汪木森應邀到山東煙臺為全國“三支一扶”學員代表講授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法,今年3月又被邀請進京為人社部流動管理司黨員上黨課。2017、2018年連續兩年他被單位授予 “扶貧攻堅突出貢獻個人”, 2016、2017、2018年連續3年考核“優秀”等次,記三等功一次,今年4月又榮獲“安徽省直機關五一勞動獎章”;安徽衛視新聞聯播節目在《愛國情奮斗者》欄目對其扶貧工作事跡進行了報道。村民王同慶寒冬臘月天手寫滿滿5頁紙的感謝信,稱贊汪木森是“人民的好公仆,新時代的楷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