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科技明白人 村莊里的“活財神”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見習記者 楊鈺 字號:【

  被譽為“中國姜蒜之鄉”的山東省安丘市是省級貧困縣,種植生姜是當地農民的傳統,但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土傳病害的困擾,生產成本增加,質量受到影響。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土壤有害生物防控創新團隊的幫助下,安丘市實施了土壤熏蒸消毒,使大姜生長期農藥用量減少23.75%,平均增產35%,平均畝收入增加0.75萬元,出口合格率100%。這是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曹坳程在日前舉行的百千萬人才工程創新大講堂上分享的故事。此次大講堂以“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農業科技人才支撐”為主題,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承辦。

  在當前決勝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如何做好二者銜接,如何發揮農業科技及農業科技人才的作用?大講堂上與會專家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探討。

  人才為本 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

  國家級貧困縣河北阜平的山場面積為326萬畝,耕地面積僅為21.9萬畝,過去種植玉米,畝均收入不足千元。在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林果專家劉濟偉到阜平縣掛職副縣長后,該縣大力發展蘋果、晚熟桃、葡萄等優質高效水果種植。2018年,全縣林果收入達到3億元以上。河北阜平縣副縣長那日蘇在此次大講堂上與大家分享了阜平的扶貧經驗。

  劉濟偉等人的到來為阜平決戰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力支撐。然而,當脫貧攻堅完成之后,如何做好鄉村振興的人才保障?

  農業科技人才是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脫貧攻堅完成以后,原來派到鄉村去的這些人才和工作隊伍,不能全撤,要創新方式和機制,適當地留下一些人,尤其是第一書記。有的地方可以就地轉化,工作隊就直接換成鄉村振興工作隊,但是形式和方式要結合鄉村振興的任務。”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陳曉華建議。在他看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這兩大任務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在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中,做好工作隊伍和人才的銜接是十分重要的。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介紹,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長期以來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大力支持下,實施了農業科技杰出人才培養計劃,構建起創新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實施了萬名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培養計劃,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健全完善一主多元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這些工作舉措大大提升了農業科技人才引領支撐體系,為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人社部副部長湯濤表示,未來人才工作需要加強兩個方面:一方面在重視海外引才的同時要注重國內人才的培養和培育工作,特別是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是在抓好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高度重視繼續教育,通過此次大講堂活動起到示范推動作用,使農業科技人才的知識更新和繼續教育工作發展得更好。

  授人以魚 科技創新助力產業扶貧

  云南瀾滄縣是我國邊境“直過民族”深度貧困地區。截至2015年底,全縣有10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14萬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31.05%,是脫貧攻堅最艱難的地區之一。如此貧困的瀾滄應該如何脫貧?

  2015年底,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校長朱有勇及其科技團隊千里迢迢來到瀾滄,授人以魚,把科技送到瀾滄,把論文寫在了瀾滄的大地上。“科技扶貧的核心就是創造新的產業、特色的產業”。朱有勇院士等人依托瀾滄豐富的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等特色農業扶貧產業,把青山變成了金山。

  曹坳程同樣認為,靠有限的土地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傳統大田作物,很難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收入,種植高附加值作物是科技扶貧的重要途徑。他帶領團隊在河北順平縣、江西金溪縣、湘南貧困地區等地推廣土壤熏蒸技術,解決了土傳病害導致草莓、生姜等高附加值作物重茬種植的難題,助推了當地的產業發展。

  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認為,科研與扶貧并不矛盾,農業科技在當地試驗、展示、示范和推廣,農業科技人員直接下村下地,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她致力于發展特困地區馬鈴薯產業,組織專家協助畢節、張家口、呂梁嵐縣、烏蘭察布和新疆吉木乃等地制定了產業規劃和扶貧方案,并堅持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建立多個試驗示范基地,把土豆變成了“金蛋蛋”。

  “貧困在哪里,科技扶貧就去哪里!創新在哪里,企業產業就到哪里!攻堅在哪里,貧困帽子就脫在哪里!”朱有勇院士說出了科技人才的扶貧心愿。

  授人以漁 給當地培養走不了的鄉土人才

  紫陽縣是陜西南部的國家級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總規模40659戶133475人。其產業扶貧主要是發展茶產業,同時進行林下種植種養。據紫陽縣副縣長田鑫講,紫陽縣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紫陽縣基本沒有50歲以下的農技干部了。”

  紫陽縣人才短缺并非特例。“鄉村目前面臨著嚴重的人才短缺的難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研究員說。據他介紹,截至2015年底,全國農業科技人才總量115萬人,農業科技人員隊伍數量嚴重不足;同時期,全國新型職業農民1272萬人,僅占鄉村就業人員總數的3.4%;2016年末全國鄉村實用人才總量約1900萬,占鄉村就業人員總數的比例不足5%。

  在中國貧困地區面積很大的情形下,授人以魚,更需授人以漁。正如朱有勇所說:“讓科技人才村村寨寨去做不行,只有培養一批鄉土人才才能解決根本問題。”朱有勇團隊創新招收模式,按照“只要識字,只要想致富”的招生標準,淡化學歷、年齡,破格從瀾滄縣20個鄉鎮招收農民學員。教學中,做到教學與實踐結合、集中學習與回鄉動手結合。這種科技扶貧人才培養模式成效顯著,“現在一半的學員成了小老板,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學員脫了貧奔小康了。”朱有勇說。

  金黎平率領團隊常年為貧困地區開展科研和技術培訓,在不同產區培訓農技人員、種植戶和企業,培養了在職博士、推廣碩士、“西部之光”學者、西藏和新疆特培委培等眾多科技人才。

  新希望集團2018年初面向社會開展“10萬名新農民培訓計劃”,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培訓了28265人。“如果產業在農村落地了,那么人才就引得進、留得住了。”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維勇說。

  俗話說:“村里有個‘科技明白人’,等于有個‘活財神’。”在當前決勝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刻,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科技明白人”助力產業扶貧,帶領農民奔向致富路,推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我國的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支撐。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