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王鳳忠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第八批援藏干部來到這片雪域高原。三年內,他與在藏干部和廣大農牧民群眾一道,全心全意融入雪域高原,無私無畏貢獻綿薄力量。短短的三年時間,他走遍七地市的山山水水,走進勤勞樸實好客的農牧民家庭,常年行走在高山峽谷和田間地頭、荒漠草原。雖然臉龐曬出了高原紅,但內心深處已烙上高原印;雖然這里氧氣稀缺,但援藏精神無處不在。
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西藏,王鳳忠每天服用7片藥物以緩解高原反應。兩年來,他奔赴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七地市40余縣對青稞、牦牛、藏豬、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科研等進行調研,并廣泛邀請中國農科院、江南大學、國家糧科院、中國發酵研究院等相關專家100多人次,把脈問診,結合產業實際,先后編制完成了《西藏青稞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西藏農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發展報告》《西藏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西藏青稞產業扶貧規劃》等。
青稞產業作為西藏最大的農業產業,是西藏脫貧致富的關鍵。2018年5月國務院扶貧辦提出西藏發展青稞米加工并作為扶貧產業,但自治區無相關人才,生產技術落后,產品賣相差。自治區扶貧辦和企業慕名找到王鳳忠,希望能夠在年底之前開發出系列產品,在了解了相關情況后,王鳳忠積極與國內多個領域知名專家合作,2個月內5次回京,設計了西藏最先進的年產4萬噸青稞米生產線,幫助企業完成項目設計、設備選型、安裝調試、產品包裝、企業營銷,8月,單體廠房在日喀則建設,9月,完成設備采購,10月15日生產線完成安裝。為了企業能夠順利投產,他犧牲了自己的大部分節假日,與企業家、科技人員共同日夜奮戰在一線,先后解決了青稞米腹溝無法有效脫皮、保質期短、口感粗糙等難題,并積極協調中糧集團、燕之坊等國內知名企業技術、市場對接。目前青稞米進入國家扶貧產品采購名錄,項目達產后可創造8億元產值,為自治區脫貧3000余人。
針對西藏群眾喜食的糌粑存在生產小型化、衛生條件差、保質期短等問題,王鳳忠首先解決了脂肪氧化酶不易處理的難題,開發的糌粑產品保質期可達10個月以上,該技術得到農業農村部認可,他牽頭起草了農業行業標準《糌粑生產技術規程》。
西藏漫長邊境線駐藏部隊長期處于高反,王鳳忠聽說有的戰士由于高原缺氧犧牲在前線,就思考開發系列產品解決軍糧地供和駐藏部隊食品供應。他帶領團隊歷經兩年多,創造性地把青稞米、牦牛肉、芫根巧妙搭配,開發了青稞自加熱米飯,滿足食品營養搭配,提升官兵抗缺氧能力,青稞自加熱米飯被中央軍委列為西藏軍隊指定產品。在全區扶貧展上,自治區主席齊扎拉拿著一盒青稞自加熱米飯,連連稱贊“這個產品好,既能將青稞進行轉化,又為駐藏部隊解決高原缺氧問題,希望西藏多出這樣的好產品”。
2017年底,王鳳忠倡議并牽頭籌建西藏自治區唯一的農產品加工科研機構,面對加工科技人才缺乏,他把各研究所加工相關專業科研人員整合,在新研究所的基礎上與派出單位合作開展科學研究。作為主持人申報自治區五個重點研發計劃之一的“特色農產品加工重大專項”,重點解決西藏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水平低、產品單一、好原料無好產品的現狀,創新性的提出以項目為紐帶,以西藏特色農產品為研究對象,整合全國農產品加工科技人才服務西藏的加工科技援藏新模式,并要求研究所的科技人員拜內地知名專家為師,派往內地學習,目前已培養50余名農產品加工科技人才,1名博士已入讀中國農科院。
王鳳忠經常說,“既然組織派我們來西藏了,我們就得拿出國家隊的水平,不能辜負組織的期望。”
作為研究所的所長、支部書記,他與10余名干部在一個辦公室辦公。他沒有搞特殊,但在工作上一絲不茍。食品所是新所,他帶領大家開展了研究所組建、人才招聘、制度建設、學科凝練、項目申報、成果轉化、產業開發、文化建設、學術委員會、工青婦機構建設等工作。食品所已初步構建了以“首創、奮斗、奉獻、務實”為所訓、“自然科學基金一票否決制”“導師制”“駐企制”為制度核心、“農產品加工與營養”等五個創新團隊為學科方向的現代院所管理制度。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