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縣從交通、飲食、住宿、婚戀、研培等多方面推行為村小“輸血補鈣”的10條傾斜政策。聚焦溫馨校園、溫馨班級、溫馨課程、溫馨課堂、溫馨關懷、溫馨菜園、溫馨食堂、溫馨宿舍8個溫馨要素,創建具有縣域特色的“8+42”良性運行模式,完成溫馨村小創建目標。
農安縣是吉林省的農業大縣和教育大縣,全縣村小246所,占全縣學??倲档?5%,教師2040名,學生7378名,呈現點多、線長、面廣的特征。
作為農民家門口的學校,村小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是村小面臨逐步消失的危機。據統計,僅2010年至2014年,全縣共有104所村小因難以為繼而消失,平均每18天就消失一所村小。大量村小的消失,不僅影響鄉村孩子的就近上學,而且使鄉村原有的教育文化生態面臨斷代的危機,同時也影響到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二是現有村小整體辦學質量堪憂。受歷史、地理、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制約,村小普遍存在環境設施差、師資力量弱、教學質量低的突出問題,農民對家門口的學校不滿意,一度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到鄉鎮中心校或縣城學校就讀,導致出現“村小學生擠中心校、中心校學生向縣城流動”的“鄉村弱、城鎮擠”的尷尬局面。
鄉村優質教育資源不足與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成為農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面臨的關鍵性問題,村小向何處去也成為縣委縣政府不得不回答的問題。為此,農安縣委縣政府算了三筆“賬”:
第一筆賬——家長的經濟賬。據測算,村小距離中心小學遠近不同,如果按照到30里以外的學校就讀計算,平均每個月交通費200~300元,加上日?;锸迟M等支出,家長每年將額外增加4750~5950元開銷,相當于一年的農業收入。
第二筆賬——學生的發展賬。學生如果走讀,校車一天往返兩到三次,有些孩子早上5點多就要起來,需要“披星戴月”去上學。如果住校,自理和學習能力又相對較弱。
第三筆賬——政府的經濟賬。如果7378名學生都舍棄家門口的村小,而擠到鄉鎮或縣城學校去上學,現有的鄉鎮中心小學將無法容納如此規模的學生,一方面造成村小校舍大量閑置,另一方面政府又要進行額外投資,擴建中心小學,包括校舍、宿舍、食堂及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預計整個投資規模約1.8億元。
這“三筆賬”表明,村小要辦下去,而且要辦好,必須以更長遠的思路提升村小辦學質量。
2015年開始,農安縣委縣政府決定依據農安教育的結構、特點和規模,探索一條村小可持續發展之路。一是把建設目標鎖定在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上;二是把重錘敲在246所村小的建設和提升上;三是把突破點放在優化師資、改善條件、提升質量上??茖W發展村小的戰略規劃確立后,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教育資源整合的工作意見》,提出實施“1+X”模式的學校建設管理體制。“1”是指以某一個鄉鎮中心校為圓心,輻射這個鄉鎮8~10所村小,把所有的村小都建設起來;“X”是指把全縣50人以上的100所村小建成溫馨村小,并對“微型”村小進行資源優化和整合。
為盡快打通城鄉教育一體化“最后一公里”,創建農民家門口好學校,農安縣上下聯動、齊心協力,分層次創建小而美溫馨村小,實施“8+42”運行模式,讓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推行“十項輸血補鈣政策”
村小好不好,關鍵在師資。村小教師年齡大、結構性缺編、待遇低,一直是農村教育的共性問題,尤其是一些優秀教師外流問題日益突出,成為提升村小質量的瓶頸性問題。針對村小辦學條件差、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不高、優秀教師持續外流等問題,農安制定了從振興教師隊伍入手提升村小教育質量的十項傾斜措施,通過系列鄉土化、本地化的“輸血補鈣”政策,急教師之所急、想教師之所想,在短短幾年時間大幅改善了村小的辦學條件,讓所有的村小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從根本上緩解農村學生向中心校、縣城學校的集聚情況。
公用經費向村小傾斜。村小公用經費按人頭撥付。例如,一所村小有20個學生,人均費用按600元算,一年公用經費共計1.2萬元。而雇用一個門衛,每月工資最低需要1000元,僅此一項每學期就需支出6000元。如此一來,學校經費所剩無幾。為此,農安縣自溫馨村小創建之初,就明確公用經費向村小傾斜,不足100人的村小按100人撥付公用經費,保障村小的正常運轉。
取暖費核算標準向村小傾斜。受地方氣候環境影響,北方農村學校冬季取暖費是不可或缺的。以往,村小大部分是平房,取暖靠燒家長送的玉米芯,但存在燃燒時熱?;鹁妥儧龅谋撞?有的教室即便冬天穿著大衣,上課時依然被凍得哆哆嗦嗦。為此,農安縣將取暖費的標準由按人頭撥付轉為按學校使用面積撥付。如此,村小取暖費用較以往大大增加,解決了取暖難的問題,使村小成為教師和學生溫暖之所。
教師崗位配備向村小傾斜。農安縣充分貫徹落實國家教師調配政策,優先將招聘的特崗教師和事業編教師,分配給各個村小,并將置換出來的教師在縣級層面統一安排、合理調配。
教師評聘向村小傾斜。農安縣教育局規定,教師評高級職稱、縣級及以上骨干教師、科研骨干教師等,都需要到村小服務一年或兩年不等,從而進一步激活學校的辦學活力,提升村小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村小的師資力量得到有效發展。
通勤政策向村小教師傾斜。村小分布范圍較廣,一些教師面臨家校距離較遠,通勤困難的問題。農安縣規定,家不在村小所在地鄉鎮、通勤比較遠的教師,由中心校統一安排車輛,免費接送,為教師創造一個舒心的生活、工作環境,確保教師安心工作。
免費午餐政策向村小傾斜。農安各村小內都有校屬田地,要求統一開發菜園,創建學校自己的食堂,讓村小的教師免費吃上午餐,讓孩子們也能夠吃到衛生、營養和熱氣騰騰的飯菜,解決了師生午餐難的問題。
工會活動組織向單身特崗教師傾斜。調研發現,農安地區多所學校面臨單身特崗教師找對象難問題,部分村小有一批大齡特崗教師,因婚姻問題辭去工作。為此,農安教育局工會和縣總工會牽頭,組織公安、工信系統單身公職人員開展聯誼活動。截至目前,成功牽手20多對,正在談戀愛的40多對,成效比較明顯。
教師培訓制度向村小傾斜。農安要求國培、省培、縣培精準落戶到村小,培訓團隊直接下村小,通過草根式、手把手、面對面的方式指導村小教師進行研究。對新教師實行人格培養,對青年教師實行升格培養,對骨干教師進行風格培養。以青年教師為例,農安啟動了“過教材關、過班主任關、過課標關”的培訓。針對特崗教師、新教師因年輕工作經驗少,教法、學法有待提高的現象,農安堅持開展崗前培訓、持證上崗。
教研活動向村小傾斜。為解決村小單班、單教師沒有同伴教研問題,農安以鄉鎮為單位,將所有村小進行劃片,與中心校同步開展研培一體化活動,以中心校為輻射,以村小教師教研需求為本,按片推進村小的校本研修,持續開展校本教研科研。
學校管理向村小傾斜。中心校與村小實行一體化管理,在教學管理、教研培訓、課程實施、質量監測、辦學評估上,農安實行“五個統一”“四個同步”“三個一致”,大大提高了村小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校辦學水平。當地的教師進修學校每年組織教學團隊競賽活動,要求每個團隊必須有一名村小教師參加。其中,鮑家太平小學董老師,2019年初評為縣數學名師,獲“長春市教學新秀”榮譽稱號。
十項措施實施以來,成本低、見效快。不僅村小原有的教師士氣提升、樂于從教,而且一批有活力、有情懷的年輕教師開始安心留在村小工作,學校教學質量逐步提升,返鄉就讀的學生數量逐年增加。
創建“8+42”溫馨村小
為辦有溫度的教育,讓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農安縣提出,3年之內把50人以上的100所村小都創建成“8+42”溫馨村小。也就是,溫馨校園、溫馨班級、溫馨關懷、溫馨課程、溫馨課堂、溫馨菜園、溫馨食堂、溫馨宿舍8個溫馨要素;村小門口、甬路、操場、旗桿、課桌椅、班級、菜園、食堂、宿舍、課堂、廁所等42處重點部位,都有詳細的創建標準。
創建溫馨校園。為創建溫馨校園,農安三年投資1.4億元。一是把D級危房的校舍全部消滅,使村小的平房校舍達到標準化;二是加強校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門、圍墻、廁所、自行車棚、領操臺、旗桿、旗座、操場硬化達到標準化;三是內部裝備標準化,溫馨村小并沒有按照中心校標準建“九個功能室、三個儀器庫”,而是按照村小的實際情況,建設“四室一庫一場地”,即計算機網絡教室、保健室、科學實驗室、圖書室,音體美器材庫,以及籃球、足球、排球場地;四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鄉土化、校本化、特色化的文化體系。農安縣共啟動改擴建校舍、操場硬化、粉刷教室、教育裝備、校園文化等創建項目56個,新建改建功能室189個,為246所村小裝備206種、43萬件實驗儀器和活動器材,增添圖書近7萬冊,更新桌椅1200套,實現了“四室一庫一場地”的建設目標,29所村小摘掉落后帽子。其中,青山3所村小不斷加大校園美化綠化力度,構建了“馨和教育、生感教育和誠信教育”為支撐的校園文化體系,整個校園芳香四溢;葦子溝村小沿著圍墻種滿了海棠樹,紅艷艷的海棠果掛滿枝頭。
創建溫馨班級。全縣要求班級文化、特色園地、班級圖書器材活動柜和十字桌統一標準,模式化推進、個性化補改,一個村小一個特點,班班都有自己的模樣。滿足這幾項標準后,村小自己增加要素,形成獨特的創建內涵。全縣156個班,按照圓形排列座位,共設置班級中隊名片198張,121所學校實現信息化教學。
創建溫馨課程。培養目標要由每一門課程的子課程項目推進實施。農安在將標準課程延伸和擴展,抓實孩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注重促進個性發展,要求各校開發適合自己學生和教師的校本課程。全縣建立了音樂、體育、美術、剪紙、書法、種植、養殖、科技等興趣小組13類518個,把每天第7節課作為孩子個性發展的專門時間,每周活動1次,促進學生個性成長、快樂成長。
創建溫馨課堂。在溫馨課堂創建方面主要抓住兩件事。一是教師的教,強調優化教法;二是學生的學,強調活化學法。村小30人以下的,推小班化教學、合作化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制定《農安縣溫馨村小課堂評價標準》,以村小生態課堂建設為目標,聚焦教法和學法,實施串鄉聽課、連片教研、片區賽課,確立《小班化研究與管理》等58項科研子課題,組建村小骨干教師網絡博客237個,同步開展探索課3768節,在教法優化與學法活化的基礎上,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實施溫馨關懷。一方面,村小注重對孩子們的人文關懷,特別是重點關注特殊群體。村小為留守兒童、學習比較困難孩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離異家庭學生、單親家庭學生、服刑人員子女學生等建立檔案,實施一生一案,通過代理媽媽、親情服務、提供免費午餐等幫扶活動,讓孩子們時刻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另一方面,通過硬件改造,改善孩子們的生活條件。爭取項目資金2940余萬元,為200所村小裝置3154組電暖氣,改造取暖面積8.5萬平方米,確保數千名小學生安全、溫暖、幸福過冬。
創建溫馨菜園。村小校園占地面積大,除了滿足辦學基本要求外,每個村小都自主開發一個小菜園,種植茄子、土豆、辣椒、黃瓜、大蔥、角瓜等蔬菜,基本滿足師生一年四季餐桌的需求。同時,把菜園當作基地,學生參與蔬菜的種植、除草,提升勞動實踐能力。菜園作為村小校園文化的一道風景,格外引人注目。三寶小學、榛柴紅衛小學的溫馨菜園里,瓜果滿園、四季飄香,折射著校園的魅力。
創建溫馨食堂。溫馨村小創建前,農安縣村小食堂沒有幾家,教師大多只能自帶午餐,吃冷飯。針對這一情況,農安縣要求每個學校都建立食堂,按照有冰箱、有保鮮柜、有消毒柜、有廚臺、有櫥柜的“五有標準”配齊基本設施,讓教師們可以吃上免費午餐。全縣共建教師滿意的食堂178個,95%以上的村小取消了飯盒,告別了自帶午餐時代。
創建溫馨宿舍。出于安全考慮,村小有兩名以上女教師住宿的,要求在村小建宿舍,或者在中心校統一建教師宿舍。宿舍配有電腦桌、電腦、床鋪、衣帽間、梳妝臺、臉盆、毛巾,冬暖夏涼。“真沒想到,我們能住上這么好的宿舍!”松花江小學齊老師高興地說。目前,溫馨村小煥發出新的活力,有32所村小生源明顯回升,28所村小教學質量超過中心校。
形成“三項聯動機制”
政府發力。農安縣將創建溫馨村小工作列為幸福農安工程,2015年至2017年,全縣校園基礎建設投入1.4億元,其中僅裝備就投入4800萬元,力爭每個鄉鎮都建有溫馨村小。幾年來,有關領導多次采取現場辦公的形式,深入破解校舍改造、操場硬化、小火爐取暖、各功能室裝備率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不斷改善村小的辦學條件。此后,長春市政府基于農安縣村小的建設成績也決定,每創建一所溫馨村小,經驗收合格給予10萬元補助。這樹立并強化了辦好農村教育的鮮明導向。
社會助力。村小通過各種途徑與一些企業建立聯系,經常開展愛心資助活動,辦學條件不斷升級。如某食品公司為萬金塔葦子溝村小學投資20萬元,建設一棟800平方米的教學用房;某傳媒企業為三寶西趙家溝小學捐贈教學用品500余套;某企業集團為高家店劉家屯小學捐贈教育資金51萬元。
家長給力。家校聯系更為緊密,家長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積極幫助村小平整土地、栽花種草、打掃衛生;家長和學生一起參加興趣小組,在葫蘆上畫畫,以家鄉風景為內容進行剪紙,指導學生編織鄉土化作品。
農民對家門口學校的參與度和滿意度有了顯著提升。“現在,家門口的村小條件好,有好老師,能教出好成績,自然沒必要再送孩子去鄉鎮的學校念書了。”村民劉大姐一語道破了溫馨村小建設帶來的幸福感。
經驗啟示
農安縣創建小而美溫馨村小過程中,既有政府的總體部署,也有教育行政部門扎實的具體做法,更有學校和家長的大力支持。農安縣的工作思路和推進模式符合農村實際,很接地氣,許多經驗給人啟發。
辦好農村教育,必須重謀劃、高站位。農安在創建溫馨村小過程中,大家集思廣益,各抒己見,既考慮找準問題癥結,又加強各部門通力協作,共同細化解決問題的策略??h委縣政府在解決難點問題上,及時列出問題清單,主動擔當。教育行政部門及時跟進,將問題拿準、情況摸透、辦法說清,形成“重點打造、全面升溫、一鄉一案、一校一品”的工作格局。
辦好農村教育,必須重實際、接地氣。農安立足縣情、鄉情、校情,從最迫切的師資需求入手,注重用政策留住教師,用溫暖留住教師,用待遇留住教師,全面提升了教師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辦好農村教育,必須重創新、求突破。從農村教育規律出發,堅持問題導向,通盤謀劃,整體研判,既要考慮外部的需求,又要重視內部的實際變化,整合各方力量,找準問題的著力點,形成適合本地實際的頂層設計和創建思路,并在實踐中科學、系統、有效實施,形成上下一盤棋的攻關導向。農安根據實際,聚焦8個溫馨創建要素,推進“8+42”運行模式,形成了回歸常態、回歸初心、回歸鄉土、回歸本真的良性循環。
辦好農村教育,必須重規范、固常態。做好教育底部攻堅是一項長期工程和系統工程,是慢功夫,講韌勁,出實招。要瞄準長遠,堅持常態化,善始善終,力爭邁小步,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農安為保證創建一以貫之,制定了促進學校發展的評價標準,完善了系統化、易操作的各項制度,在創建對象、內容、方法和評價上形成了有效的制度規范,保障了創建工作有序推進。
辦好農村教育,必須重內涵、講情懷。農安對反復、普遍、長期不能解決的問題,研究辦法,精準施策,既開方又抓藥,常抓不懈,精雕細磨,一心撲在“內涵發展”這個點上,打好師資、辦法和特色三張牌,落實“一鄉一案”,呈現“一校一品”,將資金資助真正落到村小,讓年輕教師扎根村小,用良方猛藥救活村小,實現“由被動向主動、由兜底向覆蓋、由管理向溫馨”的根本轉變。
(摘自中共中央組織部編寫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