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膠東大地,夏風乍起,萬物勃興,生機盎然。
走進威海農村,滿眼盡是“三夏”生產熱火朝天的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對這片大地寄予厚望重托。去年六月,總書記考察山東,并來到威海視察。總書記強調,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打造精致城市的威海,更要找準鄉村振興這盤大棋中應有的擔當。
親切關懷化為前進號角,殷切希望激發澎湃動力。一年來,威海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緊緊圍繞“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要求,探索創新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全力破解當前農業農村存在的小生產與大市場、分散承包與規模化經營、全產業鏈發展與專業化分工等諸多矛盾,以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助推器,激活農村集體土地“統”的內在活力,使這片土地“動”了起來,迸發出新的活力。
組織強“骨”
——讓黨建有抓手、服務有方向
“守著荒地不致富,靠著荒山背債務”,這曾是文登區高村鎮墩后村的真實寫照,土地撂荒嚴重,沒有任何產業,集體經濟收入基本為零。“組織渙散,支部沒有號召力,干部辦事沒底氣。”村黨支部書記連均璞回憶。
轉變發生在2018年,高村鎮提出“支部建在合作社,黨員創在產業鏈”,專門成立了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黨總支,各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黨支部,以支部為核心和聯系紐帶,指導完善各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規劃。墩后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吸收村民及集體入股土地280多畝,化零為整、集體耕種,并將耕種收等農事環節委托給鎮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來干,既解決了一家一戶土地撂荒問題,又解決了種地難問題,還實現了集體增收4萬元。
墩后村的華麗轉身,折射出威海振興基層黨組織、依靠基層黨組織,牢牢把握農業社會化服務正確發展方向的堅定決心。
決心來源于對“組織引擎”強勁動力的信心。近年來,威海不斷出臺措施,積極探索抓黨建促集體資產資源挖潛增效、農業服務體系創新完善的新路徑。出臺制度,把服務土地流轉或托管情況,納入村黨支部和黨員“星級”評定考核;各村黨支部成立2~3支黨員志愿服務隊,設立土地流轉服務崗,發揮黨員帶頭作用,推動社會化服務開展。
威海各市區勇于創新,大膽闖、大膽試,“黨支部+合作社”、黨組織聯建等創新性做法層出不窮,處處體現黨組織的核心作用。
“過去,單個行政村為主的基層黨組織多數只能調動本村資源進行‘體內循環’,缺少外力支援、發展視野狹窄、致富渠道不暢。”榮成市上莊鎮黨委書記董昭勝說。現在,上莊鎮依托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專門成立了農業產業發展黨總支,前期吸納西橋村、東橋村、大李家村、虎山村等6個村黨支部為聯建黨支部,輻射帶動其他農村黨支部,聚焦聚力產業發展。聯建黨組織實現了鎮域內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打出了“組合拳”,“聯”出了發展新活力。
如今,村黨支部書記“挑大梁”,已成為文登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一道特殊風景。在高村鎮,鎮財政全額投資成立高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統籌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活動。“為了發揮村黨支部班子的核心作用,鎮政府沒有派人參與公司管理。從公司法人到各級管理人員,均為不領工資的村黨支部書記。”公司經理、南產村黨支部書記劉玉海說。在劉玉海等村支部書記的帶動下,全鎮46個村均由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入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高村鎮已經成為文登區乃至威海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一面旗幟。
“農村要致富,關鍵在支部”,基層黨組織就是威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骨干”。正如威海市副市長高書良所說,打造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引導小農戶集中連片接受社會化服務,更需要基層黨組織從中協調。威海將黨組織建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鏈條關鍵環節上,以黨組織為聯結紐帶,通過“黨支部+”形式把各種資源要素聚集起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基層黨組織為農服務能力增強,組織振興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
體系塑“肌”
——讓土地有人種、種地有賺頭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橋頭鎮澗北村王力軍的田地位置不好,澆水打藥都不方便,一年下來沒有多少收成,漸漸地,最近兩年就撂荒了。
與王力軍一樣,現在澗北村的老年人占七成左右,村里40%的土地撂荒。“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守家的婦女、老人干農活吃力!”談起村里撂荒地的原因,王力軍這樣總結。2017年威海市對農村土地耕種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空掛戶達30%以上,半工半種勞動力占40%,60歲以上人口占到35%,土地撂荒面積占10%,無人種地問題十分嚴重。
激活鄉村土地新動能,必須啃下硬骨頭。威海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輝說,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地撂荒化曾經是攔在威海農業農村發展路上的“四座大山”,普通農民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合算的事越來越多。隨著發展現代農業,實施產業振興戰略,已經到了非解決這些問題不可的時候。
“誰來種地”是最突出的問題。能不能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讓專業人來干專業事,讓農業生產也能像二三產業那樣向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轉變?
帶著這些疑問,2017年威海市農業局在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選取4個試點鎮,整合鎮經管、農技、種子、化肥、農藥等涉農服務資源,建設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探索農戶分散承包、集體整合經營、平臺集中服務的發展路子。經過兩年多摸索,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已遍地開花。
現在,走進威海,65個鎮級社會化服務中心已經覆蓋所有涉農鎮,在市縣財政專款支持下,鎮級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已經成為服務半徑3公里、輻射面積3~5萬畝的運轉中樞,正向“農業生產服務+品牌推廣+產后服務+招商交易”的方向驅動加速發展。
光靠政府“一條腿走路”不行,村級組織、專業化服務組織、工商資本等也須同向發力。高書良副市長說,威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好了“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優勢,用政府的資源解決好入戶調查、黨員引領等市場不好解決的事,用市場的資源解決好生產、加工、銷售等政府不好解決的事,實現優勢互補,共享共建。如今,以豐登公司、高田公司等一批“國字號”企業和山東金豐公社、濟南一農化工為代表的專業社會化服務企業紛紛入駐平臺,為農戶或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全托管或菜單式托管服務,將“綁在地上”的農民解放出來。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通過社會化服務平臺流轉土地,讓農民吃下了“定心丸”。文登區委副書記隋同朋說,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就像一個緩沖池,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根據地況以保底價將零散、閑置、撂荒的地塊集中起來,然后將這些適度集中的土地交由鎮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平臺,加持著平臺的土地整理、農機服務、農資供應和技術跟蹤服務等一系列配套社會化服務功能,這些規模化土地由中心平臺實行對外招商。對暫未招商成功的土地,鎮上鼓勵村集體經營,依托中心平臺以“全程墊資,收后還款付息”方式全托管運作種植項目。“再也不用擔心資本跑路顆粒無收,農民可以安心流轉。”隋同朋說。
地不僅有了規模,還有配套服務,自然是分外搶手。文登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姜宗浩說,不到兩年時間,高村鎮已陸續引進了黑小麥、中草藥、田園綜合體等14個現代農業項目,農民人均畝收入增加300~500元,村集體每畝收益90~300元。
產業固“根”
——讓農業有奔頭,振興有動能
回想過去,高書良副市長感慨:“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根本。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應首力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解決好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配套問題。”
過去,文登區宋村鎮下徐村背靠青山,卻不能靠山吃山,村里沒有產業,集體經濟薄弱。現在,借助鎮平臺“窗口”,引進了威海山泰種植養殖生態園,流轉山頭、水庫發展綠色種植、生態養殖,生產的綠色有機油桃、鵝蛋深受市場歡迎。山泰生態園的成功,帶動村民也投身生態農業,下徐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莊園,引得市民紛紛“打卡”,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
改變下徐村面貌的,正是宋村鎮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平臺。
一年來,威海不斷拓展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平臺功能,匯聚產后、品牌、交易、金融等增值服務,推動農業生產經營領域分工協作,向農業結構調整要效益,引領農業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
前段時間,文登西洋參深加工龍頭企業金頤陽藥業公司籌劃投資2000多萬元,新建4條西洋參的中試生產線。與以往不同的是,在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推動下,這些生產線被納入社會化服務統籌范圍,中小西洋參種植戶可以委托進行代加工,為中小參農們解決產后問題。公司副總經理孟洪濤說,在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幫助下,金頤陽藥業被納入現代農業園區,引進了種植、加工領域的專家團隊。服務中心與成都天府商品交易所合作設立文登西洋參交易中心,打造西洋參交易“心臟”;積極推動“文登西洋參”注冊為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公司參加了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頤陽牌”西洋參榮獲知名農產品企業品牌。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威海時刻牢記總書記指示,以社會化服務為鏈條,強勢推進農業“新六產”,小農戶也能實現生產標準化、產品優質化,分享產業增值的收益。高村鎮沙柳村打造了“沙柳村”西紅柿特色農產品品牌,“合作社創品牌闖市場,帶動每個占地半畝的西紅柿大棚增收3萬元,為村民增加年收入300多萬元。”村黨支部書記時述忠說。
威海還在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抗風險能力上做起了金融“文章”。文登區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經營主體量身訂制了農業社會化經營主體收入保險和保單抵押擔保貸款,撬動銀行機構信貸資金向符合條件的各類主體發放“富民農戶貸”和“富民生產貸”;乳山市針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主體開展了“魯擔惠農貸”試點工作……
威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故事講不完,威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腳步仍在繼續。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威海,這座以海為名、因海揚名的城市,正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揚起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之帆,在新時代鄉村振興這片廣闊的“藍海”上破浪前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