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湖北省近年來探索“創模式、興加工、建園區、拓功能”四大發展路徑,從政策創設上給保障,人才建設上添助力,品牌打造上強支撐,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帶動農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興旺,融合發展是關鍵。近年來,在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下,湖北將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繁榮農村社會經濟的重要抓手,著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荊楚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
農村產業融合成效明顯
融合基礎更加穩固。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產業融合基礎。全省糧食總產連續6年穩定在500億斤以上,淡水產品、油菜籽、水生蔬菜產量及禽蛋、蜂蜜、食用菌、小龍蝦、螃蟹出口量位居全國第一。
融合主體穩步壯大。大力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行動,帶動產業融合發展。全省縣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4271家,湖北省民企百強中,省級龍頭企業有20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9.6萬家和3.5萬個,多年保持兩位數的增幅。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0萬余人次,很多農民通過培訓提升技能,發家致富。
融合模式不斷創新。全省各地積極探索,通過經營主體帶動、主導產業拉動、資源要素促動,培育了農業內部融合型、產業鏈延伸型、農業新業態型、功能拓展型、產業集聚型等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和模式。
融合機制多元發展。各地通過拓展功能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重組供應鏈,將資源要素進行整合,引導主體通過訂單生產、股份合作、折股量化、利潤返還等模式,與農戶建立了多種利益聯結機制。
多路徑推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
湖北立足農業大省實際,發揮資源稟賦優越、產業業態多樣、產品特色鮮明的優勢,堅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加則加、宜旅則旅,探索出多種融合發展路徑。
創模式,調整結構促融合。樹立“大農業”“大糧食”觀念,積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發展。潛江市探索“蝦稻共作”生態種養高效模式,平均畝產小龍蝦200公斤、稻谷600公斤,畝平純收入4000元以上,比單一種植水稻增收3000元以上,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一舉多贏”。各地還探索出“稻鱉共作”“稻鰍共作”“藕鰍稻”“鱉蝦稻”“稻蝦魚”等綜合種養模式,2018年,全省“稻蝦共作、稻漁種養”發展到589萬畝。
興加工,提升價值促融合。省委、省政府出臺系列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稻米、茶葉、蔬菜、食用菌、魔芋、小龍蝦、蛋品等精深加工,省級龍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0.8%,潛江市華山水產公司小龍蝦蝦殼綜合利用等9項模式在全國推廣。湖北土老憨公司,圍繞柑橘發展精深加工,生產橘子醋、陳皮醬油等調味料,柑橘果渣用來加工柑橘酥、柑橘軟糖等休閑食品,產品增值數倍。2018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1.1萬億元,同比增長9.6%,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建園區,延伸鏈條促融合。圍繞區域主導產業,集成集約要素資源,打造公共服務平臺,創建了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入園企業既帶動了周邊原料基地建設,又通過上中下游產業擴展和契約合作,延伸了產業鏈條,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高地。如京山市橋米產業園,圍繞橋米產業聚集了260余家企業和合作社,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7家。優質稻從工廠化育秧、機械化生產到大米初加工,再到米制品米汁飲料和酒類,開發副產物生產米糠油、飴糖、飼料和谷殼生物質顆粒燃料等,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20億元。全省41個省級加工園區,入園企業2657家,主營收入超過4000億元,占全省總規模的40%,帶動就業52.8萬人。
拓功能,聚集要素促融合。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武漢市安排賞花游專項資金4億元,撬動社會投資近30億元,打造了蔡甸區索河十里荷花長廊等80多個重點項目,并推出十大節慶和十大賞花品牌,實現了月月有賞花會節、周周有賞花活動。目前,全省有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縣13個、示范點19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4個、“中國美麗田園”10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40家。2018年,全省接待游客超過1億人次,綜合收入377億元。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幾點體會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要求的政策多,需要政府的統籌;關聯的產業多,需要高位推動;涉及環節多,需要多部門配合。經過近幾年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政策創設是保障。省政府印發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加大財稅用地用電支持力度、落實主體責任、強化部門協作等政策措施。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納入縣市考核,并安排1000萬元獎勵資金。統籌資金投入園區產業鏈、龍頭企業貸款貼息、糧經飼統籌發展、農村雙創等工作,支持產業融合發展。
人才建設是關鍵。出臺21條政策推進“三鄉”(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工程,簽約“能人回鄉”項目2000余個,完成投資500多億元,推動城市要素下鄉激活農村資源。全省共吸引39.7萬返鄉下鄉人員,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每年輪訓4.5萬新型職業農民、300名龍頭企業“掌門人”。
品牌打造是支撐。促進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聯動,以創響品牌拉動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了隨州香菇、潛江龍蝦、宜昌蜜橘、利川紅茶、恩施玉露等“湖北糧、荊楚味”地域品牌,以及周黑鴨、勁牌、神丹、福娃等一批龍頭企業品牌。全省共建設107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培育“三品一標”4518個,總量規模位居全國前五位。
農民增收是根本。融合是手段,農民增收才是根本。在政策支持和項目遴選時,將與農戶的利益聯結作為核心的考核指標,積極引導主體帶動農民發展。2018年國家產業融合項目,有31家主體將財政補助資金折股量化到農戶、合作社和村集體,直接持股的農戶2155戶,折股資金3017萬元,項目新增農民就業1.08萬人,幫助2550戶貧困戶脫貧。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