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從“服務中心”到“孵化中心”——山東威海市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助力鄉村振興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山東省威海市委副書記、市長 張海波 字號:【

  去年以來,山東威海市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國率先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回答新時代“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同時,激活農村土地集體“統”的內在活力,著力破解“農民增收、集體增收”問題,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徑。

  搭建“一個中心、兩大平臺”

  打造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

  一是建設鎮級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在1個鎮試點成立全國首個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并召開現場會在全市推廣;鎮級社會化服務中心按照服務半徑3公里、輻射面積3~5萬畝的標準建設,目前已經建設65個,已實現全市所有涉農鎮全覆蓋。統籌涉農資金,市縣財政按照每個集體經濟薄弱村不低于30萬元標準,專項用于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二是建設“10+N”社會化功能線下服務平臺。每個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統一設立農業類“一站式”政府服務窗口、培育引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主要有土地規模化經營、莊稼醫院、農安監管等10項基本服務功能,并鼓勵各鎮結合產業特點,開展農村休閑旅游推廣等特色服務,形成“10+N”的社會化服務功能模塊體系。三是建設“3+N”信息化線上服務平臺。建設土地信息服務平臺、農機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各村土地電子信息數據庫,清晰標注農作物種植、閑置撂荒等土地信息,為服務中心精準生產奠定基礎;開發土地托管APP軟件,提供土地流轉線上交易和進度查詢服務,及時了解土地托管進度,提高土地托管業務效率。建立勞動力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各村勞動力信息電子化檔案,實現農民務工和經營主體用工雙向高效對接,解決農戶打工難、新型主體用工難的問題。“N”即各鎮社會化服務中心結合實際,建立的農業空中講堂、電商營銷、農資直銷等區域信息服務平臺。

  探索“菜單式、保姆式”服務

  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全覆蓋

  一是提供土地托管服務,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當前,農村空掛戶達30%以上,半工半種勞動力占40%,60歲以上人口占到35%,土地撂荒面積占10%,無人種地問題十分嚴重。針對這一問題,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主要提供3種土地服務模式:“流轉式”即村民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土地合作社,由其委托社會服務中心內的專業服務公司,進行自主經營,每年每畝收取1000元左右租金;“全托式”即村民將土地委托給社會服務中心內的專業服務公司,由其代為耕種管理,服務組織按畝收取一定糧食或收益。“入股式”即村民將土地入股,參與到公司經營、分紅當中。目前,通過專業化服務,解決土地撂荒面積24萬畝,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二是提供“菜單式”生產服務,解決怎么種地問題。按照“你點餐、我列單”模式,由專業服務公司對耕地、播種、收獲等每個環節明碼標價,統籌開展訂單種植、產銷對接、質量追溯、品質評定等服務40余項,為村民提供“菜單化”服務。建立土地托管服務電子化信息臺賬,實現土地托管、機耕、施肥、用藥、運輸等全過程追溯監管,提高服務效益。通過社會化專業服務,平均每畝土地能夠節約生產經營成本100元,農作物產量提高10%以上,每畝土地增收150元左右。三是提供標準化拓展服務,解決如何種好地問題。圍繞標準化生產,利用專業化服務組織,推廣農作物、蔬菜、果樹等新品種80個,推廣優質高效栽培技術28項,確保在成方連片地主導品種覆蓋率和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100%。圍繞綠色生產技術服務,開發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系統及手機APP,全面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測土配方技術覆蓋率達到100%。

  堅持“政府領辦、市場運作”

  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推動社會化服務中心持續發展,核心在于培育或引進1家產業鏈條長、現代裝備齊全、擁有現代農業項目的專業服務公司,對流轉的成方連片土地規范化經營,實現土地價值增值。村集體發揮牽頭作用,將農戶不愿耕種的土地調換集中起來,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整體打包給服務中心對外招商流轉或委托公司托底經營,農戶按股享受收益,集體獲得增量和增值兩部分收益。一是“增量”收益。由于土地調換集中經營,相鄰地塊溝壑地堰平整,小塊地變大塊地,一般每畝溢出土地20%,收益歸村集體所有。二是“增值”收益。組織鎮級服務平臺或市場主體對入股土地實施產業園區式統一布局規劃,連片成方后對外招商,根據土地特點培植農業項目,以高附加值作物為重點,發展現代生態高效農業,增加農業經濟效益,實現從“田里種糧”向“土里刨金”轉變。積極爭取涉農財政項目,改善土地的基礎設施和生產能力,土地實現了增值,這部分收入由村集體、農戶按比例進行分成。比如,一個村將300畝土地交由鎮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經營為例,“增量”就是300畝土地連片成方后,可增加土地60畝(按每畝溢出土地面積20%計算),每年增加集體收入3萬元(每畝土地傳統種植年收益約500元)。“增值”就是經過招商后,原來一畝500元的土地可升值為800元,增值的300元按照村集體和個人3:7的比例分配,集體收入變成增值的2.7萬元和增量的4.8萬元兩塊,合計7.5萬元,走出了一條可復制、易推廣的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

  打造鄉村振興的“孵化中心”

  為最大限度地挖掘社會化服務中心的服務潛能,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載體作用,威海市加大政策配套和組織人員保障力度,努力推動鄉村振興。一是助推產業振興。通過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中心+農戶模式,解決農民就地就業13.2萬人次,帶動農民增收15%以上。建立農民土地入股、抵押貸款等融資機制,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10萬元至200萬元信貸擔保服務,解決社會化服務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對加入村土地合作社的村民,每月交納300元,即可享受到一日3餐上門服務,讓農民享受到社會化服務成果。二是助推人才振興。依托社會化服務中心,培訓帶動新型職業農民4000多人、家庭農場852家、農業合作經濟組織1886個、專業大戶628戶。依托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新園等,鼓勵大學生、退役士兵、城市工商戶、進城務工人員等到農村創業,為鄉村振興儲備一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是助推組織振興。鎮級成立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黨總支,各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黨支部,堅持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牢牢把握社會化服務正確發展方向。把服務土地流轉或托管情況,納入村黨支部和“兩委”干部考核,與支部星級評定、村干部待遇掛鉤。各村黨支部發揮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2~3支,設立土地流轉服務崗,發揮黨員帶頭作用,推動社會化服務開展。四是助推生態振興。對托管土地,由專業服務公司推廣物理防治技術,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和土壤改良修復,使農藥使用總量減少10%、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全面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畝均節約用水40%~50%、節省肥料30%~40%、節省人工成本1000元以上。五是助推文化振興。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催生了農機、土地、勞務等合作經濟組織,據調查分析,90%以上農戶都以不同形式進入合作經濟組織,成為合作經濟組織成員。新的生產關系條件下,誠信經營、公平交易、合作共享、互惠互利等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個環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逐步消解,有利于新型職業農民文化價值觀的形成。

  工作中的感悟與思索

  在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工作中,我們從搞好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鏈條生產層面的服務,轉入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層面的服務,有效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出了一條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之路。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實質就是發揮鎮級黨委政府“統”的職能,對新時代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次再組織,實現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概括起來,這種再組織主要包括五項內容:一是強化組織體系建設。發揮各級黨組織特別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建立土地合作社等形式,引導農村土地流轉起來,化零為整。二是強化財政金融保險支持。針對涉農貸款無抵押和融資難問題,由地方財政牽頭成立融資擔保公司,設立擔保風險賠償基金,在全國率先推出特色農業單品保險,地方財政給予參農保費60%的補貼,開創地方財政扶持特色性農業發展先河。三是強化人才培育和招引力度。建立健全鄉村人才政策支撐體系,出臺《威海市鄉村振興人才激勵政策十二條》,激勵和吸引各領域人才返鄉下鄉,投身農業農村建設,開展智力支持服務。四是強化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借助大數據手段,實現農業生產要素和農村經濟發展要素的整合集聚,使各類要素的高效、快捷流動與融合成為可能。五是強化市場主體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核心作用。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機合作社等開展服務,全方位提高現代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品牌化、科技化水平。

  從生產實踐看,以上述五項內容為重點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了農村生產關系和農業生產力的適應性調整。在這種調整中,與農村改革前集體化經營相比,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煥發出勃勃生機。一是土地制度新。改革前集體化經營實行的是土地集體所有權與經營權“兩權合一”,現在實行的是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二是實施主體新。改革前農業生產實施主體是以生產隊為基本單位,現在則是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三是組織方式新。改革前農業生產活動是按計劃性、指令性進行,現在則是政府宏觀調控為輔、市場導向為主。四是分配機制新。改革前以工分制分配、家庭人口數分配等為主,現在則是以租金、按股分紅、務工收入等形式分配。五是經營手段新。改革前以人海戰術為主,輔助牲口、農具、簡單機械等,現在則是信息化、機械化、物聯網智慧農業等現代手段。

  從改革內涵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觸及了農村改革的內核,促進了農村“三變”。一是資源變資產。將集體和農戶個人擁有且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在清查核實、確權登記、評估認定基礎上,經過協商,入股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實現集體資源變為入股資產、無形資源變為經營資產、低效資源為高效資產。二是資金變股金。將各級各部門投入到農村的發展生產和扶持類財政資金,按照使用管理辦法和政策規定,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民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各類經營主體,實現資金變股金,享有股份權利,按股比獲得收益。三是農民變股東。鼓勵和引導農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住房財產權(包括宅基地使用權),以及自有大中型農機具、資金、技術、技藝、勞動力、無形資產等各種生產要素,通過協商或者評估折價后,投資入股經營主體,實現農民變股東,享有股份權利。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