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振鋼是黨的十九大代表,長期致力于小麥育種科研與教學工作,先后主持河南省“八五”“九五”“十五”小麥育種攻關項目,承擔國家“863”科技攻關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小麥優異種質合成與品種創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相繼培育并推廣了一系列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5億多畝,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1979年研究“鄭引一號”遺傳性狀算起,茹振鋼從事小麥育種科研工作已有40年。其間參與“百農3217”的繁育和推廣,主持培育了百農62、百農64、百農160、百農矮抗58、百農418、百農4199等小麥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近5億畝,增產效益達400多億元。為黃淮小麥主產區提供了優質種源,走過了一條漫長而充實的小麥育種之路,在小麥大省河南,被農民親切稱為“糧財神”!
“讓小麥高產,讓老百姓吃飽飯”
1958年12月,茹振鋼出生在河南沁陽縣南關村,出生后不久便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小時候家里兄弟姐妹多,經常吃不飽飯。時代在茹振鋼的心里打上了“饑餓”的烙印。“為什么中國地大物博,養不活當時只有三四億的人口?能吃上一口白面,是我少年時代最高的夢想,也成了我窮盡一生的追求。”回憶起這些,茹振鋼的眼中便涌滿淚花。
1976年,茹振鋼考上沁陽一中。高中畢業前夕,班主任高樹義老師的一席話,深深地打動了茹振鋼。他說:“糧食產量上不去是個大難題。誰能把小麥畝產提高到八九百斤,誰就是英雄,提高到1000斤以上,誰就是大英雄。我希望我們班能出這樣的大英雄!”茹振鋼從此立志學農,萌生了“讓土地生金,讓老百姓豐衣足食”的夢想。
1981年,茹振鋼大學一畢業就被百泉農專(河南科技學院的前身)的黃光正教授選做助手。黃光正是全國著名小麥育種專家,也是優秀的共產黨員,由他育成的“百農3217”,獲得了1983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在當時河南育種界可謂大名鼎鼎。在黃教授身邊工作,不僅讓茹振鋼在育種技術研究上如魚得水,而且讓他直接感受到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黃光正教授的影響之下,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糧食高產,責任重大!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名共產黨員,育出好品種,讓小麥高產,讓老百姓吃飽飯,就是我的責任和使命。”面對采訪,茹振鋼如是說。
“矮抗58,誰種誰發”
1986年5月的一天,茹振鋼在周口地區考察小麥生產,商水縣的一位老農指著他那豐收在望的麥田興奮地對茹振鋼說,“你看看俺家的麥子,長得多好呀,穗子又多又大,今年可是要大豐收啦!”誰知,晚上一場暴風驟雨。一片片麥子,就像被石磙碾過的一樣,平鋪在地!麥子倒伏,就嚴重減產,直接影響當年收成。這樣的情形讓茹振鋼心里很難過,同時,他下決心一定要育成讓農民種得安心、收得放心,穩產、高產的小麥種子。為此,他從生產中找問題、立課題,冒酷暑、頂高溫、戰嚴寒,不分春夏秋冬,走遍了黃淮各類麥田,制定了“早播不受凍,遲播不晚熟,咋種都不倒,高產還穩產”的育種目標。
為了早日實現這一目標,數九寒天,茹振鋼在大田里觀察小麥受凍的過程;在大風大雨中觀察小麥的抗倒伏性能;在烈日暴曬下評選小麥的耐高溫特性。他發現,只有耐得住極端天氣,才能經得起生產考驗。就這樣,歷經8年的艱苦攻關,終于育成了矮豐66。
正當準備快速推廣之時,卻遇到了持續一個多月的陰雨天。早播的淹死了,晚播的凍死了。面對這樣的結果,茹振鋼一下子病倒了,“連續幾天高燒不退,蓋上三條棉被還是覺得渾身發冷。事業還沒有完成,不能就這樣倒下。”燒還未退,茹振鋼就又跑到試驗田仔細地觀察研究,終于找到了矮豐66的問題所在:地下根系扎得不夠深。
摸清原因后,茹振鋼再次鼓足勇氣,帶領科研團隊攻堅克難。把北方小麥耐旱特性與南方小麥耐濕特性相結合,把矮稈與抗病相結合,把高產與優質相結合。為此,茹振鋼和科研團隊還專門設計出瞬時風力能達到10級以上的實驗風洞,檢驗小麥抗倒伏能力;建造小麥地下根系走廊,直觀鑒定小麥的根系生長。
2003年,歷經一次次的試驗攻關后,終于培育出一個高產穩產,好種好管,能抗8級大風,能耐零下16度低溫的小麥品種。因為這個品種的小麥個頭矮,抗性好,被命名為“矮抗58”。2005年,“矮抗58”通過國家審定后,推廣面積一路直線上升,一躍成為黃淮地區小麥第一大品種。截至2017年底,“矮抗58”的種植面積累計超過3億畝,增產小麥300多億斤。“光增產部分就能讓我們河南人民吃兩年,老百姓都說這個名字起得好,‘矮抗58’,誰種誰發。我終于可以讓老百姓放心的種,放心的收了。好欣慰啊!”說起這個品種,茹振鋼仍難掩激動之情。
2013年,“矮抗58”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茹振鋼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農業科研并蒂蓮,麥田菜園競芬芳”
茹振鋼說,40年來,之所以在育種事業上能夠取得一點成績,有兩個人至關重要,除了有對他影響至深的恩師黃光正之外,還有與他志同道合相濡以沫30多年的妻子原連莊。
原連莊既是一位蔬菜育種專家,“河南省巾幗科技創新帶頭人”“全國三八紅旗手”,也是一位賢淑善良的女人,把家照顧得無微不至。談起妻子,茹振鋼滿懷愧疚。“同樣都擁有一份事業,但為了使我能夠更全心投入工作,她自己幾乎承擔了家里所有事務,而且上下照顧得細致周全。”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1年,原連莊被查出直腸癌,在上海做手術。而就在那一年,河南省要申報國家“十二五”計劃的重大農業項目,茹振鋼是項目牽頭人。
那一段時間,茹振鋼一邊要到北京參加科技部組織的答辯和項目申報,一邊在為推廣小麥新品種多方奔走,組織了多省專家在新鄉召開研討會。新鄉的研討會一結束,茹振鋼就火速離開會場,依然按照原計劃去了北京參加科技部項目答辯,而后匆匆趕往上海陪護重病的妻子。
“真的很難平衡!你說我該怎么辦?國家的事情大于天啊!我很感謝妻子。即使在患病的非常時期,她也從心底里理解支持我”,茹振鋼說,“她也對育種工作近乎癡迷。因為做了最壞的打算,手術前她把白菜育種的所有事情都向助手做了詳細交代。手術后她讓助手把選種結果拿到病床上,在化療階段也沒有停止工作。”
茹振鋼夫婦的工作,一個連著國家的糧袋子,一個豐富著人們的菜籃子。“我研究的小麥,是主食,是‘糧袋子’;她研究蔬菜,是副食,是‘菜籃子’。結合起來,才是生活的樣子。”茹振鋼夫婦被新鄉當地的鄉親們親切稱為“麥爸菜媽”。茹振鋼認為,這是他們生活的樂趣,也是生活的全部,正所謂“農業科研并蒂蓮,麥田菜園競芬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