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幾年來的創業歷程,我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最大的受益者。精準培訓、跟蹤指導和政策幫扶,讓我從打工妹、家具經銷商蛻變成一名職業農民,一名光榮的農民教育工作者。”向輝說。
2010年,32歲的湖北省來鳳縣舊司鎮黃土壩村土家幺妹向輝返鄉創辦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村創業創新優秀領頭人,她還舉辦“田間學校”,把講堂搬到田間地頭,為產業扶貧和農業農村發展輸送了大批實用人才。
“一個合作社致富不算富,帶領更多貧困村致富才算富”,向輝還組建了技術團隊,為周邊鄉鎮許多貧困村發展產業提供技術指導。因為在產業扶貧、農民培訓等方面的貢獻,向輝榮獲“農業科教興村杰出帶頭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
“一串葡萄只留80到100粒,把小粒的、有病的全部摘掉……”在來鳳縣舊司鎮新街村的葡萄園里,向輝手把手地教建檔立卡貧困戶給葡萄定串。
生于湖北農村的向輝,和許多70后農村孩子一樣,走了一段“鯉魚跳龍門”的路。1997年從恩施州林業學校畢業后,她遠赴廣東珠海,“子承父業”從事了10余年的家具銷售。憑著一股拼勁兒,成長為一名干練的商人,生意頗具規模。
“但我始終覺得這不是我最想要的生活狀態。”向輝說,生在農村,學的是林業,她難舍“農業情懷”。在2010年的一次返鄉探親中,她發現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土地要么撂荒,要么只種點玉米、紅薯,留守的鄉親們普遍生活不寬裕。
“若能在村里發展農業產業,一方面可以拾起自己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解決村里部分貧困戶就業。”向輝開始琢磨,做點什么產業合適。
在縣城逛超市時,細心的向輝了解到,這里銷售的水果都是從外地購進的。“把村里閑置的土地流轉過來種水果。”她打定了主意。
決定種植水果后,向輝開始奔走于來鳳縣的各個鄉鎮尋找適宜的種植基地。她發現舊司鎮新街村山青水綠、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地塊平整,是種植水果的絕佳地域。確定好種植基地后,向輝立即到浙江引進了4個葡萄品種,經過幾年時間,葡萄進入盛果期,向輝又積極聯系各類銷售渠道,確保所有農戶的葡萄都賣出了好價錢。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初嘗甜頭的向輝,總想為周邊的貧困戶做點什么。2011年,她牽頭成立了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戶一道發展水果生產,短短幾年時間,合作社帶動的農戶從當年的5戶增加到了215戶。
經過幾年發展,合作社的葡萄、草莓、火龍果、李子、茶葉等種植1081畝,產品銷往周邊10多個縣市。2017年,合作社產值達1580萬元。基地常年解決村里3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
61歲的新街村貧困戶向權和說,以前,他家僅種點紅苕喂兩頭豬,一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我把3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有1500元租金。平時在合作社給水果剪剪枝、上上肥,一個月還可以掙1500元。”
智力扶貧,科教興農,合作社里開啟“大講堂”
2018年6月9日,來鳳縣生產經營水果培訓班在向輝的合作社開班,來自4個重點貧困村的60多名種植大戶聆聽她講解果樹栽培技術。
合作社能成為“田間學校”,也是緣于向輝的愛琢磨。“農村最缺什么?人才,特別是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向輝介紹,多年前她接濟過村里的一個養羊戶,還幫孩子們買新衣服。但一味地贈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不少貧困戶文化水平較低,觀念保守落后,缺乏致富技能。如何帶動他們脫貧致富,向輝一直記在心里。
2015年,她在武漢市東西湖區農廣校舉辦的國家級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班上,找到了答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一定要先扶智。學成歸來,向輝把承辦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班的想法給農業部門說了,得到大力支持。2016年,縣里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課堂開進了農園合作社,成為來鳳縣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此后,科技指導員、科技示范戶培訓工作相繼展開,到目前共培訓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職業農民達1800人次。
一年多來,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通過開辦實用人才培訓班,幫助18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奔小康,輻射帶動超1000戶。如今,合作社已入選全國首批農村創業創新示范基地。
2016年8月,農業農村部張桃林副部長在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調研,肯定了向輝回鄉打造“田間學校”升級版的做法。為了更好地帶動本地區農民脫貧致富,2018年3月,以社會辦學的模式成立了“來鳳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對接貧困村,把脈問診助脫貧
培養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能解決個體脫貧致富的問題。但如果想從面上推動精準扶貧,必須統籌推進、因村施策。為此,向輝又有了新的動作。2016年,她參加了原湖北省農業廳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培訓班,拿到了由國家人社部頒發的SIYB創業培訓講師證書。回鄉后,迅速組建了技術團隊,當起了技術指導,為貧困村提供發展咨詢和建議。
緊鄰舊司集鎮的三寨坪村,缺乏支柱產業,村民大多外出務工謀生,是來鳳縣“十三五”整村推進村和精準扶貧重點村。
向輝帶著合作社技術人員檢測土質和環境,建議三寨坪發展市場俏銷的羌翠李和翠紅李。隨后,向輝又送去農家肥,指導村民栽種李樹。
“我們全程負責三寨坪村李樹栽培技術,與村民簽訂收購合同,確保李樹栽得好、賣得俏、能增收。”向輝說,目前已帶動三寨坪76戶農戶種植李樹。
向輝帶動三寨坪村發展李樹的消息傳到百福司鎮興安村。駐村的恩施州紀委與來鳳縣經信局找到向輝,希望合作社在產業發展上幫興安村一把。向輝二話沒說,帶著技術人員到興安村實地查看,并建議興安村發展千畝梨樹與鄉村旅游。
農業農村部科教司結對幫扶的大河鎮白果樹村種植了300畝茶葉和500畝核桃,但如何利用好村里其他閑置的土地,讓村民盡快通過產業富起來,是村“兩委”一直頭疼的問題。向輝主動對接,為村里培育10余名果蔬實用人才,并計劃以合作社代管的方式,讓村里種上1000余畝優質桃,既能吸引游客采摘、觀光,又能增加貧困農戶收入。
目前,向輝的團隊已帶動、指導部分重點貧困村組織發展水果產業5500畝。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