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任務之一。為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挖掘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典型做法,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我們調研走訪了衢江區西山下村、蓮東村、澗峰村等,現場考察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情況,聽取了衢江區“垃圾革命”工作匯報,并就垃圾分類減量、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等問題,與基層干部、技術人員、農村保潔員、農民群眾等進行了探討交流。衢江區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置系統”的重要指示精神為統領,立足地方實際,創新推行“三次四分法”,引進第三方運維企業,利用現代化手段強化日常監管,實行城鄉保潔一體化,取得了明顯成效。2018年,衢江區農村生活垃圾清運量減量達25%以上、回收利用率達34.5%,資源化利用率達84.6%、無害化處理率達99.8%,榮獲浙江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優勝縣的榮譽稱號。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調研與資料收集,我們感到,農村生活垃圾能不能治理好,減量化是關鍵,分類是手段,衢江區在這些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做法,對面上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在垃圾分類源頭,多措并舉推行“三次四分法”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是對農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一場變革,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與農戶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衢江區除了多年來不間斷地宣傳引導、普及生活垃圾分類,還創新探索了簡單實用的源頭分類方式、引入二維碼評價機制、試行垃圾分類履約保證金制度等,以解決垃圾源頭分類難的問題。
在分類辦法上,探索推行“三次四分法”。“四分”是指將垃圾分為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這也是浙江省普遍推廣的一種垃圾分類標準。“三次”是指由農戶第一次在源頭進行分類,以“會爛”“不會爛”兩分法投放到垃圾桶,由保潔員在上門收集時對農戶分類不徹底的生活垃圾進行第二次分類,最后由垃圾處理終端運維人員對分類不精準的生活垃圾進行第三次分類,層層檢查把關,確保分類準確。
在日常監管上,探索二維碼評價機制。為了推行“三次四分法”,特別是在源頭上引導農戶進行正確分類,衢江區建立了“智慧分類”云平臺,可以對農戶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記錄評分。如我們調研走訪的西山下村,農戶的垃圾桶上方都有一張專屬二維碼,保潔員上門收集垃圾時可以通過手機終端掃描,對該農戶的分類是否合理、是否主動投放、桶身是否清潔等情況,給予“好、中、差”的評價。這些評價將自動上傳至“智慧分類”云平臺,每月自動生成“紅黑榜”,進入紅榜的農戶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獎勵,積攢到一定的積分可以到兌換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進入黑榜的農戶則需要鄉鎮、村干部等進行入戶再教育。
在激勵約束上,探索履約保證金制度。2018年,衢江區按照“污染者付費”的原則,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在嶺洋鄉開展了垃圾分類履約保證金制度試點。普通農戶每戶繳納100元履約保證金,低保戶和低收入農戶自愿繳納,經營戶適當增加,村委會負責征收。年終根據年度評分表,對垃圾分類評價為優的農戶,除返還履約保證金外,將按1:1的比例給予獎勵;評價為良的,全額返還履約保證金;評價為差的,僅返還50%的履約保證金。通過這種激勵處罰機制,進一步強化了農戶的垃圾分類意識,有效提升了農戶源頭分類正確率。自試點以來,嶺洋鄉農戶分類正確率從原先的不到30%,迅速提高到85%以上。
在垃圾分類中端,引入第三方運維實現政企共贏
為解決投入資金難題、有效調動企業積極性,衢江區積極發展第三方治理模式,即由運維企業全面負責農村日常保潔、垃圾分類運輸隊伍的組建、管理和考核,并為農村提供教育培訓、日常保潔、分類轉運、設施運維等服務,依托第三方專業人才、專業設備等,規范管理垃圾分類收運體系。目前,衢江區14個鄉鎮推行了這種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模式,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了第三方運維企業——浙江一清環境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按照164元每人每年(其中區財政承擔132元、鄉鎮承擔32元,人數按照轄區戶籍人口計算)的標準支持運維費用。為提高收運過程中保潔員、運輸車輛以及第三方運維企業對于垃圾分類處理的責任心,衢江區有針對性地探索了多種辦法。
對于第三方運維企業,實行“一分雙評”和“千分制”考核機制。衢江區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考核中,將第三方運維企業與鄉鎮進行“捆綁”打分,鄉鎮得分即運維企業得分,以此來推進雙方密切配合、深入合作。同時,又賦予了鄉鎮對第三方運維企業評分的權利,實行千分制考核,其中鄉鎮日常管理占300分、區月度督查占300分、年度任務指標完成情況占400分。區政府按照月度考核得分預撥給第三方運維企業80%的運維經費,年底再根據考核結果統一結算,以推動第三方企業履職盡責。
對于保潔員,實行“五星考評”機制。保潔員大部分為第三方運維企業聘用的當地農民,并優先考慮身體條件符合的低收入農戶。這為農民轉變為職工提供了一條途徑,增加了就業崗位,也為低收入農戶找到了一條穩定的收入來源。為了調動保潔員的工作積極性,實行了“五星考評”機制,即三星起評、一月一星、五星嘉獎、零星清退,星級評定與工資直接掛鉤。“五星考評”實施以來,衢江區30%以上農村保潔員提升為四星級保潔員,48人被評為五星級保潔員,也有21名保潔員被清退,履職熱情得到顯著提升,崗位履職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此外,為方便保潔員開展分類收集,衢江區對所有公共垃圾桶進行集中整治,要求每個行政村必須要有一組四分類垃圾桶,其他公共垃圾桶則按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兩個一組進行規范設置,從而實現生活垃圾“干濕分離”,大大方便了保潔員的二次分揀。
對于運輸車輛,實行“三色管理”機制。針對“三次四分法”,衢江區配置了農村生活垃圾四分類車450多輛。同時,還研發了生活垃圾智能監管系統,每日會根據四分類車的定位信息,從出勤率、收運效率、作業軌跡、運輸路徑等多維度對清運員的作業效率進行分析,對脫崗未作業、在崗未規范作業、在崗規范作業車輛進行紅、黃、綠三色標注,有針對性地予以規范和提醒。通過實行“三色管理”,衢江區大大豐富了監管手段,有效降低了管理難度,生活垃圾分類收運效率有了顯著提升,生活垃圾堆積滯留、清運不及時等得到有效解決。
在垃圾分類末端,因地制宜推行多樣化的處置方式
衢江區針對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采用了不同的處置方式,讓各類垃圾各得其所、各有所用。
對于易腐垃圾,主要按資源化循環利用的思路處理。大致有三種處置方式。一是歸山還田。衢江區根據山區庫區人口稀少、生活垃圾量小、環境承載力大的特點,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發動農戶將易腐垃圾歸山還林,實現源頭就地減量。按7個山區庫區4萬人口,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0.92公斤,易腐垃圾占比30%計算,年可減量在4000噸左右。二是陽光堆肥。目前,衢江區共建成陽光堆肥房93座,主要用于處置季節性、突發性、爆發性的生活垃圾,如滯銷的板栗、竹筍、柑橘等。每公斤易腐垃圾經陽光發酵后可制成約0.2公斤肥料,年可減量在1500噸左右。這種處置方式比較依賴天氣,成肥周期較長,一般需要三個月以上,在衢江區主要起輔助、補充的作用。三是機器制肥。目前,衢江區已建成機器堆肥房32座,采取微生物發酵資源化快速成肥工藝,額定日處理量25.6噸,實際使用按額定日處理量80%計算,年可減量7500噸以上。我們在蓮花鎮蓮東村實地考察中看到,這種方式成肥周期短、減量成效明顯,而且還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智能化管理,可以解決陽光堆肥數據誤差大、難統計等問題,是衢江區目前最主要、最有效的處置方式。
對于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主要通過生活垃圾兌換超市進行處置。衢江區向每戶農戶發放了一張與分類收集桶二維碼綁定的積分卡,農戶可通過源頭正確投放和可回收物投放換取積分,卡內累計積分全區通用,農戶憑卡內積分可到全區任意一家兌換超市兌換生活物品、學習用品等。目前衢江區通過“點線面”布局,已經實現生活垃圾兌換服務全覆蓋。“點”即是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立規模較小但功能相對完善的垃圾兌換點;“線”即是具有物品回收和積分功能的流動兌換車,以此打通偏僻自然村的“毛細血管”;“面”即是以鄉鎮為單位建立的開放時間穩定、兌換物品豐富、功能完善的垃圾兌換超市。此外,衢江區還建立了一座再生資源處置中心,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具備大件垃圾綜合利用和可回收垃圾分揀分級打包功能,直接與再生資源回收公司合作,可以進一步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價格,激發老百姓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對于其他垃圾,主要通過第三方企業直運進行處置。衢江區通過引入第三方企業,共投入運輸車輛設備16套、新型密閉式地埋桶220處、密閉式垃圾轉運站9座、可移動垃圾收集箱45個,確保準確、及時將垃圾直運到區級垃圾處理中心。
幾點啟示
總的看,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始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一以貫之推動實施“千萬工程”,村容村貌發生深刻變化。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方面的一些做法對全國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強化垃圾分類,實現源頭減量。從衢江區經驗來看,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的實現須以垃圾分類為手段。具體分析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屬性,可回收利用成分高,容易實現分類減量。據統計,農村生活垃圾中30%~36%是廚余垃圾,21%~55%是灰土、磚瓦等建筑垃圾,還有6%~21%的紙類、塑料、金屬等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量較少。約有50%以上的農村生活垃圾可通過源頭分類實現減量,再加上對紙類、塑料等可回收垃圾的綜合利用,農村生活垃圾減量率達70%左右,僅有30%左右的農村生活垃圾須轉運處置。衢江區“三次四分法”群眾可接受程度較高,好識別易推廣,大大降低了垃圾分類的難度,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注重因地制宜,綜合回收利用。在實現垃圾初步分類后,可根據垃圾屬性和農村地域特點進行相應綜合回收利用。對于廚余類垃圾,可采取就地漚肥的方法,回用山林,改良土壤,也可采用陽光堆肥房等方式進行資源化利用。對于灰土、磚瓦等建筑垃圾,可就近填埋鋪路,降低了垃圾轉運成本和處理成本。對于紙板、塑料等可回收垃圾,可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的網絡和優勢,實現資源化利用。對于有毒有害垃圾,可探索采用積分兌換方式進行回收,然后進行專業化處理。同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協同推進,利用已有的資源化利用設施或者統一規劃建設處理設施,將分類后的易腐垃圾與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棄物共同進行堆肥、生產沼氣等資源化利用。
嚴格終端處置,避免二次污染。據衢江區農業農村局有關工作人員反映,對于其他生活垃圾,當前主要處置方式是填埋和焚燒,但因部分地區處置不規范,造成了一定的環境隱患。在工作推進中,要注意防止個別地區將收集后的生活垃圾在村頭、廢棄礦坑等簡單填埋,缺乏防滲措施,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行為,建立規范的衛生填埋場,并配套建設滲濾液處理廠。對于部分偏遠地區技術標準不健全的小型垃圾焚燒設施,要進一步規范,建立規范達標的焚燒發電廠,確保垃圾燃燒充分,防止發生二次污染。在進行垃圾終端處置布局時,既要根據垃圾總量、人口規模、交通狀況和經濟基礎合理布局,也要考慮群眾意愿,細致做好群眾工作,避免群眾事件。
堅持群眾主體,激發主人翁意識。治理好農村生活垃圾,農民群眾參與是關鍵。可參考借鑒衢江的一些經驗,通過教育引導,培養農民群眾自覺分類意識。如以村規民約為約束形式,在垃圾分類宣傳教育中融入基層治理“德治”內容,強化群眾自治、道德約束的力量,規范垃圾分類行為。還可以探索開展垃圾分類履約保證金試點工作,對農戶每月垃圾分類評比情況進行累計加扣分,建立垃圾分類評比結果激勵處罰機制,充分調動農戶在垃圾分類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積極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培訓和垃圾分類進課堂、進村莊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微信、微電影等各種宣傳手段,持續深入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工作做法和先進典型,實現宣傳“進村入戶到人”,效果“入耳入眼入心”。
探索專業服務,建立長效機制。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任務艱巨持久,鎮村干部身兼數職分身乏術,以鄉鎮、村莊為實施主體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難免會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衢江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采用第三方運維模式,實行城鄉保潔一體化,既可以減輕鎮村干部工作壓力,實現從“運動員”到“裁判員”的轉變,又可以發揮第三方人才專業、技術專業和管理專業優勢,可解決過去鄉村保潔低效化、隊伍老齡化、管理松散化等問題,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運行,還拓展了相關企業的服務領域,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社會化服務過程中,可探索引入城市小區物業管理制度,轉變政府大包大攬現狀,明確農民群眾主體責任,有效減輕地方財政負擔。(調研組:何斌 寇廣增 向政亦 周國宏 蔣歲寒)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